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2講 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2022屆高中物理一輪復習講義(機構專用)
ID:71768 2021-12-08 1 3.00元 17頁 201.68 KB
已閱讀10 頁,剩余7頁需下載查看
下載需要3.00元
免費下載這份資料?立即下載
第三章牛頓運動定律第2講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教學目標】1、應用受力情況(運動情況)分析運動情況(受力情況);2、掌握動力學中臨界與極值的條件和特點;3、具備以超重和失重現(xiàn)象為背景的物理問題的分析、判斷、推力能力;【重、難點】1、臨界問題、極值問題的條件和特點,超重、失重產(chǎn)生的原因;2、靈活應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力學問題。【知識梳理】一、牛頓運動定律在動力學問題中的應用1.兩類動力學問題(1)已知受力情況求物體的運動情況;(2)已知運動情況求物體的受力情況。2.解決兩類基本問題的方法以加速度為“橋梁”,由運動學公式和牛頓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具體邏輯關系如圖:3.應用牛頓運動定律解題的一般步驟(1)認真分析題意,明確已知條件和所求量,搞清所求問題的類型。(2)選取研究對象。所選取的研究對象可以是一個物體,也可以是幾個物體組成的整體。同一題目,根據(jù)題意和解題需要也可以先后選取不同的研究對象。(3)分析研究對象的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17 (4)當研究對象所受的外力不在一條直線上時:如果物體只受兩個力,可以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其合力;如果物體受力較多,一般把它們正交分解到兩個方向上去分別求合力;如果物體做直線運動,一般把各個力分解到沿運動方向和垂直運動的方向上。(5)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和運動學公式列方程,物體所受外力、加速度、速度等都可根據(jù)規(guī)定的正方向按正、負值代入公式,按代數(shù)和進行運算。(6)求解方程,檢驗結果,必要時對結果進行討論。二、超重、失重和視重1.超重與失重的概念超重失重完全失重定義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______物體所受重力的現(xiàn)象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______物體所受重力的現(xiàn)象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等于________的狀態(tài)產(chǎn)生條件物體有向______的加速度物體有向______的加速度a=______,方向豎直向______視重F=m(g+a)F=m(g-____)F=______2.超重與失重的理解(1)當出現(xiàn)超重、失重時,物體的重力并沒變化.(2)物體處于超重狀態(tài)還是失重狀態(tài),只取決于加速度方向向上還是向下,而與速度方向無關.(3)當物體處于完全失重狀態(tài)時,平常一切由于重力產(chǎn)生的物理現(xiàn)象都會完全消失,如單擺停擺、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體不再受浮力,液柱不再產(chǎn)生向下的壓強等.3.盡管物體的加速度不在豎直方向,但只要其加速度在豎直方向上有分量,物體就會處于超重或失重狀態(tài).17 考點一已知受力分析運動例1、(多選)利用傳感器和計算機可以測量快速變化的力的瞬時值,如圖所示是用這種方法獲得的彈性細繩中拉力F隨時間t變化的圖線.實驗時,把小球舉到懸點O處,然后放手讓小球自由落下,由圖線所提供的信息可以判斷( ?。〢.t1時刻小球處在最低點B.t2時刻小球的速度最大C.繩子的自然長度為D.t1時刻到t2時刻小球的速度先增大后減小例2、(2014·新課標全國Ⅰ·24)公路上行駛的兩汽車之間應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當前車突然停止時,后車司機可以采取剎車措施,使汽車在安全距離內(nèi)停下而不會與前車相碰.