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言文閱讀 專項練習題匯編(Word版,含答案)
ID:79148 2022-01-01 1 8.88元 46頁 146.50 KB
已閱讀10 頁,剩余36頁需下載查看
下載需要8.88元
免費下載這份資料?立即下載
2022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言文閱讀專項練習題匯編(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宋濂,字景濂,幼英敏強記,就學于聞人夢吉,通《五經》,復往從吳萊學。已,游柳貫、黃溍之門,兩人皆亟遜濂,自謂弗如。元至正中,薦授翰林編修,以親老辭不行,入龍門山著書。逾十余年,太祖取婺州,召見濂。以李善長薦,與劉基、章溢、葉琛并征至應天,除江南儒學提舉,命授太子經,尋改起居注。濂長基一歲,皆起東南,負重名?;圻~有奇氣,而濂自命儒者。太祖嘗問以帝王之學,何書為要。濂舉《大學衍義》。乃命大書揭之殿兩廡壁。頃之御西廡,諸大臣皆在,帝指《衍義》中司馬遷論黃老事,命濂講析。講畢,因曰:“漢武溺方技謬悠之學,改文、景恭儉之風,民力既敝,然后嚴刑督之。人主誠以禮義治心,則邪說不入,以學校治民,則禍亂不興,刑罰非所先也?!卞ブS事納忠,皆此類也。濂性誠謹,未嘗訐人過。嘗與客飲,帝密使人偵視。翌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欺?!睗撜賳柸撼缄胺?,濂惟舉其善者。帝問其故,對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敝魇氯闾厣蠒f余言。帝怒,問廷臣,或指其書曰:“此不敬,此誹謗非法?!眴栧ィ瑢υ唬骸氨吮M忠于陛下耳。陛下方開言路,惡可深罪。”既而帝覽其書,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詰責,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幾誤罪言者?!卞蠲藏S偉美須髯視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數(shù)字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于學無所不通為文醇深演迤與古作者并士大夫造門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國貢使亦知其名,數(shù)問宋先生起居無恙否。高麗、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購文集。四方學者悉稱為“太史公”,不以姓氏。雖白首侍從,其勛業(yè)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禮樂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節(jié)選自《明史·宋濂列傳》)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第46頁共46頁 A.濂狀貌豐/偉美須髯/視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數(shù)字/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于學/無所不通/為文醇深演迤/與古作者并/B.濂狀貌豐偉/美須髯/視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數(shù)字/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于學/無所不通/為文醇深演迤與古作者并/C.濂狀貌豐偉/美須髯/視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數(shù)字/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于學無所不通/為文醇深演迤/與古作者并/D.濂狀貌豐/偉美須髯/視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數(shù)字/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于學無所不通/為文醇深演迤/與古作者并/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起居注:指古代帝王的言行錄,一般不外傳,僅作為撰修國史的基本材料之一;也指負責記錄起居注的職官名。