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5練習:第三單元 10 談中國詩 Word版含解析
ID:51604 2021-10-08 1 3.00元 13頁 33.60 KB
已閱讀10 頁,剩余3頁需下載查看
下載需要3.00元
免費下載這份資料?立即下載
10 *談中國詩基礎過關(guān)練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中晚唐時期詩壇上的一個重要現(xiàn)象,(  )。劉禹錫、杜牧、李商隱、溫庭筠等,都創(chuàng)作了許多    的懷古名篇。詩人們面對昔日    的古跡,如洛陽、金陵、鄴城等,或者那些歷史上稱雄一時的帝王的陵寢,聯(lián)想到唐王朝盛世不再,如同落日余暉般暗淡,都不禁生發(fā)出無限感慨。如同方回所說:“懷古者,見古跡,思古人,其事無他,興亡賢愚而已。”當然,中晚唐詩壇上之所以懷古詩發(fā)達的原因,更在于社會現(xiàn)實對詩人的深切感受。當年歌舞喧天的繁華城闕,如今卻是荒草離離,晚樹蒼蒼。詩人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體驗,來燭照歷史的情境,使歷史和現(xiàn)實    。在歷史中映出現(xiàn)實,在現(xiàn)實中反觀歷史。懷古詩在時空感上給人以強烈的沖擊,將現(xiàn)實和歷史糅合在一起,使過去和現(xiàn)在的兩重時空并置疊映,使人們既能穿越于時間的隧道,在眼前呈現(xiàn)當年的光影;又能感知于當下,創(chuàng)造出    的實感。?1.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成語,全都恰當?shù)囊豁検?  )A.膾炙人口 車水馬龍 水乳交融 身臨其境B.膾炙人口 門庭若市 融會貫通 身臨其境C.喜聞樂見 門庭若市 水乳交融 設身處地D.喜聞樂見 車水馬龍 融會貫通 設身處地2.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shù)囊豁検?  )A.中晚唐詩壇上之所以懷古詩發(fā)達的原因,是社會現(xiàn)實對詩人的深切感受。B.中晚唐詩壇上懷古詩發(fā)達的原因,更在于詩人對社會現(xiàn)實的深切感受。C.中晚唐詩壇上之所以懷古詩發(fā)達的原因,更在于詩人對社會現(xiàn)實的深切感受。13 D.中晚唐詩壇上之所以懷古詩發(fā)達,更在于社會現(xiàn)實對詩人的深切感受。3.下列在文中括號內(nèi)補寫的語句,最恰當?shù)囊豁検?  )A.就是涌現(xiàn)了大量寫懷古詩的詩人B.就是寫懷古詩的詩人大量涌現(xiàn)C.就是懷古題材的篇章大量涌現(xiàn)D.就是詩人們開始嘗試創(chuàng)作懷古詩4.(2020山東菏澤一中高三月考)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20個字。我以為在欣賞中國古典詩歌方面,最重要的一個問題,也是大家常常討論、常常覺得傷腦筋的一個問題,就是你究竟怎樣衡量判斷哪一首詩是好詩,哪一首詩是壞詩。不僅在中國,①               。你給學生一首詩,告訴他作者是莎士比亞,他就盲目崇拜,認為只要是莎士比亞的作品就一定都好。②               ,他就很難判斷,那究竟是好詩還是壞詩。也許他自己憑借一點兒直覺感受,說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可是為什么喜歡,為什么不喜歡,卻說不出緣故。即便是能說出緣故,③               ??5.(2020安徽名校高二期中聯(lián)考)請對下面這段新聞報道的文字進行壓縮。要求保留關(guān)鍵信息,句子簡潔流暢,不超過60個字。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2020年10月9日23時,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飛行控制團隊控制下,天問一號探測器主發(fā)動機點火工作480余秒,順利完成深空機動。為了減小飛行偏差,使探測器沿著預定的軌道飛行而進行的軌道控制稱作修正;改變探測器當前軌道,13 使其進入一條新的軌道而進行的軌道控制稱作機動。此次軌道機動在距離地球大約2940萬千米的深空實施。探測器將在當前軌道飛行約4個月后與火星交會?!                                        ?                                         ?                                         ?6.微寫作?! ”疚拿钣鞯?幽默風趣。如用“閃電戰(zhàn)”“櫻桃核”“二寸象牙方塊”來比喻中國詩的短小,用“蛛絲網(wǎng)”和“鋼絲網(wǎng)”來比喻中西方詩的“比重”的差異,表明中國詩和西洋詩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并且差異愈大,比喻愈巧妙。