2022年新高考語文專題復習:古詩閱讀專項練習題匯編(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5~16題。北園梨花文同寒食北園春已深,梨花滿枝雪圍遍。清香每向風外得,秀艷應難月中見。苦嫌桃李共妖冶,多謝松篁相蔥蒨①。黃鸝紫燕莫過從,時有一聲拖白練?!咀ⅰ竣偈[蒨:青綠色。1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3分)( )A.首聯(lián)破題,并點明時令是寒食,“雪圍遍”極寫北園梨花盛開的情景。B.頷聯(lián)描寫梨花的清香和色彩。清風起,香四溢;色彩也極為素艷,在月下與皎潔的月光難以分辨。C.頸聯(lián)寫梨花嫌棄桃李妖冶,而感謝松竹與其相互映襯。D.尾聯(lián)黃紫白三種顏色,有色彩絢麗之美,加上時不時傳來的鳥鳴聲,寫出梨花之美和大自然的勃勃生機。16.本詩運用了哪些表現(xiàn)手法?請加以分析。(6分)第19頁共19頁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答案】15.B16.①比喻。首聯(lián)中將“梨花滿枝”比作“雪圍遍”,形象地寫出梨花之白之多。②視覺和嗅覺相結合。頷聯(lián)通過寫梨花的清香和秀艷,從視覺和嗅覺兩個角度寫其清香四溢,姿色秀美。③擬人。頸聯(lián)的“苦嫌”“多謝”賦予梨花以人的情感,寫出了梨花的高潔。④虛實結合。實寫時令、梨花盛開等景象,而想象梨花之美在月宮也難見則是虛寫,從而寫梨花秀美之超凡脫俗。⑤襯托。用松竹的青翠來映襯梨花的雪白,二者相得益彰;用桃李的“妖冶”來反襯梨花白得純粹?!窘馕觥?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nèi)容,賞析詩歌語言、形象的能力。B項,“色彩也極為素艷”錯誤,“秀艷”不是形容其色彩,而是寫梨花的美艷;“在月下與皎潔的月光難以分辨”錯誤,詩人想象即便在月宮之中也難以見到這樣的美景。故選B。16.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現(xiàn)手法的能力。首聯(lián)“梨花滿枝雪圍遍”是寫梨花,卻提到“雪圍遍”,可見這里的“雪”是比喻“梨花”,展現(xiàn)梨花顏色之潔白,而“圍遍”則展現(xiàn)梨花之多。頷聯(lián)“清香每向風外得,秀艷應難月中見”,前一句寫梨花的“清香”,這是嗅覺,后一句以“秀艷”寫梨花的美艷,詩人想象即便也月中也難以見到這樣美艷的梨花,這是視覺?!翱嘞犹依罟惭?,多謝松篁相蔥蒨”中“嫌”“謝”都是人的行為,此處用來寫梨花,這是使用擬人的修辭,梨花不愿與桃李“共妖冶”展現(xiàn)出梨花的高潔,這是使用反襯,梨花感謝松竹的青綠色,這是用松竹的青翠來襯托梨花的潔白,這是正襯?!袄婊M枝雪圍遍”“清香每向風外得”都是實寫梨花的盛開之狀,而“秀艷應難月中見”則是想象梨花的少有之美,這是虛實結合。第19頁共19頁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5~16題。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15.對本詩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3分)( )A.首聯(lián)寫詩人登高的見聞。詩人對風、天、猿嘯、渚、沙、鳥飛等具體的景物,進行了生動具體細致的刻畫。B.頷聯(lián)也是寫景,但手法與首聯(lián)不同,如果說首聯(lián)是一幅工筆畫的話,那么頷聯(lián)就是一幅寫意畫。詩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蕭蕭的落木,滾滾的流水,加以渲染,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C.頸聯(lián)詩人點明詩旨。詩人登高望遠,由無邊的落木,不盡的江水,聯(lián)想到自己漂泊萬里,暮年多病,抒發(fā)了怨天尤人的牢騷,這是孤獨者的慨嘆。D.杜甫是憂國憂民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對人生有大悲憫?!捌D難苦恨繁霜鬢”是他關于現(xiàn)實觀照的結果。16.