通常情況下,人的反應時間和汽車系統(tǒng)的反應時間之和為1s.當汽車在晴天干燥瀝青路面上以108km/h的速度勻速行駛時,安全距離為120m.設雨天時汽車輪胎與瀝青路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晴天時的。若要求安全距離仍為120m,求汽車在雨天安全行駛的最大速度.17 考點二已知運動分析力例3、質量為2kg的物體在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做直線運動,一段時間后撤去F,其運動的v-t圖象如圖所示.g取10m/s2,求:(1)物體與水平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2)水平推力F的大??;(3)0~10s內(nèi)物體運動位移的大小.例4、如圖所示為一滑梯的示意圖,滑梯的長度AB為L=5.0m,傾角θ=37°。BC段為與滑梯平滑連接的水平地面。一個小孩從滑梯頂端由靜止開始滑下,離開B點后在地面上滑行了S=2.25m后停下。小孩與滑梯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0.3。不計空氣阻力。取g=10m/s2。已知sin37°=0.6,cos37°=0.8。求:(1)小孩沿滑梯下滑時的加速度a的大??;(2)小孩滑到滑梯底端B時的速度v的大小;(3)小孩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17 考點三多過程問題例5、“引體向上運動”是同學們經(jīng)常做的一項健身運動。如圖所示,質量為m的某同學兩手正握單杠,開始時,手臂完全伸直,身體呈自然懸垂狀態(tài),此時他的下顎距單杠面的高度為H,然后他用恒力F向上拉,下顎必須超過單杠面方可視為合格。已知H=0.6m,m=60kg,重力加速度g=10m/s2。不計空氣阻力,不考慮因手臂彎曲而引起的人的重心位置的變化。(1)第一次上拉時,該同學持續(xù)用力,經(jīng)過t=1s時間,下顎到達單杠面,求該恒力F的大小及此時他的速度大??;(2)第二次上拉時,用恒力F′=720N拉至某位置時,他不再用力,而是依靠慣性繼續(xù)向上運動,為保證此次引體向上合格,恒力F′的作用時間至少為多少?變式1、如圖所示,長L=1.5m,高h=0.45m,質量M=10kg的長方體木箱,在水平面上向右做直線運動.當木箱的速度v0=3.6m/s時,對木箱施加一個方向水平向左的恒力F=50N,并同時將一個質量m=1kg的小球輕放在距木箱右端的P點(小球可視為質點,放在P點時相對于地面的速度為零),經(jīng)過一段時間,小球脫離木箱落到地面.木箱與地面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0.2,其他摩擦均不計.取g=10m/s2。求:(1)小球從離開木箱開始至落到地面所用的時間;(2)小球放在P點后,木箱向右運動的最大位移;(3)小球離開木箱時木箱的速度。17 解決兩類動力學問題的兩個關鍵點1.把握“兩個分析”“一個橋梁”兩個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分析和運動過程分析.一個橋梁:加速度是聯(lián)系物體運動和受力的橋梁.2.尋找多過程運動問題中各過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如第一個過程的末速度就是下一個過程的初速度,畫圖找出各過程的位移之間的聯(lián)系.考點四多物體問題例6、如圖所示,質量為M=4kg的木板靜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在木板的右端放置一個質量m=1kg大小可以忽略的鐵塊,鐵塊與木板之間的摩擦因數(shù)μ=0.4,在鐵塊上加一個水平向左的恒力F=8N,鐵塊在長L=6m的木板上滑動。取g=10m/s2。求經(jīng)過多長時間鐵塊運動到木板的左端。變式2、如圖所示,長12m、質量為50kg的木板右端有一立柱。