比喻論證就是用人們熟知的事物進行比喻來論證觀點的方法。請你運用比喻論證,寫一段議論性文字,論點要明確,比喻要生動,150字左右?!                                        ?                                         ?                                         ?                                         ?                                         ?                                         ?13 三年模擬練一、(2021河南洛陽高三期中)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9分)《古詩十九首》的人生主題《古詩十九首》最早收錄于南朝蕭統(tǒng)《文選》,被劉勰譽為“五言之冠冕”。學界主流意見認為這是作于東漢后期的文人詩,這一意見證據(jù)較為充分,其說可從。關(guān)于這組詩歌的主題,古人曾有許多議論,自《文選》注以來直至明清士人,論者多將詩歌與政治及士人出處相牽合。比如解“浮云蔽白日”一句,李善就認為這是“以喻邪佞之毀忠良”,后人沿著這個視角繼續(xù)發(fā)揮,認為這是遠方的逐臣思念君主之辭。近代以來,朱自清、馬茂元等學者對《古詩十九首》做了大量的解釋工作,糾正了前人的許多錯誤看法,對詩歌的藝術(shù)性研究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時至今日,就《古詩十九首》的主題來說,學界仍有不同見解。筆者認為,《古詩十九首》作為一組詩歌,文本內(nèi)部應當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其中貫穿的精神主旨可視為其主題所在。而貫穿于整組詩歌的就是對人生的感喟與思索,人生乃其根本的關(guān)心所在。筆者嘗試從三個方面來闡述這一觀點。第一個層面,文士在詩中表達了他們對人生真相的洞察?!豆旁娛攀住穼嶋H上是在談論人生的痛苦。整組詩的開篇就是“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漢代士人為了追求功名,經(jīng)常要游學、仕宦,由此導致的與親人的分別往往長達數(shù)年甚至更久。生死造成的別離非人力所能及,但被迫與相愛的人分離則是人生莫大的無奈。這組詩對別離之情有生動的描繪和展現(xiàn),充滿了濃濃的感傷,感情基調(diào)低沉哀婉。其中,我們時??煽吹竭@樣哀傷的嘆息:“一彈再三嘆,慷慨有余哀”“音響一何悲!弦急知柱促”“徙倚懷感傷,垂涕沾雙扉”。可以說,這種低沉的情緒籠罩在整組詩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漢末士人的普遍心態(tài)。13 《古詩十九首》的低沉哀婉的基調(diào)實際上緣于漢末士人濃烈的生命意識,他們慨嘆時光的倉促與生命的易逝,流露出對人生短暫的悲嘆。這一點從很多漢樂府詩歌中也可見到?!豆旁娛攀住返淖髡邔θ松兄T多比喻,如“遠行客”“飆塵”“朝露”等,他們還以“澗中石”“金石”來作比,突出人生短暫。在漢末詩人的心目中,死亡是人生的歸宿,活著是遠行。這種濃郁的悲哀也影響了后世的詩歌。第二個層面,《古詩十九首》表現(xiàn)了文士認清人生真相后產(chǎn)生的幻滅感。正如詩中所寫:“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萬歲更相迭,圣賢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比松虝?如白駒過隙,圣賢亦不能例外。洞察了修仙長生為虛妄后,他們愈發(fā)想要去把握和享受現(xiàn)實人生。他們要飲酒,于是說“不如飲美酒”;要宴飲高會,于是說“極宴娛心意”;要耳目之娛,于是說“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要鮮衣良馬,于是說“被服紈與素”“何不策高足”……總之,就是“為樂當及時”。及時行樂是他們的一致選擇。他們對生活充滿了熱望,對享受人生抱有極大熱忱。這種幻滅感促使他們要求突破儒家名教的“清規(guī)戒律”。第三個層面,文士在人生幻滅之后還要追尋樸素的人生。因為意識到了人生的有限和虛無,他們不再執(zhí)著于遙不可及的不朽,轉(zhuǎn)而去追求現(xiàn)實的人生。現(xiàn)實人生中安寧而平淡的日常,成了他們向往的心靈歸宿。他們反復歌詠“愿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愿得長巧笑,攜手同車歸”“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舉案齊眉、長相廝守成了文士最樸素、真摯的愿望。