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地理二輪專題復習:地質地貌主觀題答題模板第一部分模板精編一地理特征描述類1.地理位置描述基本方法:思考方向答題思路絕對位置經緯度位置××半球(東、西、南、北)低、中、高緯度、熱量帶相對位置海陸位置××大陸的××方位,××方位臨××海、島等;地處××內陸位于大陸內部還是沿岸(大陸東西岸或大洋東西岸)、島嶼、半島、海岸線長短、氣候類型、交通通達度;相對位置—下墊面環(huán)境的特殊性。相鄰地區(qū)的位置與××國家接壤、與××行政區(qū)相鄰,位于××地區(qū)的××方位經濟位置所處經濟區(qū)、鄰近或遠離××經濟區(qū)交通位置所處重要交通要道(樞紐)、控制××海峽二地形特征描述類1.描述地勢特征,并說明判斷理由。地勢特征:等高值數(shù)值分布或河流流向→地勢起伏大或??;×高×低;山河相間分布。2.地形特征描述基本方法:類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①類型(復雜)多樣或單一(以××××為主);②主要分布在××區(qū)地勢高、低①地勢××低、地勢自××向××傾斜;②崎嶇(平坦)或地面起伏大(小)海岸線平直、曲折①海岸線平直;②海岸線曲折,多半島、島嶼等特殊地貌喀斯特地貌發(fā)育、冰川地貌發(fā)育、風力地貌發(fā)育多火山(位于板塊交界處,多火山地震)例:描述我國橫斷山區(qū)的特征:①山高谷深山河相間,南北縱列分布;②地勢西北高東南低;③喀斯特地地貌發(fā)育。三地貌成因類1.利用板塊構造學說分析2.利用地質作用中的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分析①內力作用+外力作用。內力作用主要從地殼運動——板塊碰撞或張裂、地質構造(褶皺、斷層)的角度分析;第17頁共17頁,②外力作用應先根據區(qū)域特征判斷外力作用的類型(流水、風、海浪、冰川等),進而找出對應的外力作用形式(侵蝕、搬運、沉積作用等)。各類湖泊的成因舉 例成因特 征貝加爾湖、青海湖構造湖斷裂下陷,積水成湖,湖水較深,湖岸陡峭五大連池、鏡泊湖堰塞湖由滑坡、火山活動等地質災害形成,物體阻塞河道,堰塞體往往不穩(wěn)定,易垮壩長白山天池火口湖火山口積水而成,多為近圓形,湖岸陡,湖水深北美五大湖、歐洲高山湖泊冰川湖冰川侵蝕形成洼地,積水而成例:①剛果盆地的形成原因:剛果盆地原來是內陸湖,后經地殼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瀉而成。②死海(貝加爾湖、坦噶尼喀湖、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內力作用----斷裂陷落。③北美五大淡水湖(歐洲峽灣、湖泊)成因:外力作用----冰川作用。④廬山(華山、泰山)的形成:內力作用----斷塊山地(該地區(qū)發(fā)生斷裂上升而形成的)。3.地質作用分析(1)內力作用:地殼運動(拉伸、擠壓)、巖漿活動(火山)、變質作用等三個方面。(2)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地質作用流水的侵蝕: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貌、河流峽谷(V形谷如三峽)、瀑布、丹霞地貌(廣東)?!∷畬扇苄詭r石(如石灰?guī)r)的溶蝕和侵蝕作用:喀斯特地貌(桂、貴、云)。流水的沖積(堆積或沉積)作用:河漫灘平原、洪積沖積扇和三角洲平原和崇明島(沖積島)風力的侵蝕作用:風蝕蘑菇、風蝕洼地、風蝕城堡、戈壁、雅丹地貌(西北新疆)。風力的沉積作用:沙丘(沙漠)、黃土高原。冰川的侵蝕作用:挪威的峽灣(U形谷、冰斗、角峰)和北美五大湖,歐洲的許多湖泊(千湖之國芬蘭的湖泊)。歐洲北部的。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和高緯地區(qū)。