木板置于水平地面上,木板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0.1,質量為50kg的人立于木板左端,木板與人均靜止,當人以4m/s2的加速度勻加速向右奔跑至木板右端時,立刻抱住立柱(取g=10m/s2),求:(1)人在奔跑過程中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2)人在奔跑過程中木板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3)人從開始奔跑至到達木板右端所經(jīng)歷的時間.17 考點五超重與失重的判斷例7、關于超重和失重現(xiàn)象,下列描述中正確的是(  )A.電梯正在減速上升,在電梯中的乘客處于超重狀態(tài)B.磁懸浮列車在水平軌道上加速行駛時,列車上的乘客處于超重狀態(tài)C.蕩秋千時秋千擺到最低位置時,人處于失重狀態(tài)D.“神舟九號”飛船在繞地球做圓軌道運行時,飛船內(nèi)的航天員處于完全失重狀態(tài)考點六斜面上的超重與失重的判斷例8、為了讓乘客乘車更為舒適,某探究小組設計了一種新的交通工具,乘客的座椅能隨著坡度的變化而自動調整,使座椅始終保持水平,如圖所示,當此車減速上坡時,則乘客(僅考慮乘客與水平面之間的作用)( ?。〢.處于超重狀態(tài)B.不受摩擦力的作用C.受到向后(水平向左)的摩擦力作用D.所受合力豎直向上考點七應用牛頓第二定律求解超、失重問題例9、(多選)(2015·江蘇卷)一人乘電梯上樓,在豎直上升過程中加速度a隨時間t變化的圖線如圖所示,以豎直向上為a的正方向,則人對電梯的壓力( ?。〢.t=2s時最小B.t=2s時最大C.t=8.5s時最大D.t=8.5s時最小17 變式3、在電梯內(nèi)的地板上,豎直放置一根輕質彈簧,彈簧上端固定一個質量為m的物體.當電梯靜止時,彈簧被壓縮了x;當電梯運動時,彈簧又被繼續(xù)壓縮了。則電梯運動的情況可能是( ?。〢.以大小為g的加速度加速上升B.以大小為g的加速度減速上升C.以大小為g的加速度加速下降D.以大小為g的加速度減速下降考點八巧用超重和失重觀點分析系統(tǒng)例10、(多選)如圖所示,斜面體M始終處于靜止狀態(tài),當物體m沿斜面下滑時有()A.勻速下滑時,M對地面壓力等于(M+m)gB.加速下滑時,M對地面壓力小于(M+m)gC.減速下滑時,M對地面壓力小于(M+m)gD.M對地面壓力始終等于(M+m)g變式4、如圖所示,A為電磁鐵,C為膠木秤盤,A和C(包括支架)的總質量為M,B為鐵塊、質量為m,整個裝置用輕繩懸掛在O點,在電磁鐵通電,鐵塊被吸引加速上升的過程中,輕繩上拉力F的大小為()A.F=mgB.Mg(M+m)g超重和失重現(xiàn)象判斷的“三”技巧1.從受力的角度判斷,當物體所受向上的拉力(或支持力)大于重力時,物體處于超重狀態(tài),小于重力時處于失重狀態(tài),等于0時處于完全失重狀態(tài).217 .從加速度的角度判斷,當物體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時處于超重狀態(tài),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時處于失重狀態(tài),向下的加速度為重力加速度時處于完全失重狀態(tài).3.從速度變化的角度判斷(1)物體向上加速或向下減速時,超重;(2)物體向下加速或向上減速時,失重.【能力展示】【課堂練習】1.一個小孩從滑梯上滑下的運動可看成勻加速直線運動.第一次小孩單獨從滑梯上滑下,加速度為a1,第二次小孩抱上一只小狗后再從滑梯上滑下(小狗不與滑梯接觸),加速度為a2,則(  )A.a(chǎn)1=a2B.a(chǎn)1<a2C.a(chǎn)1>a2D.無法判斷2.一質量為m的物塊在傾角為θ的足夠長斜面上勻減速下滑?,F(xiàn)對物塊施加一個豎直向下的恒力F,如圖所示。則物塊減速為零的時間將( ?。〢.變大        B.變小C.不變D.不能確定3.某同學從4樓陽臺上釋放一個無蓋裝滿水的底部有一小孔的飲料瓶,在地面上的同學觀察時看到:水并不從小孔流出,(忽略空氣阻力)這是由于()A.水和瓶都處于完全失重狀態(tài)B.水和瓶都不受重力作用C.水不受重力作用,飲料瓶受重力作用D.瓶子和水下落太快,水流出來了,但我們沒有發(fā)現(xiàn)4.將一小物體以初速度v0豎直上拋,若物體所受的空氣阻力的大小不變,則小物體到達最高點的最后一秒和離開最高點的第一秒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為x1和x2,速度的變化量為Δv1和Δv2的大小關系為( ?。〢.x1=x2B.x1Δv2D.Δv1<Δv217 5.一個人站在醫(yī)用體重計的站盤上,在人下蹲的全過程中,指針的示數(shù)變化應是()A.先減少,后還原B.先增加,后還原C.始終不變D.先減少,后增加,再還原6.