正因為這樣,他們對別離尤為敏感,也對其進行了反復書寫:“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獨宿累長夜,夢想見容輝”“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離別的相思令人倍感痛苦,13 甚至催人衰老。從《古詩十九首》開始,中國文學中的離別書寫始終充斥著悲傷的情緒,同時,離別也成為古代文學中的一個重要主題。(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1.()下列對《古詩十九首》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古代論者多將詩歌與政治及士人出處相牽合,近代以來朱自清等學者糾正了這一錯誤看法。B.這組詩歌的主題朦朧模糊,盡管后代學者對其不斷探索,但時至今日,依然沒有明確清晰的結(jié)論。C.本文作者認為《古詩十九首》文本內(nèi)部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對人生的感喟與思索貫穿于整組詩歌,應是其主題所在。D.低沉的情緒籠罩著整組詩歌,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漢末士人傷感自身壯志難酬的普遍心態(tài)。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guān)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引用李善“以喻邪佞之毀忠良”的說法,并不是為了證明《古詩十九首》的主題是詩歌作者的人生感悟這一觀點。B.文章采用比喻論證的方法,用“飆塵”“朝露”“澗中石”“金石”等作比,形象地表達了對人生的認知和慨嘆。C.文章在論證過程中大量列舉《古詩十九首》中的詩句,以充分翔實的論據(jù)使文章觀點得到有力支持,讓人信服。D.文章采用總分式結(jié)構(gòu),將主要觀點分成不同層面展開論述,各層面之間遞進銜接,論述脈絡清晰。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漢代士人為了追求功名,經(jīng)常要游學、仕宦,往往長達數(shù)年甚至更久,與相愛的人分離,甚至與親人生死兩隔,這是人生莫大的無奈。13 B.漢末文人認清人生真相后產(chǎn)生的幻滅感使他們渴求突破儒家名教的“清規(guī)戒律”,選擇及時行樂,去享受現(xiàn)實人生。C.古代文士對離別進行了反復書寫,離別導致相思,相思使人痛苦,而安寧平淡的日常生活才是他們真摯的愿望。D.《古詩十九首》反復書寫離別,對離別的悲傷情緒的體悟和抒發(fā),對中國古代文學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二、(2020四川內(nèi)江高二期末)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9分)不久之前,日本援助中國的防疫物資上所寫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等詩句引起人們熱議。隨著新冠肺炎在全球大流行、中國國內(nèi)疫情趨于平緩,中國投桃報李的時候到了。在中國捐助給其他國家物資的包裝箱上,出現(xiàn)了許多帶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詩句。如在援助意大利的物資包裝箱上,就寫有明代學者李日華贈予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的詩句“云海蕩朝日”“春色任天涯”;援助印度的物資上所寫的“尼蓮正東流,西樹幾千秋”,實際上出自玄奘法師《題尼蓮河七言》一詩。由此不難發(fā)現(xiàn),中國古人愛寫詩贈人,中國古人走出國門,也愿意用詩抒發(fā)情感,記錄所見所聞??偠灾?在中國,寫詩的傳統(tǒng)自古而盛。自先秦開始,中國就有“詩言志,歌永言”的說法,意為詩是用來表達作者的內(nèi)心志意,而唱歌則是為了拉長這些語言,使情感能夠充分展現(xiàn)。可見,中國古人寫詩、唱歌,正是為了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所想?!墩撜Z》中曾經(jīng)記載孔子教育自己的孩子孔鯉:“不學《詩》,無以言?!闭f明此時很多人已經(jīng)將讀詩視作某種標準。結(jié)合孔子曾經(jīng)編纂《詩經(jīng)》的經(jīng)歷,以及其“盡善盡美”的論述不難發(fā)現(xiàn),這種標準既是關(guān)乎某人“君子”與否的道德標準,亦是審美標準?!墩撜Z》中還指出了詩有“興觀群怨”的作用,13 既能讓寫的人、吟唱的人感發(fā)自己的內(nèi)心志意,其他人亦能通過觀看、聽取一地的詩歌體味這里的風俗。可見,這時的文學,特別是詩歌創(chuàng)作,是人對自己所見所想的記錄和表達,也是統(tǒng)治者與臣民之間的互動。