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突破練二 秦漢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和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一、選擇題1.秦滅六國后,拆毀戰(zhàn)國時期各國所建城郭,決通堤防,消除六國地區(qū)的關隘險阻等。這些措施旨在( ) A.實現(xiàn)對地方的有效控制B.形成統(tǒng)一國內市場C.防止六國舊貴族的復辟D.強化君主專制權力2.(2021湖南永州二模)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為解決進攻南越的糧食供應,派史祿在今廣西興安縣境內開鑿一條連接湘江和漓江的運河——靈渠,打通了糧道。將越族打敗后,在嶺南地區(qū)建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并遷徙50萬人戍守五嶺。由此可知,當時( )A.征服越族是秦完成統(tǒng)一的關鍵B.交通運輸決定兼并戰(zhàn)爭的進程C.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疆域逐步奠定D.北方戰(zhàn)亂頻繁導致中原人口大量南遷3.在阿房宮遺址出土的一塊秦磚上面,用小篆書寫了“海內皆臣,歲登成熟,道毋饑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時期( )A.文字體系走向成熟B.制度創(chuàng)新,國家統(tǒng)一C.“焚書坑儒”,思想專制D.經濟繁榮,百姓安居4.(2021河南中原名校第五次質量考評)無論是秦國還是秦朝都十分重視數(shù)字化管理,如秦王十六年命令男丁必須把年紀登錄于戶籍上,秦始皇三十一年則令農民必須將土地的數(shù)量上報給政府。這種做法旨在( )A.推行重農抑商政策B.強化基層社會控制C.提高行政效率D.抑制土地兼并5.秦滅六國后,統(tǒng)一帝國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秦始皇為平衡國內人口,將中原人口密集區(qū)的部分人口遷徙至經濟落后地區(qū)或少數(shù)民族占領區(qū)。這一戰(zhàn)略布局( )A.利于促進大秦帝國的統(tǒng)一B.是古代中國大規(guī)模移民現(xiàn)象的開始C.是小農經濟擴張性的體現(xiàn)D.利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6.(2021湖南永州一模)漢高祖時,強徙舊齊國、楚國的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族及豪強到關中地區(qū)。漢武帝時,“徙郡國豪杰及訾三百萬以上于茂陵”。上述舉措的主要意圖是( )A.加強中央對地方控制B.解決土地兼并問題C.推動政治中心的北移
D.削弱地方諸侯實力7.漢武帝時對刺史的職權有明確的規(guī)定,即“奉詔六條察州”,其中第一條就是“強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強凌弱,以眾暴寡”。由此可見( )A.中央政權加強對地方控制B.“推恩令”頒布后王國威脅未解除C.宗法制恢復擾亂地方秩序D.刺史制度有利于地方吏治8.(2021湖北恩施一模)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共82篇,其中約22篇引用《詩經》部分字詞或句序,為釋文所用,或引用《詩經》中的一些詩句,對陰陽災異觀點進行闡釋。董仲舒的這一做法意在( )A.宣揚《詩經》的思想文化價值B.承襲先秦以來的民本思想C.使儒學形成嚴密的哲學體系D.論證其儒學思想的合理性9.(2021廣東汕頭一模)下面是學者繪制的中國古代“天下”思想構造圖?!疤煜隆彼枷胝Q生于先秦時期,漢代以后進一步發(fā)展。由下圖可推知,“天下”思想的核心是( )“天下”思想構造圖A.陰陽五行思想B.君權神授思想C.儒家倫理道德D.無為而治思想10.(2021山東新高考質量測評)下圖是出土于甘肅嘉峪關墓葬的3世紀壁畫,描繪了耕地、播種、耙地的勞動情景。