(多選)原來做勻速直線運動的升降機內(nèi),有一被伸長的彈簧拉住的具有一定質量的物體A靜止在地板上,如右圖所示,現(xiàn)發(fā)現(xiàn)A突然被彈簧拉向右方,由此可判斷,此時升降機的運動情況可能是()A.加速上升B.減速上升C.加速下降D.減速下降7.(多選)質量為2kg的物體通過彈簧秤掛在升降機的頂板上,升降機在豎直方向運動時,彈簧秤的示數(shù)為16N,當升降機的速度為3m/s時,經(jīng)過1s,升降機的位移可能為()(g取10m/s2)A.8mB.4mC.3mD.2m8.汽車剎車前的速度為10m/s,剎車時輪胎與地面的滑動摩擦因素為μ=0.4,則汽車緊急剎車t=3s后,汽車的位移是()A.15mB.12.5mC.12mD.無法確定10.如圖所示,A、B兩物體疊放在一起,以相同的初速度上拋(不計空氣阻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〢.在上升和下降過程中A對B的壓力一定為零B.上升過程中A對B的壓力大于A物體受到的重力C.下降過程中A對B的壓力大于A物體受到的重力D.在上升和下降過程中A對B的壓力等于A物體受到的重力17 11.一斜劈被兩個小樁A和B固定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然后在斜面上放一物體C,如圖所示。下列判斷正確的是()A.若A和B均未受到斜劈的擠壓,則C一定處于靜止狀態(tài)B.若A和B均未受到斜劈的擠壓,則C可能在沿斜面勻速下滑C.若只有A受到斜劈的擠壓,則C一定在沿斜面加速下滑D.若只有B受到斜劈的擠壓,則C一定在沿斜面減速下滑12.如圖所示,幾個傾角不同的光滑斜面具有共同的底邊AB,當物體由靜止沿不同的傾角從頂端滑到底端,下面哪些說法是正確()A.傾角為30°時所需時間最短B.傾角為45°所需時間最短C.傾角為60°所需時間最短D.所需時間均相等13.如圖所示,物體A從滑槽某一不變高度滑下后又滑上粗糙的水平傳送帶,傳送帶靜止不動時,A滑至傳送帶最右端的速度為v1,所需時間為t1,若傳送帶逆時針轉動,A滑至傳送帶最右端的速度為v2,所需時間t2,則()17 A.v1>v2,t1v2,t1>t2D.v1=v2,t1=t214.空間探測器從某一星球表面豎直升空。已知探測器質量為1500kg,發(fā)動機推動力為恒力。探測器升空后發(fā)動機因故障突然關閉,如圖是探測器從升空到落回星球表面的速度隨時間變化的圖線,則由圖象可判斷該探測器在星球表面達到的最大高度Hm為多少m?發(fā)動機的推動力F為多少N?15.有一種大型游戲機叫“跳樓機”,參加游戲的游客被安全帶固定在座椅上,由電動機將座椅沿光滑的豎直軌道提升到離地面40m高處,然后由靜止釋放.可以認為座椅沿軌道做自由落體運動,2s后,開始受到恒定阻力而立即做勻減速運動,且下落到離地面4m高處時速度剛好減小到零。然后再讓座椅以相當緩慢的速度穩(wěn)穩(wěn)下落,將游客送回地面.(取g=10m/s2)求:(1)座椅在自由下落結束時刻的速度是多大?(2)座椅在勻減速階段的時間是多少?(3)在勻減速階段,座椅對游客的作用力大小是游客體重的多少倍?17 16.如圖所示為一足夠長斜面,其傾角為θ=37°,一質量m=10kg物體,在斜面底部受到一個沿斜面向上的F=100N的力作用由靜止開始運動,物體在2s內(nèi)位移為4m,2s末撤去力F,(sin37°=0.6,cos37°=0.8,g=10m/s2)求:(1)物體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2)從撤掉力F開始1.5s末物體的速度v;(3)從靜止開始3.5s內(nèi)物體的位移和路程?!咎崮苡柧殹?7.如圖所示,質量m=1kg、長L=0.8m的均勻矩形薄板靜止在水平桌面上,其右端與桌子邊緣相平。板與桌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0.4。現(xiàn)用F=5N的水平力向右推薄板,使它翻下桌子,力F的作用時間至少為(取g=10m/s2)()A.0.8sB.1.0sC.D.18.(多選)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放置著質量為M的木板,在木板的左端有一質量為m的木塊,在木塊上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恒力F,木塊與木板由靜止開始運動,經(jīng)過時間t分離。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〢.