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1.(2020·江蘇南京、鹽城二模)近代中國一場戰(zhàn)爭,使“向存魚鱗冊、黃冊蕩然無存”,江、浙、皖諸省往往“客民爭攜耒耜來受塍廛。其中強有力者,飛來客燕,敢欺本地籬鷃,有主田疇,強行霸占,有喧賓奪主情形”。導致該情形發(fā)生的歷史事件是( )A.中英鴉片戰(zhàn)爭 B.太平天國運動C.中日甲午戰(zhàn)爭D.義和團運動解析:選B。“向存魚鱗冊、黃冊蕩然無存”,表明是反封建的戰(zhàn)爭,發(fā)生在江浙皖地區(qū)的是太平天國運動,故選B項。中英鴉片戰(zhàn)爭沒有波及皖,排除A項;中日甲午戰(zhàn)爭沒有波及江、浙、皖,排除C項;義和團運動主要是在北方,針對的是洋人,沒有出現(xiàn)“向存魚鱗冊、黃冊蕩然無存”這種現(xiàn)象,排除D項。2.(2021·四川天府名校測評)除了“天父天子”的口號外,太平天國所宣傳的思想內涵,與中國歷史上傳統(tǒng)民間宗教的思想并沒有很大的差別?!捌骄髁x”的部分,也只見于文字號召,并未付諸實施。材料表明( )A.洪秀全融合了西方宗教和中國本土宗教B.基督教的平均主義在中國缺乏實施條件C.太平天國革命實踐與革命理想出現(xiàn)背離D.太平天國的思想很難發(fā)動群眾進行斗爭解析:選C。據材料“‘平均主義’的部分,也只見于文字號召,并未付諸實施”可知,太平天國并沒有把“平均主義”的理想變成實踐,故選C項。材料未涉及西方宗教和中國本土宗教的融合,排除A項;材料中的“平均主義”來自中國傳統(tǒng)民間宗教而不是基督教,排除B項;“平均主義”思想容易發(fā)動群眾斗爭,排除D項。3.(2021·山東濟寧一模)1860年11月,太平天國政權在常熟貼出告示:“諭各業(yè)戶,各糧戶,不論廟田、公田、學田等俱要造冊,收租、完糧?!钡诙暝俪龈媸荆骸袄樟畎匍L司馬,細查田數(shù),盡數(shù)補出,如再隱匿,察出二罪俱罰。”
這些內容反映出太平天國政權( )A.重視地方經濟的恢復B.力圖恢復傳統(tǒng)的經濟秩序C.注重削弱地主的實力D.與農民的關系在日趨緊張解析:選B。太平天國在常熟的兩則告示表明收租、完糧及對抗糧、抗租行為采取嚴厲的刑罰,而田賦、地租、雜稅均是傳統(tǒng)社會經濟秩序的重要指標,故選B項。材料強調太平天國在其占領區(qū)征收租稅,而不是重視地方經濟的恢復,排除A項;材料的主旨是太平天國籌集糧餉,不涉及削弱地主的實力,排除C項;材料強調太平天國力圖恢復傳統(tǒng)的經濟秩序,“與農民的關系在日趨緊張”不是材料論述的主旨,排除D項。4.(2021·江蘇鎮(zhèn)江期末)《資政新篇》中,洪仁玕提出多條建議,如“興車馬之利”“興舟楫之利”“準富者請人雇工”,在外交、法制、社會習俗等方面也提出了具體的改革措施。這些建議( )A.是中國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產物B.體現(xiàn)了落后性和空想性C.符合當時世界近代化的潮流D.調動了農民革命積極性解析:選C。根據材料“在外交、法制、社會習俗等方面也提出了具體的改革措施”可知,《資政新篇》是先進中國人最早提出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方案,符合世界近代化的發(fā)展潮流,故選C項。《資政新篇》集中反映了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并非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結果,排除A項;《天朝田畝制度》體現(xiàn)了落后性和空想性,排除B項;《天朝田畝制度》調動了農民革命積極性,排除D項。5.(2021·江蘇南通一模)有學者評論道:作為當時國內最為完整和先進的近代化綱領,它代表著19世紀60年代以前國人在探索近代化道路方面的最高水準。
這一評論提及的“近代化綱領”( )A.翔實介紹西方歷史地理B.主張中國發(fā)展資本主義C.開啟中國近代工業(yè)化歷程D.調動農民反封建的積極性解析:選B。1859年太平天國頒布了《資政新篇》,第一次提出發(fā)展資本主義的主張,符合題干中“先進的近代化綱領”“19世紀60年代以前”,故選B項?!逗鴪D志》翔實介紹西方歷史地理,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排除A項;19世紀60年代興起的洋務運動開啟中國近代工業(yè)化歷程,排除C項;該綱領主張發(fā)展資本主義,不反映農民的愿望,故不能調動農民反封建積極性,排除D項。6.1902年,江南鄉(xiāng)試有一考題為:“中外刑律互有異同,自各口通商日繁交涉,應如何參酌損益,妥定章程,令收回治外法權策?”浙江鄉(xiāng)試有一考題為:“西國法律原于羅馬,沿革如何?今法律之學,為科凡幾?自治外法權行于通商口岸,受病甚深,規(guī)復主權,宜有良策?”這些考題反映出( )A.各地力圖通過科舉為新政造勢B.科舉成為傳播西學的重要途徑C.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空前增強D.變法修律成為朝野上下的共識解析:選A。根據題干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02年正值清末新政時期,江南鄉(xiāng)試和浙江鄉(xiāng)試試題內容中都涉及了西方法律中的“治外法權”,說明各地力圖通過科舉為清末新政營造氛圍,故選A項。題干內容僅是涉及江南和浙江鄉(xiāng)試中的一道考題內容——治外法權,不能擴大為“科舉成為傳播西學的重要途徑”,排除B項;題干中所涉及的鄉(xiāng)試題目中有關于西方法律的相關內容,與民族意識增強沒有關系,排除C項;題干中僅是涉及江南鄉(xiāng)試和浙江鄉(xiāng)試中涉及西方法律的相關試題,不能過度推論為“變法修律成為朝野上下的共識”,排除D項。7.(2021·黑龍江哈爾濱三中模擬)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說:“現(xiàn)在漢陽已
