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邏輯要義(建議用時:30分鐘)一、選擇題1.王充《論衡·訂鬼》中說:“天地之性,本有此化,非道術(shù)之家所能論辯?!贝颂幍摹罢撧q”意指( )A.說明和解釋B.推理和證明C.論證和說明D.揭露和推翻A 解析:王充認為道術(shù)之家不能揭示天地之性,A符合題意,排除B、C、D。2.有人說,論辯,不過是抬杠耍嘴皮;又有人說,論辯,不過是轉(zhuǎn)得大些的腦筋急轉(zhuǎn)彎而已;還有人說,論辯中抽到自己都不認可的立場是無論如何不能獲勝的。邏輯學中的論辯指的是( )A.由前提推導結(jié)論B.把推理的理由講出來C.用來說服人、反駁別人的方式D.思維中的規(guī)則C 解析:邏輯學中的論辯在于說服人、反駁別人,C符合題意,排除A、B、D。3.(2021·北京東城模擬)辯論賽也叫論辯賽,還叫作辯論會。它在形式上是參賽雙方就某一問題進行辯論的一種競賽活動,實際上是圍繞辯論的問題而展開的一種相關知識的競賽,思維反映能力的競賽,語言表達能力的競賽,也是綜合能力的競賽。這里的綜合能力包括( )①觀察實踐的能力②把握規(guī)律的能力?、墼庌q的能力④運用邏輯規(guī)則的能力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B 解析:這里的綜合能力包括觀察實踐的能力、把握規(guī)律的能力、運用邏輯規(guī)則的能力,①②④符合題意,排除③。4.小張問:“我能使用你的電動自行車嗎?”小李回答:“我家電動自行車操作麻煩,你不能使用?!睂π±畹幕卮?,下列理解正確的是( )①違反了同一律的要求②犯了“偷換概念”的邏輯錯誤③違反了矛盾律的要求④犯了“兩不可”的邏輯錯誤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A 解析:小李說的“使用”語義不同于小張的“使用”,小李違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換概念”的邏輯錯誤,①②符合題意;③④與題意不符。5.一個警察叫一個人不要動,那個人沒動,警察說手舉起來,那個人沒舉,-3-
警察問為什么不舉,那個人說:“你叫我不要動,我怎么舉呀?”這個警察( )①違反了同一律的要求②違反了矛盾律的要求③犯了“自相矛盾”的邏輯錯誤④違反了排中律的要求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C 解析:這個警察既讓犯人動,又不讓犯人動,違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邏輯錯誤,②③符合題意,排除①④。6.一位中學老師給學生講中國近代史,在課堂上向某學生提出一個問題:“你是怎樣認識孫中山的?”這位學生居然回答說:“我根本不認識孫中山。”全班同學聽了這個回答哄堂大笑,老師也被弄得哭笑不得。這位同學的錯誤在于( )A.違反了邏輯規(guī)則B.違反了矛盾律的要求C.違反了排中律的要求D.違反了同一律的要求D 解析:題中兩個“認識”意思不同,該同學違反了同一律的要求,D符合題意,排除A、B、C。7.亞里士多德認為:“一切都無分別,是非真假相混,落入如此境地的人便絕不能說出使人明白的道理。”他實質(zhì)上是強調(diào)了( )A.要避免思維中的自相矛盾B.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C.要在“是”與“非”之間騎墻居中D.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D 解析:亞里士多德的話實質(zhì)上強調(diào)了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反對在“是”與“非”之間騎墻居中,故選D。A、B、C不符合題意。8.某市開展嚴打暴恐犯罪專項行動。在一次審訊中,三名犯罪嫌疑人中有一人是犯罪主謀。警察問他們:“誰是主謀?”甲說:“不是我?!币艺f:“不是我?!北f:“是甲?!鄙鲜鐾评磉^程主要依據(jù)的是( )A.矛盾律B.排中律C.同一律D.充足理由律B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排中律的理解和應用。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B符合題意。二、非選擇題9.有一個博士分配到一家研究所工作,-3-
成為該研究所學歷最高的一個人。有一天他到單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釣魚,正好正副所長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釣魚。他只是微微點了點頭,心想:“這兩個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不一會兒,正所長放下釣竿,伸伸懶腰,噌噌噌從水面上飛快地走到對面上廁所。博士眼睛睜得都快掉下來了?!八巷h?不會吧?這可是一個池塘啊!怎么回事?”博士又不好意思去問,自己可是博士生哪!過了一陣,副所長也站起來,走幾步,噌噌噌地飄過水面去上廁所。這下子博士更是差點昏倒:“不會吧,到了一個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后來,博士生也想上廁所,但是這個池塘兩邊有圍墻,要到對面廁所非得繞十分鐘的路,而回單位上廁所又太遠,怎么辦?該博士也不愿意去問兩位所長,憋了半天后,他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過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過?!敝宦犨说囊宦?,博士栽到了水里。兩位所長將他拉了出來,問他為什么要下水,他問:“為什么你們可以走過去呢?”兩所長相視一笑:“這池塘里有兩排木樁子,由于這兩天下雨漲水正好在水面下,我們都知道這木樁的位置,所以可以踩著樁子過去,你怎么不問一聲呢?”(1)博士敢于“水上漂”的原因何在?(2)上述材料給我們什么啟示?解析:博士沒有考慮其他可能性,違反了排中律的要求,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是十分有害的。答案:(1)原因在于這位博士只想到了“水上漂”這種幾乎不存在的可能性,而輕易排除了其他可能。(2)進行科學思維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盡量考慮各種可能的情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