文中“起居注”指前者。B.兩廡:是宮殿或祠廟的東西兩廊。又特指文廟中先賢從祀之處,供奉孔子門人及歷代大儒,如漢代董仲舒、唐代韓愈、宋代朱熹、明代王守仁等。C.黃老:也稱黃老學說,古代一種思想流派?!包S”,指上古時的黃帝;“老”,指春秋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D.姓氏:三代(夏商周)以前,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氏用來分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用來分別婚姻,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三代之后,姓氏合而為一。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宋濂,自幼聰穎過人,記憶力超強。他博通《五經》,轉益多師。他的兩位老師柳貫、黃溍甚至都覺得學問在他之下,自愧不如。B.宋濂與劉基齊名,都興起于東南。劉基豪邁,宋濂以儒者自命。宋濂雖才華橫溢,卻不能像劉基那樣得到重用,無法獲得顯赫的官爵。C.宋濂敢于直言,他認為茹太素上奏章是出于一片忠心,皇帝現(xiàn)在剛剛敞開言路,怎么能給他定大罪呢。D.宋濂手不釋卷,學問無所不通,文章醇厚精深。上門來求文章的士大夫摩肩接踵,國外的崇拜者甚至出重金來求購他的文集。第46頁共46頁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笑曰:“誠然,卿不朕欺?!睗撜賳柸撼缄胺?,濂惟舉其善者。(2)悉召廷臣詰責,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幾誤罪言者?!?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乾德元年春正月,初以文臣知州事。五代諸侯強盛,朝廷不能制,每移鎮(zhèn)受代,先命近臣諭旨,且發(fā)兵備之,尚有不奉詔者。帝即位初,異姓王及帶相印者不下數(shù)十人。至是,用趙普謀,漸削其權,或因其卒或因遷徙致仕,或因遙領他職,皆以文臣代之。夏四月,設通判于諸州,凡軍民之政皆統(tǒng)治之,事得專達,與長吏均禮。又令節(jié)鎮(zhèn)所領支郡皆直隸京師,得自奏事,不屬諸藩,于是節(jié)度使之權始輕。三年三月,初置諸路轉運使。自唐天寶以來,藩鎮(zhèn)屯重兵,租稅所入,皆以自贍,名曰留使、留州,其上供者甚少。五代藩鎮(zhèn)益強,率令部曲主場務,厚斂以入已,而輸貢有數(shù)。帝素知其弊。趙普乞命諸州度支經費外,凡金帛悉送汴都,無得占留。每藩鎮(zhèn)帥缺,即令文臣權知所在場務。凡一路之財,置轉運使掌之,雖節(jié)度、防御、團練、觀察諸使及刺史,皆不預簽書金谷之籍,于是財利盡歸于上矣。八月,選諸道兵入補禁衛(wèi)。先是,帝詔殿前、侍衛(wèi)二司,各閱所掌兵,揀其驍勇者升為上軍。至是命諸州長吏擇本道兵曉勇者送都下以補禁旅之闕又選強壯卒定為兵樣分送諸道召募教習俟其精練即送闕下復立更戍法,分遣禁旅守邊城,使往來道路,以習勤苦、均勞佚。自是將不得專其兵,而士卒不至于驕惰,皆趙普之謀也。帝謂宰臣曰:“五代諸侯跋扈,有枉法殺人者,朝廷置而不問。人命至重,姑息藩鎮(zhèn)當如是邪!自今諸州決大辟,錄案聞奏,付刑部詳覆之。”帝復問趙普以文臣有武干者,普以左補闕辛仲甫對,帝遂用之為四川兵馬都監(jiān)。因謂普曰:“五代方鎮(zhèn)殘虐,民受其禍。朕今用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節(jié)選自《宋史紀事本末·收兵權》)第46頁共46頁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至是/命諸州長吏擇本道兵驍勇者/送都下以補禁旅之闕/又選強壯定為兵樣/分送諸道召募/教習俟其精練/即送闕下/B.至是/命州長吏擇本道兵驍勇者送都下/補禁旅之闕/又選強壯卒定為兵樣/分送諸道召募/教習俟其精練/即送闕下C.至是/命諸州長吏擇本道兵驍勇者送都下/以補禁旅之闕/又選強壯卒定為兵樣/分送諸道/召募教習/俟其精練/即送闕下D.至是/命諸州長吏擇本道兵勇者/送都下以補禁旅之闕/又選強壯卒定為兵樣/分送諸道/召募教習/俟其精練/即送闕下/11.