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優(yōu)化提升(一)1.家國情懷——中國古代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祖國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和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并立是我國歷史上兩次大分裂時期,也是兩次民族交融的高潮時期。少數(shù)民族政權和漢族政權的歷史地位是平等的,都為我國邊疆地區(qū)的開發(fā)及發(fā)展做出了貢獻。明清時期,統(tǒng)治者加強了對地方和邊疆的管理,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對應訓練]1.雖然漢以后,曾有過南北朝的割據(jù)局面,但南北政權都爭以“中國”為正統(tǒng)。隋唐兩朝,天下一統(tǒng),在修史時,將歷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權,都歸入“中國”,納入正史。據(jù)此可知,從漢到隋唐( )A.統(tǒng)治者注重從法統(tǒng)上堅持統(tǒng)一意識B.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認同感C.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tǒng)治逐漸加強D.中國的內涵隨著時代發(fā)展而發(fā)展解析:選A。隋唐時期把歷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權都歸入“中國”,說明統(tǒng)治者從法統(tǒng)上堅持統(tǒng)一意識,故A項正確。2.唯物史觀——夏商周文明的傳承
文字沿革甲骨文、青銅銘文等逐漸演化為今天的漢字,成為記載和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是三代文明對后世的突出貢獻宗法觀念分封思想在封建社會時有出現(xiàn);宗法思想影響至今,對民族的延續(xù)起到積極作用政治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三代萌芽,影響整個封建社會;郡縣制影響至今民族觀念三代萌生的民族觀念,使中華民族存在至今,成為世界上唯一文明沒有間斷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儒家思想產(chǎn)生并發(fā)展,吸收其他學派思想,最終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對應訓練]2.(2021·山東濟南模擬)周太王(文王祖父)舍長子太伯而立少子季歷,文王舍長子伯邑考而立次子姬發(fā);武王生前欲傳位周公,因周公辭讓,加之管叔、蔡叔(皆武王弟)等人反對,不得已而立孺子誦(是為成王)。這說明當時( )A.分封制度需進一步完善B.王位繼承制度尚未成熟C.賢能成為選擇繼承人的主要標準D.兄終弟及繼承方式退出歷史舞臺解析:選B。周太王、文王舍長子立少子、次子,周武王欲傳位周公,這都反映出王位繼承并沒有嚴格遵循嫡長子繼承的原則,周公攝政之后該原則才最終被確定下來,故選B項。材料強調的是王位繼承制而不是分封制,排除A項;材料信息未體現(xiàn)繼承人賢能與否,排除C項;D項說法錯誤,也不是材料主旨,排除。3.歷史解釋——古代中國加強君主專制的主要方式(1)削弱相權:在古代中國皇權與相權的斗爭中,總的趨勢是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至被消滅。削弱相權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兩種:①分割相權。把相權一分為二(一分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牽制,從而保證皇權的獨尊。②轉移相權及其機構。權力轉移的總趨勢是由離皇帝身邊遠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邊的人(內朝或宮內的侍臣、宦室)轉移,即由遠及近(或由外到內);同時,行使相權的機構總是不斷地由內朝(宮內)向外朝(外廷)
轉移,即由內向外。(2)加強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清八股取士、大興“文字獄”等。(3)變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機構,分化事權,使其相互節(jié)制:如秦朝實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縣制;唐代實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實行二府三司制;等等。(4)注重官吏選拔和任免:自秦廢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權由皇帝一人決定。