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營決策培訓之生產決策定價決策存貨決策
ID:58272 2021-10-29 1 20.00元 65頁 196.61 KB
已閱讀10 頁,剩余55頁需下載查看
下載需要20.00元
免費下載這份資料?立即下載
經(jīng)營決策培訓之生產決策定價決策存貨決策 1.新產品是否投產的決策企業(yè)生產什么從根本上講取決于顧客的需求和企業(yè)自身的能力。企業(yè)應不斷開發(fā)新產品,滿足顧客不斷變化的需求,增強企業(yè)競爭力,提高企業(yè)的盈利能力。第一節(jié)生產決策 新產品要進行市場調查與預測,根據(jù)市場需求調查和預測的結果,測算新產品投產的盈虧臨界點銷售量和為獲得一定目標利潤應該達到的銷售量,以作為新產品應否投產的決策。某企業(yè)擬投產一種新產品,預計該產品的市場售價為10元,預計產品的單位變動成本為6元,全年發(fā)生固定成本為15000元,假定企業(yè)要求通過這種新產品的投產,至少為企業(yè)提供50000元的利潤?,F(xiàn)根據(jù)以上資料對該產品是否應該投產進行分析: (1)計算這種新產品投產后的盈虧臨界點銷售量:15000÷(10-6)=3750(件) 這意味著這種新產品,其銷售量至少要達到3750件才能保本,否則企業(yè)不僅不會盈利,還會虧損。(2)計算新產品投產后,為實現(xiàn)目標利潤的銷售量:(15000+50000)÷(10-6)=16250(件) 上述計算表明,這種新產品是否投產,關鍵在于它是否有廣闊的銷路,如果通過市場需求的調查和預測,認為這種產品的銷售量可以達到16250件以上,其投產才有意義,否則就不宜投產了。 2.投產何種產品的決策企業(yè)開發(fā)的新產品不只一種,究竟要投產哪一種新產品比較合適,也需要通過分析比較來確定。(1)利用剩余生產能力生產用貢獻毛益分析法,計算能產生最大貢獻毛益的產品不考慮固定成本,但考慮專屬成本的影響見書上例題6-3 增產的選擇設某廠目前生產甲、乙、丙三種產品,有關資料如表產品甲產品乙產品丙每單位數(shù)據(jù)定額工時621售  價20226變動成本8162貢獻毛益1264固定成本621利  潤643 目前的生產情況是:生產能力(用機器小時表示)的利用程度只達到90%。為把剩余的10%的生產能力充分利用起來,以增產哪一種產品為宜? 由于每一機器小時用于生產產品丙能提供較多的貢獻毛益,所以,剩余的生產能力以用于增產產品丙為宜。產品甲產品乙產品丙單位產品貢獻毛益1264每單位產品需用機器小時621每機器小時能提供的貢獻毛益234 (2)剩余生產能力不足設某企業(yè)原來生產一種A產品,現(xiàn)擬利用現(xiàn)有的生產能力來生產新產品B或新產品C。摘  要A產品B產品C產品銷售量(件)100001000010000單位售價543.5單位變動成本2.52.51.5固定成本30000 設有關資料表明:該企業(yè)投產B產品,老產品A必須減產1/2;如果投產C產品,則老產品A必須停產3/4。新產品投產并不增加固定成本,所以,固定成本是非相關成本。在決策時,可以先計算投產B產品或投產C產品這兩種方案的貢獻毛益,然后分別減去因投產新產品而造成的A產品的減產損失。 新產品B新產品C銷售收入10000×4.0=4000010000×3.5=35000變動成本10000×2.5=2500010000×1.5=15000貢獻毛益1500020000A產品減產損失(機會成本)10000×(5-2.5)×50%=1250010000×(5-2.5)×75%=18750增加利潤25001250 投產C產品比投產B產品能提供較多的貢獻毛益,但由于投產C產品而造成的A產品的減產損失比投產B多,使得B產品的投產比C產品的投產最終能提供較多的利潤,因而以投產B產品為宜。