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移鎮(zhèn),又叫移藩,地方軍政長官改換轄地,也泛指官員調任。B.場務,五代、宋時鹽鐵等專賣管理機構,宋時又普遍被當作稅收機構。C.大辟,死刑,古五刑之一,罪犯被判凌遲或者車裂之刑。D.詳覆,宋刑部設有詳覆官,負責復核刑案,文中即復查審議。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太祖采用集政權于皇權的施政制度,在各州設通判之職,統(tǒng)一管理軍民事務,直接對皇帝負責;又削奪節(jié)度使對屬下支郡的管理權。B.為加強中央財權,趙普請求讓各地除了必要開支外,余金帛全送至京城;太祖設轉運使掌控各地財務租稅收入,各地財權逐漸收歸中央。C.太祖又設立了更法,分批派遣禁軍守邊境城市,讓們在各地往來,以便兵習于勤苦、勞逸均等。D.太祖想任用文官治軍,接受了趙普的以文官中有軍事才能的左補闕辛仲甫做四川兵馬都監(jiān)的建議太祖認為文官即使貪腐,危害也比武官小得多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1)或因其卒,或因遷徙致仕,或因遙領他職,皆以文臣代之。譯文:第46頁共46頁 (2)自是將不得專其兵,而士卒不至于驕惰,皆趙普之謀也譯文:(一)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黃宗羲,字太沖,馀姚人,明御史黃尊素長子。尊素以劾魏閹死詔獄。思宗即位,宗羲入都訟冤。至則逆閹已磔,即具疏請誅曹欽程、李實。會廷鞫許顯純、崔應元①,宗羲對簿,出所袖錐錐顯純,流血被體。時欽程已入逆案實疏辨原疏非己出陰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質宗羲立奏之,謂:“實今日猶能賄賂公行,其所辨豈足信?”于對簿時復以錐錐之。獄竟,偕諸家子弟設祭獄門,哭聲達禁中。南都既破,會孫嘉績、熊汝霖奉魯王監(jiān)國,畫江而守。宗羲糾里中子弟數(shù)百人從之,號世忠營。遺書王之仁曰:“諸公不沉舟決戰(zhàn),蓋意在自守也。蕞爾三府,以供十萬之眾,必不久支,何守之能為?”聞者皆韙其言而不能用。孫嘉績以營卒付宗羲,與王正中合軍得三千人。遂渡海屯潭山,由海道入太湖,招吳中豪杰,直抵乍浦,會清師纂嚴不得前,而江上已潰。宗羲入四明山結寨自固,馀兵尚五百人,駐兵杖錫寺。微服出訪監(jiān)國,戒部下善與山民結。部下不盡遵節(jié)制,山民畏禍,潛爇其寨,部將茅翰、汪涵死之。宗羲無所歸,捕檄累下,攜子弟入剡中。聞魯王在海上,仍赴之,授左副都御史。日與吳鍾巒坐舟中,正襟講學,暇則注授時、泰西、回回三歷而已。戊午,詔徵博學鴻儒。掌院學士葉方藹敦促就道,再辭以免。未幾,方藹奉詔監(jiān)修明史,將征之備顧問,以禮來聘,又辭之。宗羲雖不赴征車,而史局大議必咨之,乞審正而后定。宗羲之學,縝密平實。嘗謂明人講學,襲語錄之糟粕,不以六經為根柢。故問學者必先窮經,經術所以經世。不為迂儒,必兼讀史。讀史不多,無以證理之變化;多而不求於心,則為俗學。故上下古今,穿穴群言,自天官、地志、九流百家之教,無不精研。晚年輯《宋元學案》,合之《明儒學案》,以志七百年儒苑門戶。宣統(tǒng)元年,從祀文廟。第46頁共46頁 (節(jié)選自《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七·儒林一》)[注]①許顯純、崔應元,及前文的曹欽程、李實,都是魏忠賢黨羽。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時欽程已入逆案/實疏辨原疏非己/出陰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質/宗羲立奏之B.時欽程已入逆案/實疏辨原疏非己出/陰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質/宗羲立奏之C.時欽程已入逆案/實疏辨原疏排己/出陰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質宗羲立奏之D.時欽程已入逆案/實疏辨原疏出己出/陰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質宗羲立奏之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監(jiān)國,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時,由一重要人物留守宮廷代為處理國事。也指君主未能親政,由他人代理朝政。