有中國最大之鐵廠,而漢口亦有多數(shù)新式工業(yè),武昌則有大紗廠,而此外漢口更為中國中部、西部之貿易中心?!庇纱丝梢姶俪尚梁ジ锩谖錆h爆發(fā)的因素是( )A.最早接觸西方文明B.工業(yè)化基礎雄厚C.革命思想廣泛傳播D.清政府統(tǒng)治薄弱解析:選B。材料反映的是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提及漢陽鐵廠、漢口的新式工業(yè)和中西部貿易中心、武昌的紗廠,這些近代工業(yè)的建立促進了辛亥革命的爆發(fā),故選B項。最早接觸西方文明的是東南沿海通商口岸,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武漢近代工業(yè)的發(fā)展,而非革命思想在武漢的傳播,排除C項;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所說的是武漢近代工業(yè)發(fā)展,與清政府統(tǒng)治是否薄弱無關,排除D項。8.(2021·河南洛陽模擬)武昌起義爆發(fā)后,立憲派張謇力促朝廷大員派政府軍援助湖北前線。但隨著局勢的發(fā)展,他轉而致電袁世凱,說:“環(huán)顧世界,默察人心,舍共和無可為和平之結果,趨勢然也?!边@反映了當時( )A.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B.革命形勢發(fā)展十分迅速C.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D.立憲派放棄了政治理想解析:選B。根據材料“但隨著局勢的發(fā)展,他轉而致電袁世凱,說:‘環(huán)顧世界,默察人心,舍共和無可為和平之結果,趨勢然也’”可知,當時立憲派由主張鎮(zhèn)壓革命到支持革命,這反映了革命形勢發(fā)展十分迅速,故選B項。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是指其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和對本國的封建勢力、帝國主義的軟弱性、妥協(xié)性,與材料主旨立憲派對革命的態(tài)度不符,排除A項;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國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與材料主旨立憲派對革命的態(tài)度不符,排除C項;材料主旨為立憲派對革命的態(tài)度,此時立憲
派并未放棄政治理想,排除D項。9.(2021·云南昆明“三診一?!?1913年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議員構成基本情況成分人數(shù)百分比(%)民族資產階級122.7職業(yè)革命家286.4政黨領袖173.9自由職業(yè)知識分子15735.9新政府官員7316.7原清朝廷官員8619.6士紳6514.8據上表可知,民國初年( )A.民主憲政具有廣泛群眾基礎B.權力制衡得到法律制度保障C.政治運作具有新舊調和色彩D.進步力量開始主導政治局面解析:選C。據材料國會議員構成基本情況表來看,除了新生階級和政治力量如民族資產階級、職業(yè)革命家、政黨領袖等之外,還有原清朝廷官員和士紳等舊式或傳統(tǒng)勢力,這說明民國初年的政治運作具有新舊調和色彩,故選C項。材料中原清政府官員、士紳、政黨領袖等都不是群眾,排除A項;材料僅反映國會議員構成,沒有涉及法律制度,排除B項;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舊式或傳統(tǒng)勢力和中間勢力仍占據主導,排除D項。10.(2020·山東等級考模擬)山西舉人劉大鵬在《退想齋日記》(1913年3月27日)中寫道:“自變亂以后,學堂之內禁讀經書,只令學生讀教科書,則圣賢之道將由是而泯焉,吾恐不久學界必更有一場大慘劇演出于世也?!辈牧戏从吵霎敃r( )A.課程設置超越了時代的要求
B.儒家思想已經喪失正統(tǒng)地位C.傳統(tǒng)觀念阻礙社會變革D.共和政體備受大眾質疑解析:選C。題干中的關鍵時間點是1913年,由此可知山西舉人劉大鵬的《退想齋日記》主要論及辛亥革命之后的現(xiàn)象,再結合其日記內容中的“自變亂以后,學堂之內禁讀經書,只令學生讀教科書,則圣賢之道將由是而泯焉,吾恐不久學界必更有一場大慘劇演出于世也”可知,其對辛亥革命之后所出現(xiàn)的新式教育持反對態(tài)度,這反映出舊有的傳統(tǒng)觀念阻礙社會新的變革,故選C項。