隋唐之后的科舉考試,也是培養(yǎng)和選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徑。(5)加強監(jiān)察機制:如秦代設御史大夫,漢代設刺史,宋代地方設通判,明代的東廠、西廠、錦衣衛(wèi)等。[對應訓練]3.(2020·北京平谷區(qū)二模)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fā)展變化中,尤以加強皇權為處理君臣關系的核心。下列屬于加強皇權的舉措是( )A.建立世官制 B.增設“參知政事”C.強化“外朝”D.實行議政王大臣會議解析:選B。宋朝增設“參知政事”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權,削弱了相權,從而加強了皇權,故選B項。世官制是選官制度,是在先秦時期,與加強皇權無關,排除A項;強化“外朝”權力不利于加強皇權,而是增強相權,排除C項;實行議政王大臣會議是限制皇權,不是加強皇權,排除D項。4.唯物史觀——辯證分析明清君主專制加強的影響(1)積極影響①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來侵略,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fā)展與鞏固。②經(jīng)濟上,有利于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從事大規(guī)模的經(jīng)濟活動,為封建經(jīng)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區(qū)、各民族間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推動了先進技術在較廣闊的范圍內傳播。(2)消極影響①政治上,以強化君主專制為核心,形成了長期的人治傳統(tǒng),民主政治難以發(fā)展,極易出現(xiàn)政治腐敗和暴政,派生出龐大的官僚隊伍和特權階層。②
經(jīng)濟上,日益束縛生產(chǎn)力發(fā)展,妨礙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造成中國社會的落后。③思想上,專制統(tǒng)治嚴重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國民的愚昧與落后,嚴重阻礙科技進步。[對應訓練]4.清朝入關以后,基于統(tǒng)治全國的需要,設置律例館,進行全面的立法活動。主要有《大清律例》《欽定六部則例》《理藩院則例》及以行政法為主要內容的《大清會典》等。清政府在制定法規(guī)章程方面的這些努力( )A.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B.完成了國家法律法規(guī)構建C.使處理行政事務有章可循D.通過立法強化對漢人統(tǒng)治解析:選C。據(jù)題干材料“《欽定六部則例》《理藩院則例》及以行政法為主要內容的《大清會典》”可知,與行政相關的法規(guī)的確立有利于行政事務的處理,故C項正確。材料主要涉及行政法,無法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也不能說明國家法律法規(guī)構建的完成,故A、B兩項錯誤;材料主要涉及的是行政法,而不是針對漢人立法,故D項錯誤。5.中外關聯(lián)——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與西方雅典民主政治的比較項目古代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西方雅典民主政治不同點成因平原、小農(nóng)經(jīng)濟基礎上的大河文明工商業(yè)基礎上的海洋文明特點皇權至上、皇位世襲、君權神授和地方絕對服從中央主權在民、輪番而治的公民集體民主政治實質地主階級的君主專制政體奴隸主階級的民主政體思想專制、自足、保守競爭、開放、積極相同點作用進入文明時代,中國、雅典在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學、藝術等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均與各自的制度密切相關[對應訓練]5.(2020·高考全國卷Ⅲ·T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前11