B.博學鴻儒,指學問豐富淵博的學者。在本文中,是指清朝在正??婆e考試之外,增設的一種制科取士方式。C.九流,既可以指秦至漢初的九大學術流派,也可以指中國古代對各行各業(yè)社會人群的層次劃分,本文中指后者。D.文廟,即孔廟,是紀念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廟建筑。從祀孔廟之制,始于唐代,是文人學者最高的榮譽。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黃宗羲嫉惡如仇,父親因彈劾魏忠賢而死,他入都為父申冤,錐刺閹黨,拒絕賄賂,哭祭獄門,孝行感人。B.黃宗羲遠見卓識,他認為王之仁軍隊固守江上不是長久之計,不如沉舟決戰(zhàn),但眾人都不認同他的主張。C.黃宗羲高風勁節(jié),他忠于大明王朝,前期參加抗清斗爭,后又一再拒絕清廷征召,晚年潛心于學術研究。D.黃宗羲博學精思,他博采古今,鉆研各家思想,整理編訂《宋元學案》《明儒學案》,記錄儒家流派發(fā)展。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第46頁共46頁 (1)部下不盡遵節(jié)制,山民畏禍,潛爇其寨,部將茅翰、汪涵死之。(2)故問學者必先窮經,經術所以經世。不為迂儒,必兼讀史。(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游東山記[明]楊士奇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蔣隱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書。其子立恭,能詩。皆意度闊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獨與余相得也。是歲三月朔,余三人者,攜童子四五人,載酒肴出游。天未明東行,過洪山寺二里許,折北,穿小徑可十里,度松林,涉澗。澗水澄澈,深處可浮小舟。旁有盤石,可坐十數(shù)人。松柏竹樹之陰,森布蒙密。時風日和暢,草木之葩爛然,香氣拂拂襲衣,禽鳥之聲不一類。遂掃石而坐。坐久,聞雞犬聲。余招立恭起東行數(shù)十步過小岡田疇平衍彌望有茅屋十數(shù)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歲,素發(fā)如雪,被兩肩,容色腴澤,類飲酒者。延余兩人坐。牖下有書數(shù)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難于言。叟識其意,曰:“老夫無用也?!备鲬阎觥_€坐石上,指顧童子摘芋葉為盤,載肉。立恭舉匏壺注酒,傳觴數(shù)行。立恭賦七言近體詩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騎而過者,余故人武昌左護衛(wèi)李千戶也,駭而笑,不下馬,徑馳去。須臾,具盛饌,及一道士偕來,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圖》求詩。余賦五言古體一章,書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飲道士不已。道士不能勝,降跽謝過,眾皆大笑。李出琵琶彈數(shù)曲。立恭折竹,竅而吹之,作洞簫聲。隱溪歌費無隱《蘇武慢》。道士起舞蹁躚,兩童子拍手跳躍隨其后。已而道士復揖立恭曰:“奈何不與道士詩?”立恭援筆書數(shù)絕句,語益奇,遂復酌,余與立恭飲,少皆醉。第46頁共46頁 已而夕陽距西峰僅丈許,隱溪呼余還,曰:“樂其無已乎?”遂與李及道士別。中道隱溪指道旁岡麓顧余曰:“是吾所營樂丘①處也。”又指道旁桃花語余曰:“明年看花時索我于此?!奔葰w,立恭曰:“是游宜有記?!睂傥聪疽?。是冬,隱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與立恭豫約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幾,余歸廬陵,過立恭宿別,始命筆追記之。未畢,立恭取讀,慟哭;余亦泣下,遂罷,然念蔣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屢矣,而樂無加乎此,故勉而終記之。手錄一通,遺立恭。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記。(選自《東里集》,有刪節(jié))【注】①丘:墳墓。