題干內容主要涉及辛亥革命之后新式學堂教材的主要內容,而不是其課程的設置,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新文化運動期間,儒學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并逐漸喪失其正統(tǒng)地位,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題干內容主要述及劉大鵬對教材內容持反對態(tài)度,沒有涉及其對共和政體的態(tài)度,排除D項。11.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全部財政收入額為1387萬元,所借內外債占81.3%,其中外債就占61.3%。這導致了( )A.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B.列強承認新生的南京臨時政府C.動搖了封建經濟的根基D.對外政策方面表現(xiàn)軟弱解析:選D。南京臨時政府所借外債占財政收入的比例高達61.3%,過多地受制于外國,這導致其難以實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對外政策具有軟弱性,故選D項。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是由本國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不充分決定的,外債比例過高并非主要原因,排除A項;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并沒有得到列強的認可,B項不符合史實,排除;外債本身不會動搖小農經濟的根基,排除C項。12.有人認為辛亥革命是中國“從君主到民主”社會轉型的開始。下列能佐證這一觀點的是( )
A.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建立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C.張勛復辟的丑劇草草收場D.國共合作掀起國民大革命解析:選B。根據題干中“中國‘從君主到民主’社會轉型的開始”并結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主張主權在民,可知B項正確。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即中國同盟會,是辛亥革命爆發(fā)前建立的,排除A項;張勛復辟的丑劇草草收場反映了君主專制在中國已無市場,排除C項;國民大革命的斗爭對象是北洋軍閥,排除D項。13.(2020·湖南三湘名校聯(lián)考)《浙江近代史》記載:1911年前后,金融風潮席卷全國,杭州的票號全部覆滅,錢莊倒了一大片,只有浙江興業(yè)銀行僥幸渡過了難關。出現(xiàn)上述風潮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實行沒收民族資本的政策B.社會動蕩影響民眾對經濟的信心C.西方制造業(yè)資金實力十分雄厚D.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進入蕭條時期解析:選B。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革命前后因政治的巨變了引發(fā)社會動蕩,也影響了民眾對經濟的信心,對銀行的“擠兌潮”導致材料中金融風潮的發(fā)生,故選B項。票號錢莊的客戶不僅僅是民族企業(yè),更多的是普通民眾,因此金融風潮的發(fā)生是民眾擠兌的結果,與政府是否實行沒收民族資本的政策無關,排除A項;材料敘述的是中國金融風潮,與外國制造業(yè)無關,排除C項;1911年之前,民族資本主義已獲得初步發(fā)展,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中華民國,為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掃除了一些障礙,促使其進一步發(fā)展,并非進入蕭條時期,排除D項。14.(2021·廣西南寧一模)中華民國建立后,最初想模仿美國實行三權分立的總統(tǒng)制,后來又改為責任內閣制。但按照英國的責任內閣制,議會多數(shù)黨黨魁出
任內閣首相后,閣員由首相任命。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guī)定,中華民國責任內閣的閣員,必須由參議院審定后方可任命。這一規(guī)定( )A.阻止了袁世凱復辟帝制的野心B.體現(xiàn)了典型的三權分立特點C.“因人立法”,缺乏法治精神 D.事實上確立了共和制解析:選C。根據材料“但按照英國的責任內閣制,議會多數(shù)黨黨魁出任內閣首相后,閣員由首相任命。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guī)定,中華民國責任內閣的閣員,必須由參議院審定后方可任命”可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為限制袁世凱,實行責任內閣制,“因人立法”,缺乏法治精神,故選C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5年袁世凱復辟帝制,這一規(guī)定并未阻止袁世凱復辟帝制的野心,排除A項;根據材料“中華民國建立后,最初想模仿美國實行三權分立的總統(tǒng)制,后來又改為責任內閣制”可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實行責任內閣制,排除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從法律上確立了共和制,排除D項。