詩的前四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6分)第19頁共19頁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答案】15.C16.描繪了一幅凄涼的秋景圖。抒發(fā)了作者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悲愴之情。作者仰望蕭蕭而下的落葉,俯視奔騰不息的江水,“無邊”“不盡”,透露出沉郁悲涼之感,不僅寫出了空間的廣漠,更強調無處不在的悲秋之氣。【解析】1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nèi)容,鑒賞詩歌形象、手法的能力。C項,“抒發(fā)了怨天尤人的牢騷,這是孤獨者的慨嘆”錯誤,從詩中來看,“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應是對自己艱難處境的感傷。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是一貫的,不會可能是“怨天尤人”。故選C。16.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形象,品味詩歌情感的能力。題干有兩個問題,一是“前四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二是“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先看第一個問題。首先要找出前四句所描寫的景物,分析這些景物的特點,然后概括畫面?!帮L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里寫到風、天、猿嘯、渚、沙、鳥、落木、長江。風是急的,帶來的自然是寒涼之意;天是高遠的,自然讓天底下的詩人感覺到生命的渺??;猿嘯是哀的,引發(fā)的自然是傷感之情,再加上無邊蕭蕭落下的樹葉,這是一幅凄涼的秋景。根據(jù)這些即可概括畫面特點。再看第二個問題。作者在這四句詩中借助寫景融入自己的情感。從詩中來看,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深沉地抒發(fā)了自己的情懷?!盁o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lián)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忌梢越Y合這些分析作答。第19頁共19頁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5~16題。秋日湖西晚歸舟中書事林逋①水痕秋落蟹螯肥,閑過黃公酒舍歸。魚覺船行沉草岸,犬聞人語出柴扉。蒼山半帶寒云重,丹葉疏分夕照微。卻憶清溪謝太傅②,當時未解惜蓑衣。〔注〕①林逋,宋代隱逸詩人,隱居西湖孤山,終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養(yǎng)鶴,自謂“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贈謚“和靖”,世稱“和靖先生”。②謝太傅,東晉時隱居刻溪的謝安。1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3分)( )A.第一句寫秋天湖水水位回落時節(jié)蟹大膏肥,巧妙交代了拜訪黃公酒舍的原因。B.第二句“歸”字前承“過”字,后啟二三兩聯(lián)歸舟所見湖西黃昏美景的描寫。C.第三句寫魚兒察覺行船沉入水草,表達對魚兒拒人千里之外行為的憎惡之情。D.第七、八句用典,通過自己當年不解東晉謝安隱居來表現(xiàn)而今隱居山水之樂。13.詩歌第四句“犬聞人語出柴扉”著似平淡,實則有趣味,請簡要賞析(6分)第19頁共19頁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答案】15.C16.①描繪了村犬聽到有人說話時跑出柴門的畫面;②表達了詩人對村居生活的滿足和愉悅;③用人語聲反襯出黃昏村居環(huán)境的幽靜;④渲染了寧謐閑適的鄉(xiāng)村生活氛圍?!窘馕觥?5.