據(jù)此可知當時( )A.牛耕技術普遍推廣B.曲轅犁進一步完善C.男耕女織的生產狀況D.精耕細作的農業(yè)生產11.(2021遼寧營口期末)范曄《后漢書·皇后紀》記載:“東京皇統(tǒng)屢絕,權歸女主,外立者四帝,臨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帟。”東漢太后專權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外戚宦官專權的傳統(tǒng)B.君主專制的不斷強化C.古代小農經濟的發(fā)展D.中央行政體制不完善12.(2021廣東新高考適應性測試)西漢中期至西晉,中原王朝先后允許已歸附的匈奴、鮮卑族內遷到陜北、晉北、幽州北等長城一帶,羌、氐族內遷到關中地區(qū)聚居。這( )
A.加快了中原王朝的衰落過程B.使邊患危機更加嚴重C.促進了區(qū)域經濟的均衡發(fā)展D.推動了北方民族交融13.(2021湖南長郡中學一模)據(jù)下表能夠推斷出魏晉南朝( )記述出處“自今遠近薦獻,務存節(jié)儉,不得出界營求,相高奢麗。”《南齊書》“蕃牧守宰,或有薦獻,事非任土,嚴加禁斷。”《南齊書》“斷諸郡縣獻奉二宮。惟諸州及會稽,職惟岳牧,許薦任土,若非地產,亦不得貢?!薄读簳贰扒昂蟠淌方誀I私蓄,方物之貢,少登天府。自(蕭)勱在州,歲中數(shù)獻,軍國所須,相繼不絕。”《南史》A.地方官員需進獻特產B.禁止地方官員進獻特產C.地方官員皆中飽私囊D.提倡地方官員廉潔奉公14.(2021山東中學聯(lián)盟大聯(lián)考)魏晉時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復雜尖銳,社會長期動蕩不安。玄學、佛教、道教均盛行一時,得到過統(tǒng)治者的大力提倡。由此可以推知當時( )A.儒學理論無法有效應對現(xiàn)實問題B.抨擊名教蔑視禮法的行為普遍存在C.三教合一的潮流成為思想主流D.儒學吸收佛道思想產生新的思想體系15.(2021陜西寶雞一模)嵇康《家誠》:“人無志,非人也。”魏晉時期,知識分子歸隱山林,遠離俗世,向往“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生活。上述現(xiàn)象反映了( )A.儒家修齊治平的社會意識的弱化B.歸隱生活更有利于文學創(chuàng)作靈感C.門閥制度影響下的社會運行異化D.莊園經濟影響下的國家財政急劇減少16.(2021福建寧德一模)西晉以前的寧鎮(zhèn)地區(qū)(今江蘇南京、鎮(zhèn)江一帶)流行的方言是純粹的吳語;西晉永嘉之亂后,北方官話取代吳語逐漸成為該地區(qū)的主流方言。導致寧鎮(zhèn)地區(qū)主流方言發(fā)生變化的直接原因是( )A.移民大量遷入B.經濟得到開發(fā)C.政區(qū)進行調整D.政權發(fā)生更迭二、非選擇題17.(2021廣東汕頭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天子祭祀土神和谷神用牛、羊、豬三牲。諸侯祭祀土神和谷神用羊、豬二牲。大夫和士祭祀宗廟,有封地的用祭禮,沒有封地的用薦禮。平民祭祀祖宗的薦禮:春天薦祭韭菜,夏天薦祭麥,秋天薦祭黍,冬天薦祭稻。韭菜配以雞蛋,麥配以魚,黍配以小豬,稻配以鵝。如果不是為了祭祀,諸侯不能殺牛作膳食,大夫不能殺羊作膳食,士不能殺狗或豬作膳食,平民不能吃時鮮美味。平常吃的菜肴不能比祭祀用的牲宰好;平常穿的衣服不能比祭祀的禮服好;平常居住的房屋不能比宗廟好?!獡?jù)《禮記·王制》編寫(主要記錄了周代禮制)
材料二 古時,谷物菜果不合時不吃,鳥獸魚鱉,沒有長成就不吃,不在池塘撒網,捕撈小魚小蝦。今富人捕殺幼獸小鳥,沉迷飯局,酒如河流,宰羊羔,殺小豬,春鵝秋雛,毛果蟲貉,沒有不吃的。今民間酒食,大魚大肉滿桌,還有魚鱉、鹿胎、鵪鶉、肉醬等眾物雜味。古時,百姓平常吃粗糧和野菜,今街頭巷尾、田間地頭都有屠戶,無故烹殺,相聚野外,背著糧食去,提著肉就回。要知道,一頭豬相當于一般年景一畝地的收入,十五斗粟相當于一個成年男子半月的伙食。古時,沒有賣熟食的,也不在市場上買賣食物?,F(xiàn)在,熟食遍列,市場上菜肴陳列。勞動懶散,吃喝卻趕時髦。例如烤乳豬、韭菜雞蛋、狗肉、馬肉、煎魚、切肝、腌羊肉、冷雞、馬奶、驢肉、燉小鳥、鵝湯等?!獡?jù)桓寬《鹽鐵論》編寫(漢武帝的繼任者漢昭帝召開鹽鐵會議,朝臣對漢武帝時期的各項政策進行了檢討和評估。