地殼(斷層)斷裂下陷,形成地塹: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鄱陽湖、貝加爾湖、坦葛尼喀湖(非洲中部)、死海、臺灣海峽等。巖層斷裂上升(斷塊山):泰山、廬山、華山等?!“鍓K相撞:高大山脈(喜馬拉雅山脈等褶皺山)和高大年輕的高原(如青藏高原)、海溝、地震、太平洋中的島弧。板塊張裂,地殼下陷:東非大裂谷、紅海、死海、約旦河谷、大西洋。由珊瑚的遺體堆積而成(珊瑚島):馬爾代夫、南海諸島、太平洋諸多島嶼、大堡礁。由火山的噴發(fā)物堆積而成(火山島):夏威夷群島、小安的列斯群島等。背斜成谷: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巖層易被侵蝕。向斜成山:向斜槽部的巖層受擠壓,堅實不易被侵蝕。渭河平原的成因:地殼斷裂下陷后流水的沉積作用下形成。第17頁共17頁,(3)侵蝕作用與沉積作用的答題模板地貌類型地貌成因答題模板侵蝕地貌流水侵蝕地貌河谷、溝谷、峽谷①在淺海環(huán)境下接受沉積,形成紅色砂巖(沉積巖)②經地殼運動發(fā)生隆起抬升(地殼上升)③再經流水侵蝕、切割形成該景觀喀斯特地貌可溶性石灰?guī)r在流水中含有的CO2的作用下,發(fā)生化學反應,被溶解而形成的地貌。風力侵蝕地貌風攜帶的大量沙石對周圍巖石的破壞作用形成的地貌,如風蝕蘑菇、風蝕城堡、戈壁等。冰川侵蝕地貌如峽灣:冰川谷地被海水淹沒而成的狹長、水深、兩岸陡峭的海灣。沉積地貌流水沉積地貌沖積扇河流流出山口,地勢突然趨于平緩,水道變寬,水流速度減慢,河流攜帶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積下來,形成沖積扇(洪積扇)。三角洲河流攜來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勢低平,加上海水的頂托作用,水流緩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谔幎逊e成三角洲。風力沉積地貌風攜帶的大量碎屑物質,在受到阻擋等作用下,風速降低,大量物質沉積而形成的地貌,如沙丘等。冰川堆積地貌冰川攜帶的大量物質在溫度升高時,冰川融化,大量物質在原地堆積而形成冰磧地貌,如東歐平原等。l海岸線進退的原因①地殼運動(抬升,海岸線向外延伸;地殼下沉,海岸線后退)②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淹沒海岸線,海岸線倒退。③河流輸沙量:輸沙量增大,海岸線向海洋延伸;輸沙量減小,海岸線向外延伸速度變慢甚至倒退。④風、海浪:風大海浪作用強?;鶐r海岸以海浪侵蝕作用為主,海岸線倒退;砂質海岸以海浪堆積作用為主,淤泥質海岸以陸地徑流堆積作用為主,海岸線向外延伸。⑤人類活動(海岸植被的破壞、上游修建水壩等)l三角洲形成的條件①輸沙量,為流水沉積提供物質保障。(植被覆蓋率;流程長,途徑平原、盆地濕地等泥沙沉積)②入??诟浇佣蔚撞科露刃。诮档秃恿魉俣?,促進河流泥沙沉積。③波浪和潮流的侵蝕、搬運作用弱,與河流泥沙沉積對抗作用弱。例:黃河三角洲:黃土高原上,黃土土質疏松,植被覆蓋率相對較低,千溝萬壑,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導致其水土流失嚴重,大量泥沙輸送到黃河;黃河入??诘撞科露容^小,流速較慢;入??谕獾暮I區(qū)水較淺,波浪和潮流的侵蝕、搬運作用弱,黃河入海的泥沙中約有40%在河口附近沉積。第17頁共17頁,逆向思維:并不是所有的外流河都能夠形成典型的三角洲。例:非洲的剛果河最終注入大西洋,但卻沒有形成典型的三角洲。這是為什么呢?①剛果河入海的泥沙量較少。在剛果河流域中,大多數(shù)地區(qū)全年高溫多雨,熱帶雨林廣布,植被覆蓋率較高,流域輸送到河流的泥沙量較少;該流域中的剛果盆地所占流域面積比重大,剛果盆地大部分地區(qū)地勢相對平坦,水土流微,而且境內多數(shù)河段落差小、水流速度較慢,利于河流泥沙就地沉積,從而,可輸送到下游入??诘哪嗌沉亢苌佟"谌牒?