15.孫中山曾自我慰藉地說:“維持現(xiàn)狀,我不如袁;規(guī)劃將來,袁不如我?!薄熬滞馊诵〔欤喙值苤俗?。然弟不退位,則求今日之假共和,猶未可得也。”這表明( )A.共和未成皆因孫中山之退讓B.袁世凱是經民主選舉產生C.民主共和不適合當時的國情D.適時妥協(xié)是一種政治智慧解析:選D。由材料“維持現(xiàn)狀,我不如袁;規(guī)劃將來,袁不如我”“然弟不退位,則求今日之假共和,猶未可得也”可知,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孫中山對袁世凱的妥協(xié)退讓,避免了戰(zhàn)火相爭,彰顯政治智慧,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1894年興中會成立會上,孫中山帶頭宣誓“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鑒察”。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孫中山擬定盟書后帶領大家舉右手宣誓:“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此,任眾處罰?!?912年1月1日晚10時,孫中山在南京原兩江總督衙門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便首開總統(tǒng)宣誓之先河:“傾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于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tǒng)之職,謹以此誓于國民?!薄秾O中山與民國宣誓制度之建立》(1)依據材料,指出辛亥革命前后孫中山宣誓的不同。(2)根據材料,探討就職宣誓制度的價值。答案:(1)前者是為了激發(fā)革命黨人的斗志和對革命事業(yè)的忠誠,后者是為了在中國建立現(xiàn)代民主國家;前者是對政黨負責,后者是對國民宣誓。(2)樹立法治信仰;凝聚共和力量;強化民主觀念;增強歷史使命感。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洪秀全(1814—1864),道光年間屢應科舉不中,將西方基督教與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相結合,創(chuàng)立了“拜上帝會”,主張建立“天下為公”的盛世。他在反對封建統(tǒng)治的同時,也反對列強侵略。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國,稱天王,1853年以南京作為首都,改名天京,1864年在天京自盡,太平天國在他去世后不久覆亡。
孫中山(1866—1925),青少年時代受到廣東人民斗爭傳統(tǒng)的影響,向往太平天國的革命事業(yè),以“洪秀全第二”自居,他把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提出三民主義,作為革命的指導思想。他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締造者,創(chuàng)立《五權憲法》。他高舉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二千年帝制”?!淖植牧险幾允Y廷黻《中國近代史》等解讀材料,提煉出一個觀點,并結合中國近代史的其他相關史實,加以論述。(要求:寫出觀點,觀點合理、明確,史論結合)解析:本題以太平天國運動和辛亥革命為切入點,考查近代的民主革命和中國人的探索。首先,根據題目要求,提煉觀點,可從中國人的斗爭和探索的主題提煉。其次,注意題目要求是結合中國近代史的其他相關史實說明。最后,進行總結說明中國人的不懈的斗爭和探索。答案:示例一觀點:近代先進的中國人堅持民主革命斗爭。論述:在舊民主主義革命失敗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列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情相結合,開辟“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經過國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務,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示例二觀點:先進的中國人不斷進行近代化道路的探索。論述: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侵略中國,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探索救國道路。林則徐、魏源主張“
師夷長技以制夷”,洋務派學習西方科技,掀起洋務運動;康有為、梁啟超學習君主立憲,領導戊戌變法;陳獨秀以“民主”“科學”為旗號,發(fā)起新文化運動。中國人學習西方先后經歷了學習器物、制度、文化三個階段,不斷為后人的探索抗爭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