若僅增大木板的質量M,則時間t增大B.若僅增大木塊的質量m,則時間t增大C.若僅增大恒力F,則時間t增大17 D.若僅增大木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則時間t增大19.(多選)如圖所示,一名消防隊員在模擬演習訓練中,沿著長為12m的豎立在地面上的鋼管往下滑.已知這名消防隊員的質量為60kg,他從鋼管頂端由靜止開始先勻加速再勻減速下滑,滑到地面時速度恰好為零。如果他加速時的加速度大小是減速時的2倍,下滑的總時間為3s,g取10m/s2,那么該消防隊員( ?。〢.下滑過程中的最大速度為8m/sB.加速與減速過程的時間之比為1∶2C.加速與減速過程中所受摩擦力大小之比為1∶7D.加速與減速過程的位移之比為1∶420.如圖甲所示,傾角為30°的足夠長的光滑斜面上,有一質量m=0.8kg的物體受到平行斜面向上的力F作用,其大小F隨時間t變化的規(guī)律如圖乙所示,t=0時刻物體的速度為零,重力加速度g=10m/s2。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〢.0~1s時間內(nèi)物體的加速度最大B.第2s末物體的速度不為零C.2~3s時間內(nèi)物體向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D.第3s末物體回到了原來的出發(fā)點21.如圖甲所示,水平地面上輕彈簧左端固定,右端通過滑塊壓縮0.4m鎖定.t=0時解除鎖定釋放滑塊.計算機通過滑塊上的速度傳感器描繪出滑塊的速度圖象如圖乙所示,其中Oab段為曲線,bc段為直線,傾斜直線Od是t=0時的速度圖線的切線,已知滑塊質量m=2.0kg,取g=10m/s2。求:(1)滑塊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2)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17 22.航模興趣小組設計出一架遙控飛行器,其質量m=2kg,動力系統(tǒng)提供的恒定升力F=28N。試飛時,飛行器從地面由靜止開始豎直上升。設飛行器飛行時所受的阻力大小不變,g取10m/s2。(1)第一次試飛,飛行器飛行t1=8s時到達高度H=64m。求飛行器所阻力f的大小;(2)第二次試飛,飛行器飛行t2=6s時遙控器出現(xiàn)故障,飛行器立即失去升力。求飛行器能達到的最大高度h;(3)為了使飛行器不致墜落到地面,求飛行器從開始下落到恢復升力的最長時間t3。17 第3講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答案例1、CD例2、20m/s例3、(1)0.2?。?)6N?。?)46m例4、(1)3.6m/s2 (2)6m/s?。?)0.8例5、(1)672N,1.2m/s?。?)s變式1、(1)0.3s?。?)0.9m?。?)2.8m/s解析:(1)小球從離開木箱開始至落到地面所用的時間由h=gt2,t==s=0.3s;(2)小球放到木箱上后相對地面靜止,木箱的加速度為a1==m/s2=7.2m/s2木箱向右運動的最大位移為:s1==m=0.9m。(3)s1小于1m,所以小球不會從木箱的左端掉下。木箱向左運動的加速度為a2==m/s2=2.8m/s2設木箱向左運動的距離為s2時,小球脫離木箱s2=s1+=0.9m+0.5m=1.4m設木箱向左運動的時間為t2,由s=at2得t2==s=1s小球剛離開木箱瞬間,木箱的速度方向向左,大小為v2=a2t2=2.8×1m/s=2.8m/s。17 變式2、(1)200N,方向向右 (2)2m/s2,方向向左(3)2s例6、2s例7、D例8、C例9、BD變式3、D例10、AB變式4、D【能力展示】1、A2、B3、A4、C5、D6、BC7、BD8、B9、AD10、A11、B12、B13、D14、480m,11250N15.(1)20m/s (2)1.6s(3)2.2516.(1)0.25?。?)4m/s?。?)3m,方向向上 7m17、A18、BD19、ABC20、C21.(1)0.5?。?)175N/m22.(1)f=4N(2)h=42m(3)t3=(s)(或2.1s)17
同類資料
更多
第3章 第2講 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2022屆高中物理一輪復習講義(機構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