诟浇?,地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泥沙不易沉積。綜上所述,剛果河入海口未能形成典型的三角洲。l河流沖積扇的形成條件①造山運動:導致母巖區(qū)剝蝕作用的增強和河流能量的提高,碎屑物質的大量搬運造成了大型沖積扇的形成。②干旱或半干旱的氣候條件:有利于提供形成沖積扇的碎屑物質。③坡度的突變:因其突然變緩,使得山區(qū)河流流速驟減,使碎屑物質沿山麓大量沉積。④長期相對沉降的構造條件;有利于沖積扇的保存。l凍土相關成因①氣候(年平均溫在0℃以下、降水少);②土壤(濕度大);③植被(以苔蘚、地衣為主)。④地貌(冰川地貌發(fā)育)。對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①對氣候:加劇氣候的寒冷程度;②對水文:不利于地表水的下滲,低洼處易形成沼澤;③對地貌:流水、風力作用不顯著,以凍融作用為主,形成冰川地貌;④對土壤:發(fā)育程度低(多年凍土),土壤有機質分解慢,肥力高(濕潤地區(qū))。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及措施①對農業(yè):自然肥力很低,不經改造不宜農用;冰沼土上地衣有利于發(fā)展養(yǎng)鹿業(yè);②對工程建筑:穩(wěn)定性差③措施:抬高地基(路基);用含水率低的沙石替換粘土;通風散熱(片石、散熱棒、通風管道);加隔熱層、陽坡遮陽板;以橋代路等。凍土層內可燃冰開發(fā)全球氣候變暖,多年凍土融化:釋放溫室氣體,加劇全球氣候變暖;滑坡等地質災害加??;釋放出封存在其內的各種污染物、細菌。l沙丘形成過程(丹娘沙丘)①每年冬春季節(jié),氣候干旱,多大風。②大風經過地區(qū)植被稀少,加上經過江面,受阻擋較少,形成渦旋上升氣流。③氣流攜帶沙洲和河灘上的沙粒。第17頁共17頁,④受江邊山地阻擋,沙粒堆積于山坡日積月累形成沙丘。知識點補充地形的影響第17頁共17頁,l地形對氣候的影響1.對氣溫:(1)地勢:海拔越高,氣溫越低。(2)起伏①山脈(或高原)可以阻擋溫暖或寒冷的氣流②平原地區(qū)氣流暢通無阻,加劇冷熱變化程度:③盆地一般是夏季炎熱中心,因為熱量不易散失。(3)坡向:陽坡氣溫高于陰坡;冬季風背風坡高于迎風坡。2.對降水:(1)坡向:海洋水汽迎風坡降水多,風坡降水少。(2)部位:山谷夜晚吹山風,谷底暖氣團被拍升,多夜雨。3.對氣壓:海拔越高,氣壓越低。4.對太陽輻射(光照):海拔越高,空氣越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越弱,太陽輻射越強。5.對氣候分布對水熱條件的影響,自然會影響氣候的分布。例如:北美洲西海岸溫帶海洋性氣候只分布在沿岸狹長的地帶,而西歐的溫帶海洋性氣候能夠分布到大陸內部,分布的面積廣闊,就是與“西歐平原面積廣,山脈呈東西走向、相間分布。從而有利于來自海洋的暖濕西風深入大陸內部”有關。l流水沉積作用答題思路地貌∶地勢××高××低,自××向××傾斜;地形以××為主,主要分布在××地區(qū),堆積物顆粒從××向××,由粗變細。流水的沉積作用∶中上游流水侵蝕→河流泥沙含量大,中下游(河口)流速降低,海水頂托一泥沙沉積。第17頁共17頁,l風力搬運與堆積作用答題思路搬運∶自然原因∶沙源(河流或湖泊沉積,水位下降、海浪沉積)、風力(盛行風、狹管效應等)人為原因∶人類活動導致植被破壞,影響沙源和風力。堆積∶風力減弱,泥沙堆積搬運∶自然原因∶河流攜帶泥沙沉積,水位下降,泥沙裸露;×季盛×風,峽谷延伸方向與盛行風一致(狹管效應);風力的搬運作用明顯。人為原因∶人口增加,不合理的人類活動(過度開墾、過度放牧等)破壞植被,使河流泥沙增多,(若沿海地區(qū))海風增強。受××阻擋,風力攜帶泥沙沉積。l影響太陽輻射的因素1.緯度:決定正午太陽高度大小、晝長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青藏高原、德干高原、巴西高原、東非高原等)3.天氣狀況(晴天多,太陽輻射豐富)(我國西北地區(qū)、中亞、西亞、北非、美國西部內陸、澳大利亞中西部等)4.