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余招立恭起東/行數(shù)十步/過小岡/田疇平衍/彌望有茅屋/十數(shù)家遂造焉/B.余招立恭起/東行數(shù)十步/過小岡/田疇平衍/彌望有茅屋/十數(shù)家遂造焉/C.余招立恭起東/行數(shù)十步/過小岡/田疇平衍彌望/有茅屋十數(shù)家/遂造焉/D.余招立恭起/東行數(shù)十步/過小岡/田疇平衍彌望/有茅屋十數(shù)家/遂造焉/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乙亥指的是乙亥年,這是中國傳統(tǒng)紀年農歷的干支紀年法,60年一個循環(huán),如丙戊年。B.朔指每月農歷初一,“朔”也可引申為“開頭”。如“朔”可指清晨,這是一天的開頭。C.傳觴是宴飲中傳遞酒杯勸酒。古人喝酒很有講究,也衍生了很多游戲,如“流觴曲水”。D.寒食即寒食節(jié),亦稱“禁煙節(jié)”,在清明節(jié)前一或二日。在這一日,禁煙火,只吃冷食。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第46頁共46頁 A.隱溪隱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謹慎,樂觀曠達,對生死也很淡然;雖然年事已高,還能怡情山水。B.立恭性情率真,能飲酒,好讀書,擅長詩歌寫作,與作者有著很深的交往,對已逝的父親充滿懷念。C.立恭提議出游后應該有游記,可是作者因為事務繁忙,一直未能寫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動筆寫成。D.文章主要記述了游東山的情況,表現(xiàn)了作者與隱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對老友逝去的感傷。13.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叟識其意,曰:“老夫無用也?!备鲬阎?。(2)已而道士復揖立恭曰:“奈何不與道士詩?”14.蔣立恭剛開始不愿意在道士的畫上題詩,為什么后來卻又寫下了詩句?請簡要說明。(3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永明十一年五月,孝文帝將遷都洛陽,恐群臣不從,乃議大舉伐齊,欲以脅眾。齋于明堂左閣,使太常卿王諶筮之,遇《革》,帝曰:“‘湯、武第46頁共46頁 革命,應乎天而順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書、任城王拓跋澄曰:“今出師以征未服,而得湯、武革命之象,未為全吉也?!钡蹍柭曉唬骸棒碓啤笕嘶⒆儭?,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龍興已久,何得今乃虎變!”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眾邪!”澄曰:“社稷雖為陛下之有,臣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傷!”既還宮,召澄入見,逆謂之曰:“向者‘革’卦,今當更與卿論之。明堂之忿,恐人人競言,沮我大計,故以聲色怖文武耳,想識聯(lián)意。”因屏人謂澄曰:“今日之舉,誠為不易。但國家興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將移風易俗,其道誠難。朕欲因此遷宅中原,卿以為何如?”澄曰:“陛下欲宅中土,以經略四海,此周、漢之所以興隆也?!钡墼唬骸氨比肆暢俟剩貙Ⅲ@擾,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斷自圣心,被亦何所能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绷卤?,命作河橋,欲以濟師。秋九月戊辰,魏主濟河,庚午,至洛陽。丙子,詔諸軍前發(fā)。丁丑,帝戎服,執(zhí)鞭乘馬而出,群臣稽顙于馬前。帝曰:“店算已定,大將軍進,諸公更欲何云?”尚書李沖等曰:“今者之舉,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獨行,竟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無其辭,敢以死請?!钡墼唬骸敖裾吲d發(fā)不小動而無成何以示后茍不南伐當遷都于此王公以為何如欲遷者左不欲者右?!卑捕ㄍ跣莸认鄮浫缬?,南安王楨進曰:“‘成大功者不謀于眾?!