此書記錄了該會議的相關內容。)(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說明周代飲食的特點。(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西漢昭帝時期飲食方面發(fā)生的變化,并據(jù)此分析當時的社會狀況。18.(2021湖南長郡十五校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漢時期……人口逐漸增多,從而保證了密集型農業(yè)勞動,使耕地、育種、除草、防蟲水利各環(huán)節(jié)都能細致處理,以提高農業(yè)單產。農閑時節(jié),大量勞動力轉向商品市場……形成一種全國性的重商農業(yè)模式?!幾栽S倬云《漢代農業(yè)——中國農業(yè)經濟的起源及特性》
材料二 隋氏西京太倉,東京含嘉倉、洛口倉,華州永豐倉,陜州太原倉,儲米粟多者千萬石,少者不減百萬石。天下義倉又皆充滿。京都及并州庫布帛各數(shù)千萬。而錫賚勛庸,并出豐厚,亦魏晉以降之未有。——(唐)杜佑《通典》(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漢時期導致“人口逐漸增多”的原因。材料中所述的農業(yè)模式是否成為漢代經濟的主流,為什么?(2)分析評價材料二中所述現(xiàn)象。19.(2021遼寧葫蘆島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秦文化政策帶有很大的逆反心理和明顯的報復心理。早在秦統(tǒng)一之前,秦人就備受歧視,秦文化不為六國文化所容;秦統(tǒng)一后,六國舊貴族和諸多儒生仍然蔑視秦國文明,誹議秦政,甚至在朝廷公開毀議秦政。驕傲的秦國,趾高氣揚的秦王,被激怒了,他們再也不能忍受這種屈辱,不能容忍任意誹謗朝政,更不能縱容儒生們繼續(xù)反秦。這是秦實行文化征服、兼并政策的導火索,也是秦文化統(tǒng)一政策的一個根源。根植在秦王嬴政內心深處的暴烈、剛愎、功利等特性被誘發(fā),秦文化政策的失誤也就暴露出來了?!幾院Q煥《秦亡新論》簡評材料中關于秦文化政策的觀點。(要求:圍繞材料中的一種或兩種觀點展開評論;觀點明確,史論結合)
參考答案專題突破練二 秦漢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和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1.A 解析秦滅六國后,拆城郭、通堤防、除關隘,這些措施都是防止地方割據(jù),鞏固統(tǒng)一的表現(xiàn),有利于加強對地方的有效控制,故選A項;統(tǒng)一國內市場的形成有賴于社會的統(tǒng)一穩(wěn)定和統(tǒng)一市場規(guī)則的建立,排除B項;材料中的措施與防止六國舊貴族的復辟無關,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中央對地方的管理,而非強化君主權力,排除D項。2.C 解析材料反映了秦朝開鑿靈渠,打敗越族,并設郡、遷徙移民對嶺南地區(qū)加強管理,這些措施有利于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故C項符合題意;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完成統(tǒng)一,征服越族并不是秦完成統(tǒng)一的關鍵,故排除A項;交通運輸并不是兼并戰(zhàn)爭的決定性因素,故排除B項;公元前214年北方并未戰(zhàn)亂頻繁,故排除D項。3.B 解析根據(jù)秦磚上“海內皆臣”四個小篆字可以得知,該秦磚記述了秦朝制度的創(chuàng)新,即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使國家得到了統(tǒng)一,故選B項;題干的著重點在于秦磚上的文字,而不是文字的字體——小篆,排除A項;在“海內皆臣,歲登成熟,道毋饑人”十二個字中,沒有涉及“焚書坑儒”的相關內容,排除C項;在秦朝統(tǒng)治時期,老百姓并沒有實現(xiàn)“安居樂業(yè)”,排除D項。