大氣清潔度:城市和鄉(xiāng)村l影響日照時長的因素(1)晝長(夏半年晝較長)(2)地勢(地勢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時間長)(3)天氣狀況(晴天日照時間較長)。l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1.降水(迎風坡:降水多,雪線低。反之則雪線高)例:喜瑪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線低;天山北坡雪線低;阿爾卑斯山北坡雪線低;落基山的北段和安第斯山南段的西坡雪線低;落基山的南段和安第斯山北段的東坡雪線低等2.氣溫(陽坡雪線高、陰坡雪線低;中低緯度雪線高、高緯度雪線低)l古老珍惜動物多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遠離大陸,長期孤立存在,缺乏基因交流②少大型食肉動物,缺乏生物競爭,動物進化緩慢③地質歷史以來,自然環(huán)境變化小,不利于生物的進化。2.人為原因:人類發(fā)現(xiàn)較晚(人跡罕至),受人類活動影響小。l生物入侵①途徑:自然(風、流水、動物遷徙)、人為引進(貿易、旅游、引進良種)。②原因:入侵地生長環(huán)境(缺乏天敵、生存環(huán)境優(yōu)越、生存空間廣闊、入侵通道順暢、對外聯(lián)系密切)。第17頁共17頁,③生物本身(生產種多,發(fā)芽率高,繁殖能力強、繁殖速度快、傳播能力強、物種適應性強、競爭能力強)。l自然界中森林的作用1.調節(jié)氣候2.繁衍物種,維護生物多樣性3.保持水土4.防風固沙5.涵養(yǎng)水源6.凈化空氣,美化環(huán)境7.穩(wěn)定大氣成分8.吸煙除塵l填海造陸的條件1.豐富的沙源、淺海區(qū)域、流速慢,風浪小2.人口增長,經濟發(fā)展,土地需求量增加。l填海造陸的影響1.有利--增加土地面積2.不利--生物多樣性減少、濕地面積減少、海水自凈能力下降,污染加劇、海岸侵蝕嚴重、排水不暢,洪澇增加。l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1緯度:相同海拔,則緯度越高,帶譜越簡單2.海拔:相同緯度,則海拔越高,帶譜越復雜3.熱量:陽坡帶譜多且位置高、陰坡帶譜少且位置低l山地垂直自然帶分布的分析1.緯度位置——決定了山麓基帶類型2.相對高度——決定了水熱狀況變化的程度(以上兩點決定自然帶數(shù)量)3.陽坡、陰坡——影響植被分布的高度4.迎風坡、背風坡——影響降水多少與雪線高度l土壤有機質含量的影響因素1.成土母質:流水、火山等沉積物有機質含量高。2.氣候:氣溫低,有機質分解慢,有利于積累,有機質含量高,氣溫高則低;風、流水等外力侵蝕作用強,有機質含量少。3.生物:生物量大,有機質含量大,草原地區(qū)有機質含量大于森林地區(qū)。l生物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陸生動物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影響因素模板生存空間a.面積大,復雜,氣候差異顯著,環(huán)境多樣,適宜生存空間大;b.環(huán)境空間差別大,適宜生存空間?。籧.長期與大陸分離,環(huán)境封閉,物種獨特。氣候a.緯度(海拔)低,水熱充足,植物繁茂,食物充足;b.緯度(海拔)高,植物生長緩慢,食物供應量少;c.冬季(終年)寒冷漫長,生存條件惡劣。環(huán)境a.生態(tài)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食物來源減少,飲用水短缺,生存空間減小;b.全球氣候變化,草地退化,生存環(huán)境改變;第17頁共17頁,c.生態(tài)良好,環(huán)境污染少。天敵a.缺少×××,天敵少;b.受到×××天敵威脅。人類活動a.人煙稀少,人類活動強度小,干擾少;b.森林、草原減少,污染加劇,食物減少,棲息環(huán)境遭破壞。