曾經(jīng)被統(tǒng)治者處以酷刑的司馬遷則認為,作詩文者“皆意有所郁結(jié),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其在評價屈原之《離騷》時也說“‘離騷’者,猶離憂也”。這時的詩、文,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了作者對自己內(nèi)心的探索。至于魏文帝曹丕,在其表達自己治世思想的文集《典論》中專作《論文》一篇,將文提升到了“經(jīng)國大業(yè)”“不朽盛事”的高度。誠然如曹丕所說,年壽總有終結(jié),榮樂隨之而止,唯有一人之詩文,方能使其名于后世。這一觀點放在曹家三父子身上似乎無比恰當,不論小說如何演繹,但凡懂點詩的人,都能體會到曹操的耿介多氣,亦能體會到曹植的飄逸多才。兩晉時期的陸機,在《文賦》中提出“佇中區(qū)以玄覽,頤情志于典墳”,認為文學創(chuàng)作其實是基于人對物象的感知,也基于作者本身的才學修養(yǎng)。至于南朝的劉勰,則將人置于“天地之心”的位置,認為人是自然思考的器官,既然有心便有思考,既然有思考便有文,這是“自然之道”。至此,中國古代關(guān)于詩文如何生發(fā)的理論幾近成熟。細看不難發(fā)現(xiàn),古人寫詩寫文,基于所見所聞,通過有韻律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希望通過這種帶有音韻、形式美感的藝術(shù)形式記錄、反映外界,并喚起更多人的共情。清代趙翼曾有“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之句,并非唱衰,實則表明了當社會發(fā)生巨大變化時,會對詩人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強大的刺激??梢娪迷娢膩矸从成鐣F(xiàn)實是中國古人的傳統(tǒng)。時至今日,國人亦應發(fā)揮這種傳統(tǒng),用文字書寫、記錄時代。歸根結(jié)底一句話,我們優(yōu)美的文字,應該體現(xiàn)在援外防疫物資上,但不應該只體現(xiàn)在援外防疫物資上。13 (摘編自袁新雨《中國的寫詩傳統(tǒng)》,北京晚報2020年4月22日)4.()下列關(guān)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疫情期間,日本援助中國及中國捐助他國的物資的包裝箱上都有體現(xiàn)中國文化特色的詩句。B.“詩言志,歌永言”與“不學《詩》,無以言”,從側(cè)面反映出古人把寫詩當作抒情手段的情況。C.古人通過有韻律的語言來表達他們的所思所想,記錄和反映外界,喚起他人的情感共鳴。D.作者摘引《論語》《報任安書》中的語句,來證明我國古代文人重視用詩文抒發(fā)情感。5.()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guān)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以外國援助我國的防疫物資上寫有中國詩句為例,引出我國自古具有寫詩傳統(tǒng)的議題。B.趙翼的觀點表明詩文有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傳統(tǒng),那么今天詩文就可以出現(xiàn)在援外防疫物資上。C.為了更好地闡述論點,作者運用了舉例論證、引用論證、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D.作者列數(shù)歷代評論家有關(guān)寫詩的論述,意在強調(diào)詩文具有表現(xiàn)內(nèi)心志意、記錄時代風貌的特點。6.()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中國古人,無論在國內(nèi)還是走出國門,都愛寫詩,可見,中國寫詩的傳統(tǒng)自古而盛。B.“三曹父子”所寫之詩,或耿介多氣,或飄逸多才,才“使其名于后世”,令人敬仰。C.詩有“興觀群怨”的作用,屈原寫《離騷》是因為離憂,后人閱讀也會有所感發(fā)。13 D.中國的寫詩傳統(tǒng)自古而盛,歷代文人以詩抒情言志,國人應繼續(xù)弘揚這種傳統(tǒng)。13 答案全解全析基礎過關(guān)練1.A?、倌捴巳丝?美味人人都愛吃,比喻好的詩文或事物,人們都稱贊。喜聞樂見:喜歡聽,樂意看。修飾對象是“懷古名篇”,用“膾炙人口”更合適。②車水馬龍:車像流水,馬像游龍,形容車馬或車輛很多,來往不絕。門庭若市:門口和庭院里熱鬧得像市場一樣,形容交際來往的人很多。形容洛陽、金陵、鄴城等古跡,用“車水馬龍”更合適。③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形容關(guān)系非常融洽或結(jié)合十分緊密。融會貫通:參考并綜合多方面的知識或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徹的領悟。根據(jù)后文“在歷史中映出現(xiàn)實,在現(xiàn)實中反觀歷史”可知,用“水乳交融”更合適。