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項,“表達了詩人對魚兒拒人千里之外的憎惡之情”錯誤,這一句借對魚兒的描寫表達了詩人的愉悅情趣。故選C。16.本題主要考查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情感的能力。這是一道賞析詩句的題目,要求賞析“犬聞人語出柴扉”的趣味,注意從內(nèi)容、手法和情感的角度分析。詩歌第四句“犬聞人語出柴扉”的意思是村莊的狗遠遠地就聽到了有人說話的聲音,跑出籬笆門來迎接我。詩句運用反襯手法,用“人語”反襯黃昏村居環(huán)境的幽靜,渲染了寧謐、閑適的鄉(xiāng)村生活氛圍,表達了詩人對村居生活的滿足和愉悅。(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5~16題。祈雨曉過湖上歐陽修清晨驅馬思悠然,渺渺平湖碧玉田。曉日未升先起霧,綠陰初合自生煙。自閑始覺時光好,春去猶余物色妍。更待四郊甘雨足,相隨簫鼓樂豐年。[注]此詩作于皇祐二年,這年全國大面積干旱,歐陽修因執(zhí)政有方,所轄地旱情并不嚴重。第19頁共19頁
1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人祈雨后信馬歸來,見平湖浩渺,碧水寧靜,意境開闊而美好。B.第三句寫太陽尚未升起,湖面上水汽氤氳,具有朦朧寧謐之美。C.第四句“自”描寫湖邊霧氣輕籠草樹,自去自來,有種寂寞之感。D.全詩先寫沿途美景,后寫心中所想,過渡自然流暢,節(jié)奏明快。16.“悠然”“閑”“樂”這三個詞是如何表現(xiàn)詩人自我形象的?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6分)第19頁共19頁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答案】15.C16.塑造了一位豁達自得、與民同樂的太守形象“悠然”二字寫出了詩人祈雨后信馬歸來,見平湖浩渺,碧水寧靜,意境開闊而美好的心境;所轄地旱情并不嚴重,“閑”字寫出了詩人故祈雨之后放松閑適的狀態(tài);詩人暢想了喜獲豐收之后的景象,“樂”字寫出了詩人與民同樂、治政有方。【解析】1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的綜合鑒賞能力。C項,“……有種寂寞之感”錯誤。第二聯(lián)“曉日未升先起霧,綠陰初合自生煙”寫出了太陽尚未升起,湖面上水汽氤氳,湖邊霧氣輕籠草樹,自去自來,寫出了一種對湖邊景色的喜愛之情,并無寂寞之感。16.本題考查了學生對詩歌人物形象的鑒賞能力。通過這三個詞語,塑造了一位超然豁達悠然自得與民同樂的太守形象。詩歌第一聯(lián)“清晨驅馬思悠然,渺渺平湖碧玉田”中“悠然”二字寫出了詩人祈雨后信馬歸來,見平湖浩渺,碧水寧靜,意境開闊而美好的心境;第二聯(lián)“自閑始覺時光好,春去猶余物色妍”中“閑”字寫出了詩人放松閑適的狀態(tài),皇祐二年,全國大面積干旱,詩人因執(zhí)政有方,所轄地旱情并不嚴重,故祈雨之后詩人并不憂心旱情,雖然春天已過,但詩人仍覺萬物可愛。第三聯(lián)“更待四郊甘雨足,相隨簫鼓樂豐年”暢想了甘霖普降,喜獲豐收之后簫鼓齊奏慶賀豐收的景象,而“樂”字塑造了一個治政有方、與民同樂的太守形象。(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15~16題。華清宮①林寬②殿角鐘殘立宿鴉,朝元歸駕望無涯。香泉空浸宮前草,未到春時爭發(fā)花。第19頁共19頁
華清宮羅隱③樓殿層層佳氣多,開元④時節(jié)好笙歌。也知道德勝堯舜,爭奈楊妃解笑何。[注]①華清宮:唐代封建帝王游幸的別宮,內(nèi)有溫泉。②林寬:中晚唐詩人。③羅隱:唐末五代詩人。④開元:盛唐時唐明皇李隆基的年號。15.下列對兩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林詩第一句中“殘”字,表示檐角的鐘已經(jīng)殘毀,宮殿業(yè)已荒圮。B.林詩第三句中的“空”字與“隔葉黃鸝空好音”的“空”用法相同。C.羅詩前兩句寫作者看到宮殿層層疊疊,從一開始就聽到美妙的笙歌。D.羅詩第四句中的“爭”字與“未到春時爭發(fā)花”的“爭”意義不同。16.上面兩首詩都由華清宮引發(fā)出對唐明皇、楊貴妃舊事的感慨,但各有所側重。請分別寫出其側重點。(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答案】15.C16.第一首作者借眼前華清宮衰敗的場景,抒發(fā)作者對昔日盛景的追懷和哀悼之情。第二首作者則借華清宮話題,引出唐玄宗、楊貴妃一事,諷刺玄宗過分寵愛楊貴妃,以致不能成為明君?!窘馕觥?5.本題考查對詩歌的綜合鑒賞能力。第19頁共19頁