4.B 解析依據(jù)材料,秦國和秦朝都十分重視數(shù)字化管理,對男丁戶籍的管理和農民土地數(shù)量的掌握便于政府征收賦役,強化基層社會控制,故選B項;材料反映秦國和秦朝時期政府對地方強化管理,而重農抑商指重視農業(yè)、抑制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經濟政策,排除A項;這種做法可以提高行政效率,但其目的是強化對地方的控制,排除C項;秦國和秦朝時的數(shù)字化管理不單單涉及土地問題,還有男丁的數(shù)量,所以其目的并非抑制土地兼并,排除D項。5.D 解析據(jù)材料可知,這一做法有利于民族交融,利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故選D項;據(jù)材料“秦滅六國后,統(tǒng)一帝國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可知這一戰(zhàn)略布局是在統(tǒng)一之后進行的,排除A項;材料信息無法說明是古代中國大規(guī)模移民現(xiàn)象的開始,排除B項;小農經濟具有封閉性,不具有擴張性,排除C項。6.A 解析漢高祖強徙豪強大族到關中地區(qū)、漢武帝“徙郡國豪杰”大戶到茂陵等舉措,主要是為了削弱地方割據(jù)勢力,便于加強中央對地方控制,A項正確;遷徙地方豪強沒有改變地主土地所有制,不能解決土地兼并問題,B項錯誤;秦漢時期政治中心在關中一帶,并沒有北移,C項錯誤;漢初郡國并行,遷徙異姓大族到關中,主要意圖不在于削弱地方諸侯實力,D項錯誤。
7.A 解析“強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強凌弱,以眾暴寡”即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反對其橫行鄉(xiāng)里,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故選A項;“推恩令”頒布后王國威脅基本解除,并且材料所述的監(jiān)察對象是地方豪強勢力,排除B項;材料與宗法制無關,排除C項;材料只提及了豪強勢力問題,不能得出刺史制度有利于地方吏治,排除D項。8.D 解析《詩經》經孔子編訂成為儒家經典,董仲舒《春秋繁露》引用《詩經》部分字詞或句序為釋文所用,或引用原句闡釋,是論證其儒學思想的合理性,以此來論證自己的政治主張,故選D項;材料不能說明董仲舒宣揚《詩經》的思想文化價值,排除A項;材料內容未涉及承襲先秦以來的民本思想,排除B項;材料不能說明董仲舒意在使儒學形成嚴密的哲學體系,排除C項。9.C 解析從圖中可知,“天下”思想的核心是“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主要體現(xiàn)了儒家“德治”“仁政”的思想主張,故選C項。10.D 解析該壁畫描繪了耕地、播種、耙地的勞動情景,這種細致的土地耕作能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故選D項;單憑一幅壁畫不能得出牛耕技術普遍推廣的結論,排除A項;曲轅犁在唐代出現(xiàn),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只體現(xiàn)耕種的勞動情景,未涉及女織,排除C項。11.B 解析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東漢后期皇帝幼年繼位,在皇權至上的制度基礎上,幼帝依賴母后臨朝決斷政事,因此形成太后專權,B項正確;外戚宦官專權也是君主專制的產物,但不是太后專權的原因,排除A項;小農經濟是中央集權制度的基礎,但不是太后專權的原因,排除C項;材料體現(xiàn)的是君主專制的弊端,而非中央行政體制的不完善,排除D項。12.D 解析根據(jù)材料可知,中原王朝的這一做法,有利于少數(shù)民族內遷,促進了北方民族間的交融,故選D項;中原王朝的衰落主要與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政策有關,與少數(shù)民族內遷沒有必然聯(lián)系,排除A項;民族交融加強有利于緩和邊患危機,排除B項;區(qū)域經濟的均衡發(fā)展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13.A 解析據(jù)材料的記述可知,魏晉南朝的地方官員需要進獻土特產,故A項正確。