A產品的減產相對應機會成本 3.不同生產方法的選擇同一種產品往往可以采用不同的生產方法或不同的生產設備來加工制造,但加工的成本卻有較大的差別。一般來講,普通簡易設備較高級專用設備一次調整所需的調整準備費較少,但加工一件產品所需的加工費較多。不同類型設備的選擇應和所要加工的產品的批量的大小聯(lián)系起來進行考慮。批量較小時,用簡易的普通設備會比較合算;批量達到一定程度時,由于調整準備費的攤薄,用高級的專用設備會比較合算。 設某廠生產一定規(guī)格的軸套,可以用普通車床、六角車床或自動化專用車床進行加工,不同類型的車床一次調整所需的調整準備費和加工一件軸套所需的加工費如表一次調整所需的調整準備費一件軸套的加工費普通車床2.500.45六角車床5.000.20自動化專用車床15.000.04 (1)計算不同類型的車床加工批量的成本無差異點:X1代表普通車床與六角車床之間的加工批量成本無差異點;X2代表六角車床與自動化專用車床之間加工批量的成本無差異點;X3代表普通車床與自動化專用車床之間加工批量的成本無差異點。2.50+0.45X1=5.00+0.20X15.00+0.20X2=15.00+0.04X22.50+0.45X3=15.00+0.04X3可得出:X1=10件,X2≈63件,X3≈30件 (2)結果分析:計算結果表明,如果一次加工的批量小于10件,用普通車床進行加工成本較低;如果一次加工的批量大于10件、小于63件,宜用六角車床進行加工;如果一次加工的批量大于63件,宜用自動化專用車床進行加工。如六角車床有其他方面的緊急加工任務,無法安排軸套的加工,當軸套一次加工批量在30件以下時,可安排在普通車床上加工,超過30件,則應安排在自動化專用車床上加工。 4.虧損產品的問題(是否停產)設某廠原生產甲、乙、丙三種產品,上年度有關資料產品甲產品乙產品丙合  計銷售收入10000180002200050000制造成本475066002250033850銷售費用2000270042008900利  潤32508700(4700)7250 可以看出,產品丙發(fā)生虧損4700元。為合理安排生產,產品丙要不要停產?產品丙停產能否增加企業(yè)的利潤?產品甲產品乙產品丙銷售單位100012002000每單位售價105111每單位變動成本制造成本2.503.008.00銷售費用1.501.001.20固定成本制造成本225030006500銷售費用55515001800 對產品丙生產與否的差別收入與差別成本進行對比分析差別收入(2000×11)22000差別成本(按單位變動成本計算)制造成本(2000×8)16000銷售費用(2000×1.2)2400合     計18400差別收入超過差別成本3600 固定成本是由整個企業(yè)的生產經(jīng)營所發(fā)生的,同各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無直接聯(lián)系,不論產品丙是否繼續(xù)生產,固定成本都將繼續(xù)存在,只不過在產品丙停產后將“轉嫁”給其他產品負擔而已,因而不應把它計入差別成本之內。計算表明,產品丙雖然最終發(fā)生虧損,但其差別收入超過差別成本3600元,仍為整個企業(yè)增加了利潤。在這種情況下,停止產品丙的生產,不但不能使企業(yè)增加利潤,反而會使企業(yè)的利潤在原有基礎上減少3600元。所以,從經(jīng)濟上看,產品丙以繼續(xù)生產為宜。若虧損產品能夠提供貢獻毛益,不應停產可以考慮轉產、出租、增產等方法若不能提供貢獻毛益新產品老產品 5.自制和外購的決策對自制或外購問題進行決策時,把自制的差別成本與外購的差別成本進行對比,自制的差別成本值包括變動成本,不包括不可避免的固定成本。無論自制還是外購,所取得的零部件的功能是無差異的,因此在決策中不涉及差別收入;只需比較自制或外購方案的相關成本,即選擇相關成本數(shù)額最低的方案作為最優(yōu)方案。 