C項,“從一開始就聽到美妙的笙歌”錯,這是作者想象唐明皇寵幸楊貴妃時歌舞升平的情景,他并沒有聽到樂聲。故選C。16.本題考查探究不同文本在表現(xiàn)手法、人物形象和主題情感等方面的異同的能力。林寬的詩,“鐘殘”“無涯”“空浸”等字眼表現(xiàn)了詩人對唐王朝昔盛今衰的感傷。羅隱的詩,后兩句“也知道德勝堯舜,爭奈楊妃解笑何”,諷刺了唐明皇驕奢淫逸、寵愛楊玉環(huán)而不理朝政。(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5~16題。次韻劉貢父李公擇見寄二首(其一)①蘇軾白發(fā)相望兩故人,眼看時事幾番新。曲無和者應思郢②,論少卑之且借秦③。歲惡詩人無好語④,夜長鰥守⑥向誰親。少思多睡無如我,鼻息雷鳴撼四鄰。[注]①本詩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蘇軾因反對新法外調密州期間。連續(xù)兩年的旱災使百姓流離失所。②思郢:思楚國屈原。③借秦:借秦朝亂亡,以論治政之道。④無好語:公擇來詩,皆道吳中饑苦之事。⑥鰥守:貢父近喪偶。1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次韻是按照原詩的韻和用韻的次序來和詩,是唱和詩的一種,別稱“步韻”。B.“歲惡”與“眼看”兩句可以看出友人與詩人對當前時事看法不一致。C.“無好語”與“鰥守”兩詞簡要交代了兩位友人寄詩的內(nèi)容,言真情切。D.“少思多睡”一句表達詩人對友人的勸慰,也體現(xiàn)出詩人曠達灑脫的情懷。16.詩人看似灑脫,但內(nèi)心仍有所掛懷,請結合詩歌簡要分析。(6分)第19頁共19頁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答案】15.B16.①詩人為百姓忍受饑苦流離不安而擔憂。②詩人為自己的濟世情懷無人理解而憂愁。③詩人為友人喪偶,無人陪伴而掛念?!窘馕觥?5.本題考查鑒賞古詩詞的綜合能力。B項,“看出友人與詩人對當前時事看法不一致”分析錯誤,依據(jù)注解①的背景,作者蘇軾因反對新法外調,而友人寫信給蘇軾“歲惡詩人無好語”,意思是“由于年成不好,吳中百姓疾苦”,可見也是反對新法的。所以二人的看法應該是一致的。故選B。16.本題考查對詩人情感的理解和鑒賞能力。原詩尾聯(lián)“少思多睡無如我,鼻息雷鳴撼四鄰”,來勸慰朋友,讓朋友向自己一樣少想多睡,表面看似很灑脫,但實則不然?!把劭磿r事幾番新”一句,再結合寫作背景,詩人是反對當時的新政的,反對變法的,只是出于一種無奈,表達了自己關心政事,有濟世情懷卻無人理解而憂愁苦悶之情;“歲惡詩人無好語”一句借朋友的書信內(nèi)容,皆道吳中饑苦之事,來抒發(fā)自己關心民生疾苦的情懷;“夜長鰥守向誰親”一句意思是貢父近喪偶,誰來陪伴他呢,表達了為友人喪偶,無人陪伴而掛念之情。(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5~16題。讀山海經(jīng)十三首(其一)陶淵明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窮巷隔深轍①,頗回故人車。第19頁共19頁
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泛覽周王傳②,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注]①深轍:大車所軋之痕跡,此代指貴者所乘之車。②周王傳:指《穆天子傳》,記錄了有關周穆王的傳說。1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孟夏”緊跟著暮春的時序,此時草木繁盛,枝葉紛披,將陶廬籠在一片綠陰之中。B.“既”、“已”、“時”等字眼表明耕種既畢,收獲尚早,詩人可以偷閑讀書,別有興味。C.“微雨”、“好風”是細雨和風,潤衣不濕,吹面不寒,增加了酌春酒摘田蔬的興致。D.這一首詩在寫法上純以自然為宗,節(jié)奏舒緩適度,語言俚俗粗拙,口語化,親切樸實。16.請結合全詩,概括作者感到“樂”的原因。(6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第19頁共19頁