水生動物(魚類)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影響因素模板生存空間a.湖面(海域)廣闊,生存空間大;b.跨度大(流程長),水域環(huán)境多樣,種類繁多;c.河湖(海)相連,有利于×××洄游產卵。氣候a.緯度低,水溫高,生長速度快;b.水溫適宜,利于產卵、繁殖;c.水域淺(緯度低),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強。食物a.多條河流入海(湖)/寒暖流交匯(上升流/水溫變化明顯),底層海水上泛,營養(yǎng)鹽類豐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b.水草豐美/其他魚類為×××提供充足餌料。天敵缺少天敵制約,繁殖速度快,種群密度大。人類活動a.水質下降,污染加重;b.過度捕撈。水文a.鹽度高(低),適宜咸水(淡水)魚類生存;b.緯度(海拔)高,鹽度低、水溫低,適宜冷水性魚類生長;c.結冰期長,存活率低;d.水質好。第17頁共17頁,l影響生物物種多樣的因素第17頁共17頁,第二部分答題實操近年來高考題大題的考查方式逐漸去模板化,這就要求學生在平時不能完全依賴模板而缺少地理思維,即在做題時可以讓答題模板加以輔助,形成以原理知識點為基礎、答題模板加以輔助、地理思維精準踩分的答題模式。地理大題貫穿的答題思維:用變化、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想問題【典型例題】(2020·全國一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形成玄武巖的巖漿流動性好,噴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單元。如圖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巖臺地上,有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巖平頂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巖尖頂山。調查發(fā)現(xiàn),構成臺地、平頂山、尖頂山的玄武巖分別形成于不同噴發(fā)時期。(1)指出玄武巖臺地形成以來因流水侵蝕而發(fā)生的變化。(2)根據侵蝕程度,指出構成臺地、平頂山、尖頂山的玄武巖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說明判斷理由。(3)說明玄武巖臺地上有平頂山、尖頂山分布的原因。先自己來答答看答:第17頁共17頁,v部頒版答案(1)臺地被流水侵蝕、切割,起伏加大,面積變小。(2)形成的先后次序:構成尖頂山的玄武巖,構成平頂山的玄武巖、構成臺地的玄武巖。理由:地貌侵蝕程度越嚴重,說明巖石暴露時間越長,形成時間越早。臺地受侵蝕輕,構成臺地的玄武巖形成時間最晚;平頂山保留臺地的部分特征,構成平頂山的玄武巖形成時間較晚;尖頂山已經沒有臺地的特征,構成尖頂山的玄武巖形成時間最早。(3)早中期噴出的巖漿冷凝成玄武巖臺地后,大部分被侵蝕,殘留的部分為山體。最新(晚)一期噴出的巖漿未能完全覆蓋殘留山體,冷凝成玄武巖臺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體。v精析版答案l說明剛噴出形成的是平坦地形,且臺地是常態(tài)。題干分析:形成玄武巖的巖漿流動性好,噴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單元。如圖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巖臺地上,有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巖平頂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巖尖頂山。