設某廠生產需用甲、乙、丙三種部件,有關資料如表所示,制造費用中屬于變動費用的包括間接材料、間接人工工資和部分勞務費,它們隨直接人工工資的增加而相應增加,變動率分別為:間接材料5%、間接人工工資20%、勞務費5%。請據(jù)以考慮這些部件是自制好,還是外購好? 部 件每月需用量 (件)單位購價 (元)單位制造成本(元)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工資制造費用合  計甲1205.001.802.001.515.31乙2007.002.303.902.949.14丙508.002.204.803.6210.62 自制差別成本甲乙丙直接材料216460110直接人工工資240780240制造費用(變動部分)間接材料(5%)123912間接人工工資(20%)4815648勞務費(5%)123912合    計5281474422外購差別成本購   價4801400400采購和處理費100100100合    計5801500500差   異522678 如果存在專屬成本設某廠生產上需用某種零件,如自行制造,每單位的變動成本為1元,但需為此購置一臺專用設備,購價3500元。如向外采購,采購量在10000件以內,每單位的外購價為1.55元;超過10000件,每單位的外購價為1.30元。 分別計算這種零件在10000件以內、10000件以上的成本無差異點(以X1代表10000件以內的成本平衡點,X2代表10000件以上的成本平衡點):3500+X1=1.55X13500+X2=1.30X2可據(jù)以確定:X1=6364,X2=111667計算結果表明:如這種零件的需用量在10000件以內,以6364件為轉移點,小于6364件宜于外購;大于6364件宜于自制。如這種零件的需用量在10000件以上,以11667件為轉移點,從10000件到116667件宜于外購;超過11667件宜于自制。 6.出售或進一步加工的選擇有些企業(yè)的產品在完成了一定的加工工序后就可以以相對較低的價格出售,也可繼續(xù)加工后以較高的價格出售。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對兩種方案進行比較以決定取舍。深加工的問題,包括半產品和聯(lián)產品判斷方法,增量收入大于增量成本應深加工半成品(聯(lián)產品)繼續(xù)加工之前所發(fā)生的成本,無論是變動性成本還是固定性成本,都屬于過去已經(jīng)發(fā)生的沉沒成本。為了繼續(xù)加工而發(fā)生的成本屬于決策的相關成本。 單位售價12.00單位成本直接材料4.00直接人工工資2.00制造費用:變動性制造費用(直接人工工資的75%)1.50固定性制造費用(直接人工工資的50%)1.008.50單位毛利3.50 設某廠生產某種產品50000件,完成初步加工后即可對外銷售,其有關資料如上表。如對該產品進行繼續(xù)加工,每單位需追加直接材料1.30元,追加直接人工工資0.80元。該產品經(jīng)過繼續(xù)加工,每單位售價可提高到15元。(15-12)>1.3+0.8 差別收入[50000×(15-12)]差別成本:直接材料(50000×1.30)直接人工工資(50000×0.80)制造費用中的變動費用(50000×0.80×75%)合      計差別收入超過差別成本 若深加工還有增加固定成本單位售價15.00單位成本直接材料(4+1.30)5.30直接人工工資(2+0.80)2.80制造費用:變動性制造費用(直接人工工資的75%)2.10固定性制造費用(直接人工工資的50%)1.4011.60單位毛利3.40 聯(lián)產品問題(P163例6-14)(1)聯(lián)產品是不是要生產?(2)聯(lián)產品生產后是否要銷售?(3)聯(lián)產品生產后是否要深加工?