【答案】15.D16.①環(huán)境美妙:夏日綠蔭遮蔽的廬室。②有閑暇讀書:耕種已畢,正值農(nóng)閑,可讀書。③氣候怡人:有微雨和好風,愜意。④讀書輕松愉悅:因求知怡情而“泛覽”“流觀”。⑤讀書快樂:可隨書中人物出入往古,周游世界?!窘馕觥?5.本題考查理解鑒賞詩歌內(nèi)容和表達技巧的能力。D項,“語言俚俗粗拙,口語化,親切樸實”說法錯誤。本詩語言風格是含蓄雅致的,其中間用比興、用典等手法,厚積薄發(fā),深衷淺貌,文情融合臻于絕妙。所以語言風格上不屬于“俚俗粗拙,口語化,親切樸實”的特點。故選D。16.本題考察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詩歌一二兩聯(lián)寫了初夏之際,草木茂盛,鳥托身叢林而自有其樂,詩人寓居在綠樹環(huán)繞的草廬,環(huán)境靜謐雅致,這是“樂”之一;第三聯(lián)寫了耕作之余悠閑地讀起書來。情調顯得是那樣的安雅清閑,自然平和,體現(xiàn)出世間萬物、包括詩人自身各得其所之妙,也自尋其趣,這是“樂”之二;第四五六聯(lián)寫了讀書處所的環(huán)境。詩人居住在幽深僻遠的村巷,與外界不相往來,即使是前來探訪的老朋友,也只好駕車掉轉而去。他獨自高興地酌酒而飲,采摘園中的蔬菜而食。沒有了人世間的喧鬧和干擾,是多么的自在與自得啊。初夏的陣陣和風伴著一場小雨從東而至,更使詩人享受到自然的清新與愜意。這是“樂”之三;最后四句概述讀書活動,抒發(fā)讀書所感,這是讀書之樂。詩人在如此清幽絕俗的草廬之中,一邊泛讀“周王傳”,一邊流覽《山海經(jīng)圖》。從這里的“泛覽”、“流觀”的讀書方式可以看出,陶淵明并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而只是把讀書作為隱居的一種樂趣,一種精神寄托。所以詩人最后說,在低首抬頭讀書的頃刻之間,就能憑借著兩本書縱覽宇宙的種種奧妙,這難道還不快樂嗎?難道還有比這更快樂的嗎?這是“樂”之四。(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第19頁共19頁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5~16題。寓驛舍[宋]陸游閑坊古驛掩朱扉,又憩空堂綻客衣。九萬里中鯤自化,一千年外鶴仍歸。繞庭數(shù)竹饒新筍,解帶量松長舊圍。惟有壁間詩句在,暗塵殘墨兩依依。[注]驛舍:此處指成都的一家作者經(jīng)常入住的旅館。作者題下自注云:“予三至成都。皆館于是?!?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聯(lián)中詩人用“閑坊”“古驛”“空堂”,對“驛舍”進行描寫,營造了一種恬淡幽靜的氣氛。B.頷聯(lián)用鯤化鵬和丁令威化鶴的故事,指出自己重來舊地,既表明詩人舊地重來,又蘊含了物是人非的感嘆。C.頸聯(lián)中“數(shù)竹”“量松”指出了歲月如流,時光飛逝,間接抒發(fā)了“木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D.尾聯(lián)回應首句,寫壁間題詩舊跡,以“暗塵殘墨”回應“閑坊古驛”,使得全詩感情沉郁而強烈。16.本詩不含情字,卻感情強烈。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請簡要分析。(6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答案】15.A16.(1)借景抒情,首聯(lián)寫地處僻靜的“閑坊”,陳舊、荒涼的“古驛”經(jīng)常掩著門,空蕩蕩的,營造了驛舍荒涼幽寂的特點,抒發(fā)了詩人孤寂凄冷的心境。(2)動作描寫,詩人在細細數(shù)竹、量松的動作中發(fā)現(xiàn)竹增松長,從而感慨時光飛逝,壯志難酬。(3)對比手法,尾聯(lián)用今昔對比,曾經(jīng)壯志豪情的詩句,而今蛛網(wǎng)塵封,字跡模糊,撫今追昔,抒發(fā)了詩人壯志難酬的沉痛抑郁之情?!窘馕觥?5.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情感的能力。第19頁共19頁