調查發(fā)現(xiàn),構成臺地、平頂山、尖頂山的玄武巖分別形成于不同噴發(fā)時期。l有兩種可能,一是原來的臺地最少900米,后差異侵蝕;二是這些小地貌形成于不同的時期。讀圖可知平頂山高度都是700m,臺地基本都是500m。l可推知尖頂山所在的臺地形成最早也最高,且尖頂需要耗費更長歲月的侵蝕;平頂山由熔巖臺地發(fā)育而來繼承了臺地平坦的特征發(fā)生是時間次之;臺地海拔最低,說明巖漿噴發(fā)最晚,完全為平坦面。第17頁共17頁,尖頂山不再平坦,說明玄武巖形成后受到了長期的外力侵蝕玄武巖本題考察目標:本題主要考查巖石圈的物質循環(huán)和地貌形成的相關知識,抓住“形成玄武巖的巖漿流動性好,噴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單元”這句話是解題的關鍵,考查學生通過閱讀地質剖面圖,獲取所在地經歷的地質事件信息的能力,進而重建當?shù)卦趦取⑼饬ψ饔孟碌沫h(huán)境演變過程。(1)指出玄武巖臺地形成以來因流水侵蝕而發(fā)生的變化。解析:平坦的臺地,受流水侵蝕、切割后,變的破碎。形成溝谷地貌,臺地面積變小。河谷地帶,流水侵蝕(側蝕、下蝕、溯源侵蝕)較明顯區(qū)域,海拔低于500米,使得原本平坦的玄武巖臺地不再平坦,臺地被侵蝕切割,變得起伏加大,面積變小玄武巖臺地海拔在500米左右,且相對平坦(玄武巖巖漿流動性好,噴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單元)組織答案:臺地被流水侵蝕、切割,起伏加大,面積變小。(2)根據侵蝕程度,指出構成臺地、平頂山、尖頂山的玄武巖形成的第17頁共17頁,先后次序,并說明判斷理由。海拔最低(500米),大面積臺地,侵蝕程度最輕海拔次高(700米),面積居中,剩平頂,侵蝕次重海拔最高(900米),面積最小,只剩尖頂,侵蝕最嚴重結合第1題的分析,玄武巖形成之初為平坦地形,如果依舊平坦說明受外力侵蝕時間短,形成最新如果玄武巖起伏變化最大,說明受外力侵蝕時間最長,形成最早。圖解第17頁共17頁,解析:(2)由材料可知,玄武巖最初形成的是平坦的地形單元,后經流水的侵蝕、切割,形成尖頂山、平頂山和臺地,地貌侵蝕程度越嚴重,說明巖石暴露時間越長,形成時間越早,尖頂山已經沒有臺地的特征,構成尖頂山的玄武巖形成時間最早;臺地受侵蝕輕,構成臺地的玄武巖形成時間最晚;平頂山保留臺地的部分特征,構成平頂山的玄武巖形成時間較晚。組織答案:(2)形成的先后次序:構成尖頂山的玄武巖,構成平頂山的玄武巖、構成臺地的玄武巖。理由:地貌侵蝕程度越嚴重,說明巖石暴露時間越長,形成時間越早。臺地受侵蝕輕,構成臺地的玄武巖形成時間最晚;平頂山保留臺地的部分特征,構成平頂山的玄武巖形成時間較晚;尖頂山已經沒有臺地的特征,構成尖頂山的玄武巖形成時間最早。(3)說明玄武巖臺地上有平頂山、尖頂山分布的原因。第17頁共17頁,解析:(3)據以上分析可知,通過保留的部分可以判斷臺地、平頂山、尖頂山形成的早晚,平頂山、尖頂山是較早形成的,早中期噴出的巖漿冷凝成玄武巖臺地后,大部分被侵蝕,殘留的部分為山體。臺地形成的時間較晚,也就是最新(晚)一期噴出的巖漿未能完全覆蓋殘留山體,冷凝成玄武巖臺地,故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體。組織答案:(3)早中期噴出的巖漿冷凝成玄武巖臺地后,大部分被侵蝕,殘留的部分為山體。最新(晚)一期噴出的巖漿未能完全覆蓋殘留山體,冷凝成玄武巖臺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體。平頂山:頂平似桌面四周被陡崖圍限的方形山體,或叫桌狀山、方山。發(fā)育在近于水平且軟硬相間的巖層分布區(qū)在受到流水的強烈侵蝕切割后較松軟的頁巖等巖石等很快損失被消磨殆盡、成為平地而堅硬的玄武巖層則像一頂安全帽保護下方的巖層免受侵蝕維持了較高的地勢,形成平頂山。第17頁共17頁,形成過程:第17頁共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