(1)聯(lián)產品增量收入大于聯(lián)合成本(2)聯(lián)產品大于零即可以銷售(3)深加工問題同前 7.產品組合優(yōu)化的問題 (有限資源最佳利用決策)對多數(shù)企業(yè)來說,其所擁有或控制的資源總是有限的,尤其在短期決策中更是如此。如果只生產一種產品,不存在問題,但若生產多種產品,就需要考慮產品的生產組合。常見的資源限制包括:設備生產能力限制熟練人工的限制原材料供應限制市場需求的限制等 (1)一個限制條件 優(yōu)先安排生產單位限制條件下,創(chuàng)造貢獻毛益大的產品。設某廠現(xiàn)有的生產能力可用于生產甲、乙、丙三種產品:1.以全部生產能力用于生產產品丙,年產量為50000件。2.以1/3的生產能力用于生產產品甲,2/3的生產能力用于生產產品乙,產品甲的年產量為8000件,產品乙的年產量為15000件。3.分別以1/3的生產能力用于生產產品甲、乙、丙,年產量分別為8000件、7500件、25000件。根據(jù)上述安排生產的各種產品均能按預定價格:甲產品每件5元,乙產品每件10元,丙產品每件50元順利地銷售。 有關成本資料如下:產品甲單位變動成本3元,直接歸屬于它的年固定成本10000元;產品乙單位變動成本5元,直接歸屬于它的年固定成本20000元;產品丙單位變動成本20元,直接歸屬于它的年固定成本150000元;不能直接歸屬與各有關產品的共同性年固定成本30000元。基于上述情況,應怎樣安排各產品的生產,才能取得較好的經(jīng)濟效益? 方案一:全部生產能力用于生產產品丙產品丙銷售收入50000件,@502500000銷售成本變動成本:50000件,@201000000固定成本:直接歸屬150000共同性30000成本合計1180000利  潤1320000 產品甲產品乙合計銷售收入8000件,@5400004000015000件,@10150000150000銷售成本變動成本:8000件,@3240002400015000件,@57500075000固定成本直接歸屬100002000030000成本小計3400095000129000毛  利60005500061000減:共同性固定成本30000利  潤31000 產品甲產品乙產品丙合  計銷售收入8000件,@540000400007500件,@10750007500025000件,@5012500001250000銷售成本變動成本:8000件,@324000240007500件,@5375003750025000件,@20500000500000固定成本直接歸屬1000020000150000180000成本小計3400057500650000741500毛  利600017500600000623500減:共同性固定成本30000利  潤593500 上述計算表明,該廠為經(jīng)濟有效地利用其生產能力,生產的安排,以采用方案一為宜,因為,甲、乙、丙三種產品中,產品丙的盈利性最高,具體表現(xiàn)在:它每單位的貢獻毛益最多,盈虧臨界點以上的銷售量最大,因而盡量多安排產品丙的生產,能為企業(yè)提供較多的利潤。產能是限制條件,優(yōu)先安排單位產能貢獻高的產品只有一個約束條件時,用單位生產能力邊際貢獻分析法進行決策。 (2)約束條件為兩個以上時,線性規(guī)劃的方法:在滿足一定約束條件下求解目標函數(shù)最佳值的數(shù)學模型。方法逐次測算法圖解法單純形法 8.最優(yōu)生產批量的決策如果生產不能連續(xù)生產(產能大于市場需求),要分批生產,就存在最優(yōu)批量的問題。最優(yōu)的生產批量應該是生產準備成本與儲存成本總和最低時的生產批量。