材料中規(guī)定禁止進獻非本地的特產,而不是禁止進獻特產,B項錯誤;《南史》中“前后刺史皆營私蓄,方物之貢,少登天府”,而其他史料中未涉及地方官中飽私囊的記述,C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魏晉南朝的地方官員需要進獻土特產,未涉及對官員品質的要求,排除D項。14.A 解析魏晉時期,社會動蕩和人生苦難造成人們對宗教的渴望,玄學、佛教、道教均興盛發(fā)展,反映出儒學理論無法有效應對現(xiàn)實問題,故選A項;魏晉玄學抨擊名教蔑視禮法,“普遍”說法錯誤,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xiàn)儒、佛、道三教的相互吸納滲透,排除C項;宋代,儒學吸收佛道思想產生新的思想體系——理學,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15.C 解析由材料可知,嵇康認為人必須有志,但是當時很多知識分子歸隱山林,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士族勢力強大把持政權,導致知識分子入仕無門,于是遠離俗世,故選C項;嵇康的主張反映了當時的知識分子依然有修齊治平的社會意識,排除A項;當時的知識分子歸隱山林是被動之舉,而非為了文學創(chuàng)作,排除B項;材料并未提及莊園經濟,排除D項。16.A 解析根據(jù)材料可知,永嘉之亂后大量北民南遷,因此北方官話取代吳語,逐漸成為寧鎮(zhèn)地區(qū)的主流方言,故選A項;主流方言變化和經濟得到開發(fā)都是北民南遷所帶來的影響,排除B項;主流方言的變化主要是因為人群主體變化造成的,與政區(qū)的調整無關,排除C項;單純的政權更迭不會影響到語言的變化,排除D項。17.參考答案(1)特點:等級森嚴(或與宗法制、分封制結合緊密);飲食與祭禮相結合;平民飲食簡單(或生活水平低,種類少;蛋白質攝入少);尊重自然規(guī)律。(2)變化:食物種類增多,飲食水平提高;食品商品化發(fā)展;奢靡浪費之風盛行;出現(xiàn)違背自然的飲食現(xiàn)象;受少數(shù)民族飲食影響。社會狀況:食品豐富反映出當時社會經濟繁榮(社會穩(wěn)定);市場熟食遍列反映出當時商品經濟發(fā)展;民間飲酒吃肉等反映出社會等級制度有所松動(禮樂制度遭到破壞);飲食種類復雜反映出社會生活豐富,奢侈之風盛行;飲馬奶等反映出
當時民族文化交融。18.參考答案(1)漢初統(tǒng)治者吸取秦亡教訓,采取“與民休息”政策,輕徭薄賦,約法省刑,使社會安定,經濟得到了明顯恢復,人口逐漸增多。沒有,因為漢武帝時期實行重農抑商政策,主流是小農經濟。(2)積極:隋朝儲備了眾多的糧食和布帛。說明國家統(tǒng)一,經濟發(fā)展,使得人口大增,國力強盛。消極:政府聚斂了大量財富,說明隋朝賦稅繁重;大量賞賜官員,容易導致階級對立,盛世之下潛伏著重大社會危機。19.參考答案示例同意材料中秦文化政策帶有很大的逆反心理和明顯的報復心理的觀點。周初,秦為西部小國,至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國。初期貧弱,風俗野蠻,被六國歧視。經商鞅變法,秦用法家治國,國力增強。法家強調賞罰兩面,法、術、勢相結合。這與西周推行的禮儀教化完全背離。秦用此文化政策富國強兵,既是對周文化的逆反與叛離,又是對其之前所受不公正待遇的報復。而這一政策也恰巧迎合了戰(zhàn)國兼并戰(zhàn)爭的時代需要,助推了秦滅六國完成統(tǒng)一的歷史使命。秦統(tǒng)一六國后,借鑒前代教訓,加強中央集權,推行文化專制,“以法為教,以吏為師”,這仍然是文化政策的逆反。針對儒家“法先王”,秦朝“焚書坑儒”,加強文化專制。這也是文化政策的報復心理。這一政策,最終激化了矛盾,導致了秦朝滅亡。綜上所述,面對時代的變局,秦能順應形勢,調整文化政策,結束分裂,完成統(tǒng)一,值得肯定。但秦文化政策的逆反心理和報復心理,也最終加劇了秦的滅亡。對于文化政策,我們應該順應形勢,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