④身臨其境:親自到了那個境地。設身處地:設想自己處在別人的地位或境遇中。根據(jù)后面的“實感”可知,用“身臨其境”更合適。2.B “之所以……的原因”句式雜糅,“社會現(xiàn)實對詩人的深切感受”主客體顛倒,據(jù)此可排除A、C、D三項。故選B項。3.C 依據(jù)后文“中晚唐詩壇上……的深切感受”可知,所填句子強調(diào)的是詩歌,而不是詩人,排除A、B兩項。后文并未指出懷古詩是在唐代才出現(xiàn)的,“開始嘗試創(chuàng)作……”于文無據(jù),排除D項。4.答案?、僭谖鞣竭@也是一個讓人困擾的問題?、谌绻悴桓嬖V他作者是誰?、勰蔷壒示褪呛饬吭姼韬脡牡臉藴蕟峤馕觥〉冖倏?前文說很難判斷一首詩的好壞,并且強調(diào)“不僅在中國”,再結(jié)合后文“莎士比亞”的例子可知,此處應填寫“在西方這也是一個讓人困擾的問題”之類的句子。第②空,橫線所在句子與前一句形成對比,應填與“如果你不告訴他作者是誰”意思相近的句子。第③空,根據(jù)橫線前的“即便是能說出緣故”可知,13 橫線處應該討論“緣故”,結(jié)合文段“詩歌的好壞難以判斷”的觀點和橫線后的問號分析可知,此處應填寫對“緣故”能否衡量詩歌好壞表示懷疑之類的句子。5.答案 (示例)2020年10月9日23時,天問一號探測器在距離地球大約2940萬千米的深空順利完成深空機動,約4個月后與火星交會。解析 這段新聞共有四句話。第一句涉及新聞的時間“2020年10月9日23時”和新聞的主體“天問一號探測器”,事件是“主發(fā)動機點火工作480余秒,順利完成深空機動”。第二句是介紹與這段新聞有關(guān)的知識,屬于新聞的背景,可不保留。第三句和第四句是新聞的具體內(nèi)容,可提煉出“在距離地球大約2940萬千米的深空實施”“約4個月后與火星交會”等關(guān)鍵信息,然后將其與第一句中的關(guān)鍵信息整合,即可概括出答案。6.【寫作指導】比喻論證是將抽象的道理寓于具體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的一種論證方法。那么,如何運用比喻論證呢?(1)用來作為喻體的事物,應當是大家所熟悉的、具體的、淺顯的事物,這樣才能既通俗又生動地說明另一個事物。(2)比喻應當貼切、自然,要能恰到好處地說明被論證事物的特點。例如,可以把教師比喻成蠟燭、春蠶,體現(xiàn)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卻不能將他們比喻成抹布、掃帚,這叫“引喻失義”,應當注意。(3)因為比喻的雙方缺乏本質(zhì)上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論述一個問題,不能僅靠幾個比喻,應把比喻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結(jié)合起來使用。三年模擬練13 1.C A.“近代以來朱自清等學者糾正了這一錯誤看法”錯誤。原文的表述是“自《文選》注以來直至明清士人,論者多將詩歌與政治及士人出處相牽合……朱自清、馬茂元等學者對《古詩十九首》做了大量的解釋工作,糾正了前人的許多錯誤看法”,朱自清等學者糾正的“前人的許多錯誤看法”并不一定指的就是“將詩歌與政治及士人出處相牽合”。B.“主題朦朧模糊”“依然沒有明確清晰的結(jié)論”錯誤。原文的表述是“關(guān)于這組詩歌的主題,古人曾有許多議論”“時至今日,就《古詩十九首》的主題來說,學界仍有不同見解”,雖然有爭議,但不能說是朦朧模糊,沒有結(jié)論。D.“傷感自身壯志難酬的普遍心態(tài)”錯誤。原文的表述是“可以說,這種低沉的情緒籠罩在整組詩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漢末士人的普遍心態(tài)”,并未說是“傷感自身壯志難酬的普遍心態(tài)”;且結(jié)合前后文分析可知,應是“傷離別”和“慨嘆人生的短暫”的心態(tài)。2.B “文章采用比喻論證的方法……”錯誤。原文的表述是“《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對人生有諸多比喻,如……”,可見是詩中采用比喻手法,不是本文采用比喻論證的方法。3.A 曲解文意,根據(jù)原文可知,“人生莫大的無奈”指的是“被迫與相愛的人分離”;此外,“與親人生死兩隔”也并非“游學、仕宦”帶來的后果。4.B “不學《詩》,無以言……把寫詩當作抒情手段的情況”錯。原文的表述是“……‘不學詩,無以言?!f明此時很多人已經(jīng)將讀詩視作某種標準”。5.C “比喻論證”錯,文中沒有比喻論證。6.B “‘三曹父子’所寫之詩,或耿介多氣,或飄逸多才”錯,原文“都能體會到曹操的耿介多氣,亦能體會到曹植的飄逸多才”說的是曹操和曹植,至于曹丕,文中只有其《典論》中論述詩文作用的內(nèi)容,并無曹丕詩歌風格的相關(guān)信息。13
同類資料
更多
必修5練習:第三單元 10 談中國詩 Word版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