生產準備成本,與生產批量成反比儲存成本,與生產批量成正比每日的產量大于消耗量,每批生產結束時最高的儲存量為每批生產日數(shù)*(每日產量-每日消耗量)或者生產批量-每批生產日數(shù)*每日消耗量 最優(yōu)的求法:求導數(shù)取極值當儲存成本與準備成本相等時,總成本最低(1)一種零配件分批生產的經(jīng)濟批量決策(2)幾種零件輪換分批生產的經(jīng)濟批量決策把幾個零件看成一個部件, 9.生產部門的選擇同一種產品可以由幾個部門生產,則優(yōu)先安排生產成本低的部門,然后安排成本高的部門。成本只考慮變動成本以及專屬成本例21例20比較相對成本 A小組B小組相對成本甲56601.07次優(yōu)乙83881.06丙45521.15最優(yōu) 練習題1.S公司目前生產Z型號零件,年產量為40000只,單位成本如下: 直接材料9直接人工3變動制造費用2.5固定制造費用4合計18.5 要求:若某供應商可以單價16元供應該零件自制還是外購?若外購,最高支付的單價若按16元外購,利潤會增加或減少多少?另,若生產該零件的固定成本中,有88000元是可避免的固定成本(設備的租賃費,若停產,則不再發(fā)生),在此情況下,外購仍然為16元,計算上述三個問題。 練習2基本型標準型豪華型售價93035變動成本62010所需工時0.10.50.75S公司生產三個品種的軟盤存儲器,共用一個專用的機器,該機器的年營運能力為15000小時。三個產品的相關信息如下 假設每種產品的市場均供不應求,要求:1、企業(yè)應如何生產?(即每種產品的產量)2、假設S公司估計,在當前的售價下,豪華型銷量僅為12000只,基本型和標準型各可銷售50000只,則最優(yōu)的生產組合是什么?創(chuàng)造的貢獻毛益是多少? 練習題3AudioMart是一家電視、音響、收音機零售店。該店出售兩種便攜式音響系統(tǒng),帶收音機、磁帶播放器和揚聲器。A系統(tǒng)的質量比B系統(tǒng)的質量略好一些,一次成本也要高20美元。除了極個別情況,商店每賣出一個系統(tǒng),同時也可以賣出一個頭戴式耳機。系統(tǒng)A和系統(tǒng)B都可以使用這個耳機。下表是用變動成本法編制的三種產品的利潤表: A系統(tǒng)B系統(tǒng)耳機銷售收入45000325008000減:變動費用20000255003200貢獻毛利2500070004800減:固定成本10000180002700營業(yè)利潤15000(11000)2100注:固定成本中,包括18000美元的共同固定成本,根據(jù)各產品的銷售收入分配。 該商店的所有者對于B系統(tǒng)的利潤情況感到憂慮,考慮停止銷售B系統(tǒng)。如果停止銷售B系統(tǒng),A系統(tǒng)的銷售量會增加30%,而耳機的銷售量會減少25%。要求:1.用更好的格式編制這三種產品的分部利潤表。2.假定停止銷售B系統(tǒng),編制A系統(tǒng)和耳機的分部利潤表。是否應該停止銷售B系統(tǒng)? 3.假定還可以買的第三種系統(tǒng)——C系統(tǒng),這種系統(tǒng)的質量與B系統(tǒng)差不多。假定出售C系統(tǒng),A系統(tǒng)的銷售保持不變;但是,出售C系統(tǒng)只能獲得出售B系統(tǒng)銷售收入的80%,而且耳機銷售將會減少10%。C系統(tǒng)的貢獻毛利率為50%,其直接固定成本等于B系統(tǒng)的直接固定成本。該商店是否應該停止銷售B系統(tǒng),代之以銷售C系統(tǒng)? 練習題4分公司是否停業(yè)的決策Janshumard是Danbury公司的董事長兼經(jīng)理,他正在為公司最大的一個分公司之一的前途感到擔心。這個分公司最近一個季度的利潤表如下: 銷售收入3751500減:產品銷售成本2722400毛利1029100減:銷售和管理費用1100000營業(yè)利潤(虧損)(70900) 由于這已經(jīng)是該分公司連續(xù)第九個季度發(fā)生虧損了,所以Jan正在認真考慮是否關閉這個公司。