世紀下半葉,周公東征勝利后,在廣闊的征服地域內分封其親屬子弟,拓殖建“城”,“國人”居于城內,“野人”居于城外,他們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權利,國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時期的“國”指天子諸侯之都城,其建設有一套理想化的標準模式。都城必置宗廟,立社稷,建高墻,是國家的象征,秦以后兩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繼承了這種規(guī)劃傳統(tǒng)?!幾园讐垡涂傊骶帯吨袊ㄊ贰返炔牧隙」?世紀,希臘城邦興起,為數(shù)眾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墻等防御設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規(guī)模的神廟,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廣場即市政廣場是城邦社會與政治活動中心。在許多城邦,人民憑著對土地的擁有權而獲得公民權,可以參與城邦公共事務的討論和執(zhí)行。城邦一般以一個城市為中心,周圍有大片的農(nóng)村地區(qū),這是城邦的主要經(jīng)濟基礎?!幾渣S洋等主編《世界古代中世紀史》等(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西周時期的都城和古希臘城邦的特點。(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希臘城邦興起的歷史條件。(3)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對中華文明發(fā)展的影響。解析:第(1)問,西周都城的特點,依據(jù)“分封其親屬子弟”得出以分封制為基礎;依據(jù)“國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等得出國人和野人均擁有一定政治權利,但身份不同;依據(jù)“宗廟”等得出其設施方面的特點;依據(jù)“繼承……規(guī)劃傳統(tǒng)”可得出其對后世都城修建及規(guī)劃的影響。古希臘城邦的特點,依據(jù)“高地或山丘”“城墻”“神廟”“中心廣場”等信息可確定其設施方面的特點;依據(jù)“公民權”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其政治權利方面的特點;依據(jù)“以一個城市為中心”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小國寡民”“以城市為中心”。第(2)問,根據(jù)材料“為數(shù)眾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人民……獲得公民權,可以參與城邦公共事務的討論和執(zhí)行”等信息和所學知識,從自然地理環(huán)境、貿易發(fā)展情況、自治傳統(tǒng)等角度進行概括。第(3)問,依據(jù)所學知識可知,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有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度,考生依次展開分析。結合分封制可從擴大疆域、開發(fā)邊地、國家認同等角度展開;結合宗法制可從穩(wěn)定統(tǒng)治角度展開;結合禮樂制度可從穩(wěn)定社會秩序、儒學發(fā)展等角度展開;最后從中華文明奠基這一角度進行總體概括和提升。答案:(1)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礎之上,建有宗廟和社稷;“國人”和“野人”
均有一定政治權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墻等防御設施。古希臘:公民享有參政權;建有神廟、廣場、城墻等設施;小國寡民,以城市為中心。(2)獨特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發(fā)達的貿易;獨立自治的傳統(tǒng)。(3)開發(fā)了邊遠地區(qū),擴大了統(tǒng)治區(qū)域;奠定了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的基礎,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禮樂制度促進了儒家學說和中國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為中國長時期政治結構的穩(wěn)定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解答特點類試題的技巧、方法(1)把握歷史事物的本質屬性。對事物本質屬性進行分析是掌握事物特點的基本方法。(2)分析歷史事物各方面的狀況。對事物的特點進行歸納時,可以從分析事物在各方面的表現(xiàn)入手,在掌握其各方面狀況的基礎上進行。(3)了解歷史事物的變化。抓住事物的變化也是認識事物特點的有效方法。(4)對同類歷史事物加以比較。將同類歷史事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即可區(qū)分出各自的特點,又可認識其相同點。(5)聯(lián)系歷史事物所起的作用。歸納歷史事物的特點,還可以從其歷史作用上進行分析。專題綜合檢測(一)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1.(2021·河南洛陽模擬)據(jù)殷墟甲骨文、商周金文等資料,商王朝朝廷的官職可分為最高政務、一般政務、宗教文化、生產(chǎn)經(jīng)濟、軍事等,地方則有侯、甸、男、衛(wèi)等行政長官和基層行政官吏“族尹”。