A項,“恬淡幽靜”錯,首聯(lián)營造了荒涼幽寂的氣氛。故選A。16.本題考查分析詩歌表現(xiàn)手法和情感的能力。本題要求分析本詩是如何做到感情強烈的,也就是分析本詩是如何抒情的。答題時注意從詩歌的整體入手,再具體理解每一聯(lián)的內(nèi)容,分析其抒情手法,進而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首聯(lián)“閑坊古驛掩朱扉,又憩空堂綻客衣”,借景抒情,“閑坊”地處僻靜,“古驛”陳舊、荒涼,門常掩,又空蕩蕩的,表現(xiàn)了驛舍荒涼幽寂的特點,烘托了詩人孤寂凄冷的感情。頷聯(lián)“九萬里中鯤自化,一千年外鶴仍歸”,用典,運用鯤化為鵬和丁令威成仙后化鶴歸來的典故感慨人事浮沉,物是人非。頸聯(lián)“繞庭數(shù)竹饒新筍,解帶量松長舊圍”,“繞”“數(shù)”“解”“量”運用動作描寫,描寫詩人在細細數(shù)竹、解帶量松的動作中發(fā)現(xiàn)竹增松長。竹增松長,歲月如流,詩人在這數(shù)竹量松的舉動中,思量這些年閑拋的歲月,亦在尋找這些年往來奔波的腳印,所以,這些看似悠閑的動作中寄寓了作者歲月如流,壯志難酬的無窮感慨。尾聯(lián)“惟有壁間詩句在,暗塵殘墨兩依依”,運用今昔對比的手法,寫壁上的詩句,留下了往日的雪泥鴻爪,也記下了當日的激烈壯懷,撫今追昔,詩人怎能不心事萬千結聯(lián)?感慨今夕,情感沉痛。(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5~16題。紅梅蘇軾怕愁貪睡獨開遲,自恐冰容不入時。故作小紅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隨春態(tài),酒暈無端上玉肌。詩老①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注)詩老:指蘇軾的前輩詩人石曼卿,石曼卿筆下的《紅梅》詩云“認桃無綠葉,辨杏有青枝”。15.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獨開遲”既點出了紅梅晚開,也賦予了她不與眾花爭春的品性。B.“自恐”句不是說自己真的擔心,而是含蓄地表達了不愿趨時的情感。第19頁共19頁
C.“尚余”句在寫紅梅“雪霜姿”的同時,也透露出一絲無奈。D.“酒暈”句是說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飲酒后臉上泛起的紅暈。16.詩人用哪些藝術手法來勾畫紅梅的?結合作品簡要分析。(6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答案】15.C16.①擬人。如“怕愁貪睡”四字是詩人用擬人的手法寫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貪睡的嬌憨之態(tài)。②用典:“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這句引典故作結,點明主旨,鎖住全篇,含蓄蘊藉。③托物言志:借詠梅來贊美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窘馕觥?5.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項,“也透露出一絲無奈”說法錯誤,“尚余”句表現(xiàn)了紅梅傲寒的品格,并沒有“無奈”的意思。故選C。16.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表現(xiàn)手法的能力。第19頁共19頁