為了幫助他做出決策,已經(jīng)收集到了下列信息:該分公司生產的一種產品的對外售價是100美元。該分公司產量的50%以83美元的單價出售給公司內部的另外一個分公司(全部制造成本加成25%)。內部價格由公司政策確定。如果關閉該分公司,另外一個分公司只好以100美元的單價外購該部件。單位固定間接制造費用為20美元。 如果關閉該分公司,其設備別無它用,機器設備將被變賣,變賣所得的收益將被投資以生產每年100000美元的年金。在固定的銷售和管理費用中,有30%是公司總部發(fā)生費用的分攤額。對外銷售的單位變動銷售費用為5美元,內部銷售則不發(fā)生這部分費用。不發(fā)生變動管理費用。 要求:1.編制能更精確地反映該分公司利潤情況的利潤表。2.總經(jīng)理應該關閉分公司嗎?如果關閉該分公司,這將對公司的利潤產生什么影響? 練習題5Henderson公司生產A、B兩種產品。通常一個季度的分部利潤表如下: A產品B產品合計銷售收入15000080000230000減:變動成本8000046000126000貢獻毛益7000034000104000減:直接固定成本*200003800058000分部毛益50000(4000)46000減:共同固定成本30000營業(yè)利潤16000*包括折舊費 A產品要使用一種組件,以25美元的單價向外部供應商購買,每季度購買2000個這種組件。所有產品都可以銷售,而且沒有期末庫存。Henderson公司考慮自制這種組件而不再外購,單位變動成本如下:直接材料2美元 直接人工3美元 變動制造費用2美元 有兩種可以提供生產能力的方案:1.租賃需要的場地和設備,每季度場地租金是27000美元,生產主管的薪金是10000美元。除此以外不發(fā)生其他固定成本。2.停產B產品。生產B產品的設備經(jīng)過改造可以用來生產組件,且無需發(fā)生改造成本,現(xiàn)有的場地也可以用來生產組件。直接固定成本包括監(jiān)管費38000美元,其中8000美元是設備的折舊費。如果停產B產品,對A產品的銷售不會產生影響。 要求:1.Henderson公司應該自制還是外購組件,如果自制組件,應該選擇哪種方案?2.假定停產B產品會使A產品的銷售減少6%,這對決策有何影響?3.假定停產B產品會使A產品的銷售減少6%,而每個季度需要2800個組件。假定美元期末庫存,所有產品均被出售,把租賃方案考慮進去,此時應自制還是外購? 第二節(jié)定價決策產品單位售價的變動同影響企業(yè)利潤量的因素之間存在著復雜的消長關系,如何根據(jù)這種消長關系,來確定價格──數(shù)量的最優(yōu)組合,實現(xiàn)企業(yè)在一定條件下利潤的最大化,是定價決策的中心問題。一、以市場為基礎的定價決策(一)完全競爭市場(二)不完全競爭市場 (一)完全自由競爭的市場結構及產品定價的基本原理1.完全自由競爭的市場的基本特征(1)該市場存在著大量但規(guī)模很小的賣方和買方,他們都是市場價格的接受者,每個賣方可能提供的產量或每個買方打算買進的產品數(shù)量在市場總量中所占的比重不足以影響市場的價格。(2)市場上交易的產品是同質的,產品之間具有完全的替代性;(3)各類資源能自由地進入市場,隨著需求的變化在不同行業(yè)之間自由流動;(4)所有的賣方或買方都掌握了有關產品和價格的完全信息。 基于完全自由競爭的市場結構的基本特征,供給是某種產品的所有供應者按照每個可能價格愿意出售的該種產品數(shù)量的總和;需求則是某種產品的所有購買者按照每個可能價格愿意買進的該種產品數(shù)量的總和。其供需量的多寡受價格高低的影響;而價格的高低又受供需量的影響。因此,這類產品的定價必須考慮市場上對該產品供需數(shù)量和發(fā)展趨勢。
同類資料
更多
經(jīng)營決策培訓之生產決策定價決策存貨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