這說明商朝( )A.國家管理體制已日漸完備B.擺脫了神權對王權的制約C.王權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D.官職分工已十分細致明確解析:選A。根據(jù)材料“商王朝朝廷的官職可分為最高政務、一般政務、宗教文化、生產(chǎn)經(jīng)濟、軍事等,地方則有侯、甸、男、衛(wèi)等行政長官和基層行政官吏‘族尹’”可知商朝建立了比較完備的中央和地方官制,國家管理體制已日漸完備,故選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時神權和王權密切結合,排除B項;材料并未強調商朝王權的宗教色彩,排除C項;早期官制仍較為原始,官職“
分工不夠細致明確”,排除D項。2.(2020·山東濟南模擬)下表是考古發(fā)掘的戰(zhàn)國時期部分墓葬信息表。它反映出當時( )墓葬名稱墓主身份墓道數(shù)墓道長(米)面積(平方米)附屬設施金村V號墓周天子172146車馬坑2固圍村M1魏王2125756?胡莊韓王陵韓王2?95424座陪葬坑邯鄲二號陵趙王270*1600陪葬坑、陪葬墓注:*表示該數(shù)據(jù)是最小值;?表示沒有相關信息。A.墓葬規(guī)制嚴整 B.等級制度消亡C.貴族階層沒落D.社會變動劇烈解析:選D。根據(jù)表格內容可知,在戰(zhàn)國時期,周天子的墓葬在墓道數(shù)、墓道長特別是墓葬面積等幾個方面要比魏王、韓王、趙王遜色很多,說明隨著分封制的逐漸瓦解,周天子地位旁落,而諸侯王的勢力迅速壯大,這反映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動非常劇烈,故選D項。根據(jù)材料中相關信息可知此時的墓葬規(guī)制并不嚴整,排除A項;這一時期社會等級制度仍然存在,而不是消亡,排除B項;題干表格中并沒有涉及貴族階層沒落的任何信息,排除C項。3.在秦代,官僚這種政治角色是從分封制下君主的家臣演變而來的,同時設置官府中掌管簿書案牘的吏胥,輔助官員履行政務。這表明秦代( )A.已出現(xiàn)了完整的官僚體系B.平民政治已取代貴族政治C.官僚政治的模式已經(jīng)形成D.中央文官的地位較為突出解析:選C。秦朝是古代中國官僚制度的奠基時期,其官僚體系剛剛從貴族政治演變而來,尚處于雛形階段,故A項錯誤;在古代中國的地主階級政權之下,取代貴族政治的只可能是官僚政治而非平民政治,故B項錯誤;根據(jù)材料可知,官員之下已設置有輔助其履行政務的吏胥,這表明古代中國官僚政治的基本模式已經(jīng)形成,故C項正確;材料并沒有刻意突出“中央文官”的特別地位,故D
項錯誤。4.(2021·四川遂寧模擬)漢初實行征兵制,但兵員由地方訓練,中央的南軍和北軍由郡國輪流征調而來,漢武帝擴大了中央常備軍的編制,還從邊郡和少數(shù)民族中募兵,先后建立了“期門軍”“羽林軍”等。漢武帝這些措施( )A.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B.使得王國問題得到了解決C.消除了地方割據(jù)的軍事基礎D.全面解決了北部邊患問題解析:選A。據(jù)材料可知漢武帝時征調地方兵力,擴大了中央常備軍的編制,先后建立了“期門軍”“羽林軍”等,這一措施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故選A項;漢武帝實施“推恩令”,使得王國問題得到了解決,排除B項;“消除了”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從邊郡和少數(shù)民族中募兵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北部邊患問題,“全面解決”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5.(2020·河北石家莊一模)項目高官貴戚中級官僚下級官吏普通士人合計漢代官僚名族子弟23.9%8.7%13%10.9%56.5%家族在漢無官位族望者8.7%8.7%2.2%23.9%43.5%上表是閻步克對曹魏時期察舉入仕者的社會成分所做統(tǒng)計表,其意在說明曹魏時期( )A.官員選拔注重階層平衡B.社會流動的通道依然有效C.儒生成為政治舞臺主角D.制度設計與實踐出現(xiàn)背離解析:選B。家族在漢無官位族望者仍有一定比例成為高官貴戚、中級官僚,說明社會流動的通道依然有效,故選B項。據(jù)材料可知漢代官僚名族子弟和家族在漢無官位族望者成為高官貴戚、中級官僚等的比例不一樣,說明官員選拔并沒有注重階層平衡,排除A項;材料說明漢代官僚名族子弟占據(jù)主導,排除C