首聯(lián)“怕愁貪睡獨開遲,自恐冰容不入時”運用了擬人手法寫紅梅遲開的原因。詩人抓住紅梅不畏嚴寒,在百花過后的冬季才開放這一特點,把紅梅比擬為一位內(nèi)心世界感情十分豐富細膩的美人,它遲遲開放的原因,是因為“怕愁貪睡”,它為什么而怕愁貪睡呢?是因為擔心自己像冰一樣晶瑩美麗的容貌,會不合世俗的時尚,因而怕愁貪睡,它想用貪睡來擺脫憂愁,所以才不與其他百花一樣同時開放,而是“獨開遲”?!霸娎喜恢犯裨冢淳G葉與青枝”,“詩老”,老詩人,指宋初詩人石曼卿。尾聯(lián)是詩人對前人寫梅花的誤區(qū)發(fā)議論。認為認識梅花須從梅花獨有的“梅格”,即喜寒凌霜的內(nèi)在品格或內(nèi)在精神來品評。老詩人不懂得梅花的品格所在,怎么只從外表有無綠葉與青枝來分辯梅花和桃杏呢?結合注釋可知此處詩運用典故。從整首詩來看,作者托物言志,借梅來贊美不同流俗的品性。(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5~16題。送梓州①李使君王維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山中一夜雨,樹杪②百重泉。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文翁③翻教授,不敢倚先賢。(注)①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州治在今四川三臺縣。②樹杪(miǎo):樹梢。③梓州婦女按時向官府交納橦木花織成的布匹。④文翁:漢景帝時的蜀郡太守,曾舉辦學校,教育人才,使蜀境大化。15.對本詩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頷聯(lián)描繪了深山夜雨及山間飛泉懸空而下的景象,遠遠望去,遠處泉瀑就如同從樹梢上傾瀉下來似的,境界幽深秀麗。B.頸聯(lián)既表現(xiàn)了蜀地的物產(chǎn)、民風,也說明蜀地僻遠經(jīng)濟落后,人民窮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遠。C.尾聯(lián)以文翁來反襯李使君,用典貼切,寄厚望于送別之時,委婉而得體。寫希望李使君效法文翁,翻新教化,恪盡職守,有所作為。第19頁共19頁
D.全詩沒有一般送別詩的感傷氣氛,情緒積極,格調明快,境界高遠,是唐詩中寫送別的名篇之一。16.首聯(lián)是如何寫景的?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6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答案】15.C16.運用了想象、視聽結合(動靜結合)、夸張的手法來寫景。①想象:作者沒有實寫眼前送別之地的景物,而是想象李使君赴任之地的自然風光。②夸張:“萬壑”“千山”采用了夸張的手法。③視聽結合(動靜結合):萬壑千山,到處是參天的大樹,到處是杜鵑的啼聲,既有視覺形象,又有聽覺感受(動靜結合),寫出梓州氣象闊大的自然風光?!窘馕觥?5.此題考查對詩歌進行賞析的能力。C項,“尾聯(lián)以文翁來反襯李使君”錯誤。尾聯(lián)意思是“望你發(fā)揚文翁政績,奮發(fā)有為不負先賢”,可見使用的手法并非反襯,而是以文翁類比李使君,希望李像文翁那樣優(yōu)秀。故選C。16.此題考核考生對詩歌藝術手法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9頁共19頁
解答此類題型,首先要明技巧;再釋運用,即結合詩句具體闡釋如何運用表達技巧;最后析效果,主要從對形象、意境、結構和情感等方面的作用分析。明手法,對考生來說是一個難題,此題題干中說到的藝術手法,包括的范圍較廣,可以包括各種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xiàn)手法、藝術構思等。題干要求考生分析首聯(lián)“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的手法,這兩句詩歌是寫景,但并不是詩人看到的景象,而是他想象的,因此可以從想象的手法來分析,同時“萬壑”“千山”又采用了夸張的手法。既是寫景,也可以從描寫的角度入手,如虛寫、動靜結合、視聽結合等。首聯(lián)是說,梓州一帶千山萬壑盡是大樹參天,山連山到處可聽到悲鳴的杜鵑。開頭兩句互文見義,起得極有氣勢:萬壑千山,到處是參天的大樹,到處是杜鵑的啼聲。既有視覺形象,又有聽覺感受,讀來使人恍如置身期間,大有耳目應接不暇之感。這兩句氣象闊大,神韻俊邁,被后世詩評家引為律詩工于發(fā)端的范例。首聯(lián)從大處落筆,氣勢不凡。第19頁共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