項;材料不能體現(xiàn)實踐背離制度設計,排除D項。6.(2021·江西景德鎮(zhèn)模擬)宋代更重視學校的內部考試,如醫(yī)學選拔,畢業(yè)會考為高等者派任尚藥局醫(yī)師以下職位;算學實行三舍試補,上舍三等分別授予通仕郎、登仕郎和將仕郎。宋代人才選拔方式的變化( )A.說明中央集權的加強B.拓寬選官途徑完善科舉C.反映了以文治國理念D.有助于營造科技文化環(huán)境解析:選D。根據(jù)材料“重視學校的內部考試,如醫(yī)學選拔,畢業(yè)會考為高等者派任尚藥局醫(yī)師以下職位”“算學實行三舍試補”可知,這種做法有利于培養(yǎng)數(shù)學、醫(yī)學人才,對科技的發(fā)展有直接推動作用,故選D項。7.(2020·山西太原二模)《宋史》中有“君主當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權歸人主,政出中書,天下未有不治”的記載。當君主表現(xiàn)出攬權的趨向,也常常會引發(fā)群臣的抗議。由此可知,宋代( )A.決策機制發(fā)生異變 B.君民共治得以實現(xiàn)C.文官政治逐漸形成D.權力結構有所制衡解析:選D。根據(jù)材料“權歸人主,政出中書,天下未有不治”可知宋代大臣對皇權制約,權力結構有所制衡,故選D項。宋代皇帝擁有最高決策權,決策機制未發(fā)生異變,排除A項;宋代實行君主專制,并非“君民共治”,排除B項;文官政治的形成是由于重文輕武的國策的確立,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C項。8.(2020·甘肅蘭州二模)行御史臺是元朝獨創(chuàng)的監(jiān)察官署,是御史臺的派出和分設機構,其職能以監(jiān)察行省長官為主。行省與行御史臺的最高行政長官都是從一品,地位權力上平行且行御史臺的人事任免由御史臺掌握。這有利于( )A.形成獨立的地方監(jiān)察體系B.確保兩機構相互制衡C.完善地方權力的監(jiān)督機制D.進一步維護中央權威解析:選D。材料“行御史臺的人事任免由御史臺掌握”
說明行御史臺與行省相對獨立,有利于加強對行省長官的監(jiān)察,從而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維護中央權威,故選D項。材料中明確指出行御史臺的人事任免由御史臺掌握,即并非獨立的地方監(jiān)察體系,排除A項;材料主要體現(xiàn)了行御臺對行省長官的監(jiān)察,沒有體現(xiàn)相互制衡,排除B項;材料中并未涉及此前是否有地方權力的監(jiān)督機制,故“完善”機制無從談起,排除C項。9.(2021·安徽合肥一模)明朝設立了五軍都督府,都督由皇帝親選,官居正一品。各都督府負責某部分軍隊的管理、操練等事務。都督府有兵但無調遣權,兵部有調遣權但無兵,而且調兵必須有皇帝的命令方可。這反映了明朝( )A.廢除了宰相制度B.君主權力的強化C.邊患的日益嚴重D.軍權的分化制衡解析:選B。統(tǒng)兵權與調兵權相分離,都督府與兵部相互制約,軍權被牢牢地掌控在皇帝手中,反映的是君權的強化,故選B項。材料反映的是明代統(tǒng)兵權與調兵權的分離,未涉及宰相制度被廢除,排除A項;統(tǒng)兵權與調兵權相分離,無關邊患嚴重程度,排除C項;軍權的分化制衡只是材料的表象,君權加強才是實質所在,排除D項。10.(2021·福建莆田模擬)入關前,滿族重視主奴差別,強調篤誠事上的傳統(tǒng)。入關后的清朝諸帝無不強調滿洲官僚貴族要“毋忘根本”,反對“學彼(漢人)偽習”,如“虛偽浮華、沽名釣譽、結黨攬權”。清朝諸帝此舉旨在( )A.抵制儒家倫理的滲透B.論證滿族文化的優(yōu)越性C.保持貴族的特權地位D.加強封建君主專制統(tǒng)治解析:選D。據(jù)材料“反對‘學彼(漢人)偽習’,如‘虛偽浮華、沽名釣譽、結黨攬權’”可知,清朝諸帝嚴防臣下出現(xiàn)奪權的行為,加強封建君主專制統(tǒng)治,故選D項。清朝諸帝反對的是“虛偽浮華、沽名釣譽、結黨攬權”等政治“偽習”,而非反對儒家思想,排除A項;材料說的是要保持滿族的政治傳統(tǒng),而非論證滿族文化的優(yōu)越性,排除B項;清朝諸帝的行為保持的是皇權的特權地位,而非貴族,排除C項。
11.(2020·湖南懷化二模)清代在布政使上面又設有總督或巡撫,布政使成為其下屬,總督、巡撫變成正式的地方行政首腦。這種制度還是一種軍事統(tǒng)治,可是真到軍事時期,中央還要另行派人。可見,督撫( )A.是臨時性官職B.行使職能單一C.完全代表中央D.權力歸屬中央解析:選D。明清督撫制度下的督撫長官隸屬于中央機構,材料“軍事時期,中央還要另行派人”說明督撫的權力歸中央所有,故D項正確。督撫屬于常設的行政機構,排除A項;材料中體現(xiàn)了督撫是地方行政長官,并且可以管理軍事,排除B項;C項中“完全”說法過于絕對,排除。12.(2020·山東日照一模)明太祖朱元璋流傳在世的畫像版本據(jù)說有16種之多,形象差別很大。下圖自左至右依次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明朝官方畫像、《乾隆年制歷代帝王像真跡》收錄的“明太祖真像”、河南一位據(jù)稱是明朝后人家族珍藏的明代朱元璋畫像真跡。以下解釋最為恰當?shù)氖? )A.左圖:著力刻畫朱元璋“姿貌雄偉”失去真實性B.中圖:表明清朝極力丑化朱元璋的形象更不可信C.左圖和右圖:形象較為接近能夠反映其真實面貌D.真實的朱元璋形象還需要新的歷史史料加以佐證解析:選D。根據(jù)材料可知,不同版本的朱元璋畫像存在較大差異,沒有確切證據(jù)證明哪一版本是最準確的,真實的朱元璋形象還需要新的歷史史料加以佐證,故選D項。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明朝官方畫像著力刻畫朱元璋“姿貌雄偉”,官方組織編寫的應屬于“有意的史料”,具有一定的主觀性,但并非“失去真實性”,排除A項;《乾隆年制歷代帝王像真跡》收錄的“明太祖真像”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并非“更不可信”,排除B項;左圖和右圖均具有一定的主觀性,排除C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
13.(2021·山東青島高三檢測)(25分)基層治理關乎社會穩(wěn)定,宋朝以來紳士階層隨著科舉改革社會地位不斷上升,在基層治理中愈加發(fā)揮重要的作用。某學校學生就此開展研究性學習。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某同學繪制:宋朝以來社會治理結構圖材料二 某同學整理:宋朝以來紳士階層社會地位的提升社會問題解決方案均田制崩潰以后,國家不能越過地主階級直接掌握土地與農(nóng)民。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地方紳士階層難以獲得政權,遂將自己的經(jīng)濟、文化力量上升為政治力量控制鄉(xiāng)村社會,出現(xiàn)了國家與地方社會脫節(jié)的現(xiàn)象方案提出內容結果三舍法北宋王安石將各地選送的太學生分為三等,層層培訓選拔官員,改革單純通過考試選拔官僚的制度變法的政治實驗失敗學校取士北宋程顥通過學校選拔官員并要求由儒家學者主導文化教育并獲得向朝廷推舉官員的權力沒有得到統(tǒng)治者的采納科舉理學化南宋姚勉通過科舉理學化,讓皇帝承認信奉理學的鄉(xiāng)村紳士才是國家選官的恰當對象,承認他們在鄉(xiāng)村社會的文化權力和政治地位理學的最高解釋權歸皇帝,將升科舉、理學與官學體系結合,秀才和舉人成為功名身份(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自宋朝以來社會治理結構的特點。(12分)(2)
根據(jù)材料二,以紳士階層社會地位的提升為視角,對材料所蘊含的相關歷史信息進行解讀。(13分)解析:(1)根據(jù)材料一圖片和材料二“通過學校選拔官員并要求由儒家學者主導文化教育并獲得向朝廷推舉官員的權力”等信息,從皇帝及官僚政治主導、儒家思想的推動和士紳階層的地位等方面概括。(2)結合材料二中體現(xiàn)的社會問題分析紳士階層社會地位提升的背景,結合王安石、程顥、姚勉的解決方案及結果解讀得出士紳階層社會地位的提升與不同的利益集團的利益息息相關。答案:(1)以儒家思想為主導,通過皇帝制度、官僚機構,到達州縣,再以鄉(xiāng)紳自治為中介,延伸到宗族家庭,實現(xiàn)家國同構和中央集權。(2)均田制崩潰,大地主勢力強大,紳士階層缺乏穩(wěn)固地位,國家與地方社會治理脫節(jié);王安石變法通過三舍法取士,但改革最終失敗;北宋學者提出的文人主導學校取士的方案未被統(tǒng)治者采納;南宋學者試圖將科舉理學化,有助于紳士階層獲得功名身份;紳士階層地位的提升是利益集團博弈的產(chǎn)物。14.(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古代中國政治制度一覽表中央官制地方管理選官制度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軍功授爵制漢朝中外朝制度郡國并行制、推恩令察舉制唐朝三省六部制藩鎮(zhèn)割據(jù)科舉制宋朝二府三司制集中軍、政、財權,設通判、轉運使科舉制元朝中書省行省制度—明朝廢丞相,設內閣—八股取士清朝南書房、軍機處—八股取士從表中提取相關信息,從一個角度自擬題目,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12分)(要求:寫明論題,史論結合)解析:根據(jù)材料可知,表格從“中央官制”“地方管理”“選官制度”三個方面敘述了從秦朝到清朝的發(fā)展變化。從這個發(fā)
展變化過程中可以看出一個明顯的規(guī)律,即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不斷加強,即君主專制不斷強化,到明清時期達到頂峰。在敘述過程中,只要把每一個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如何強化的史實說清楚即可,也可選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內容,如漢武帝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等內容重點闡述。答案:示例題目:中央集權逐步強化。闡述: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中央集權制度。自秦朝全面推行郡縣制,開始形成中央對地方的管理體系,到元朝設置行省制,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日益強化。其間,西漢初期的郡國并行引發(fā)“七國之亂”,唐中期設立節(jié)度使造成“藩鎮(zhèn)割據(jù)”,出現(xiàn)了地方對抗中央的局面。但經(jīng)過漢武帝實行“推恩令”以及北宋初年“盡收錢、權、兵”,極大地削弱了地方權力。因此,中央集權制經(jīng)歷了逐步強化的過程,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