癖菹缕堓z南伐之謀,遷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蒼生之幸也?!比撼冀院羧f歲。時舊人[注]雖不愿內徙,而憚于南伐,無敢言者,遂定遷都之計。(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魏遷洛陽》,有刪改)[注]舊人,指鮮卑族人。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今者興發(fā)/不小動而無成/何以示后/茍不南伐/當遷都于此/王公以為何如/欲遷者左/不欲者右B.今者興發(fā)不小/動而無成/何以示后/茍不南伐/當遷都/于此王公/以為何如/欲遷者左/不欲者右C.今者興發(fā)/不小動而無成/何以示后/茍不南伐/當遷都/于此王公/以為何如/欲遷者左/不欲者右第46頁共46頁 D.今者興發(fā)不小/動而無成/何以示后/茍不南伐/當遷都于此/王公以為何如/欲遷者左/不欲者右11.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明堂:中國古代最隆重的皇家禮制建筑之一,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在此舉行朝會、祭祀、選士等大典。B.筮:中國古代用著草占卦,或者灼燒龜甲或牛骨,辨視其裂紋以推斷事情吉兇。《詩經·氓》里有“爾卜爾筮”。C.武:周武王姬發(fā),西周開國君主,周文王次子。他親率大軍于牧野之戰(zhàn)滅商,建都鎬京,國號大周,謚號武王。D.稽顙:古代一種跪拜禮,屈膝下拜,以額觸地,表示極度虔誠。出自《儀禮·士喪禮》:“主人哭拜,稽顙成踴。”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孝文帝想遷都到洛陽,擔心大臣們不愿意聽從,于是商議大舉討伐齊,想借此脅迫大臣們南遷。B.對孝文帝商議大舉討伐齊之事,包括尚書、任城王拓跋澄在內,大臣們開始的時候并不支持。C.大臣們都知道孝文帝率兵伐齊的真正目的是想要遷都洛陽后,態(tài)度便全都由阻止而改為支持了。D.鮮卑族人雖然不愿意遷都,但又害怕繼續(xù)南伐,所以,沒人再敢說話,遷都計劃最終得以確定。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1)陛下欲宅中土,以經略四海,此周、漢之所以興隆也。(5分)(2)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斷自圣心,彼亦何所能為。(5分)第46頁共46頁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3小題。王若虛,字從之,藁城人也。幼穎悟,若夙昔在文字間者。擢承安二年經義進士調鄜州錄事歷管城門山二縣令皆有惠政秩滿老幼攀送數(shù)日乃得行用薦入為國史院編修官遷應奉翰林文字。奉使夏國,還授同知泗州軍州事,留為著作佐郎。正大初,《宣宗實錄》成,遷平涼府判官。未幾,召為左司諫,后轉延州刺史,入為直學士。天興元年,哀宗走歸德。明年春,崔立變。群小附和,請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書省命召若虛為文。時奕輩恃勢作威,人或少忤,則讒構立見屠滅。若虛自分必死,私謂左右司員外郎元好問曰:“今召我作碑,不從則死。作之則名節(jié)掃地,不若死之為愈。雖然,我姑以理諭之?!蹦酥^奕輩曰:“丞相功德碑當指何事為言?”奕輩怒曰:“丞相以京城降,活生靈百萬,非功德乎?”曰:“學士代王言,功德碑謂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則朝官皆出其門,自古豈有門下人為帥誦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奕輩不能奪,乃召太學生劉祁、麻革輩赴省,好問、張信之喻以立碑事,日:“眾議屬二君,且已白鄭王矣,二君其無讓。”祁等固辭而別。數(shù)日,促迫不已,祁即為草定,以付好問,好問意未愜,乃自為之。既成,以示若虛,乃共刪定數(shù)字,然止直敘其事而已。后兵入城,不果立也。金亡,徽服北歸鎮(zhèn)陽,與渾源劉郁東游泰山,至黃峴峰,憩萃美亭,顧謂同游日:“汩沒塵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誠得終老此山,志愿畢矣?!蹦肆钭又蚁葰w,遣子恕前行視夷險,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所著文章號《慵夫集》若干卷、《滹南遺老》若干卷,傳于世。(節(jié)選自《金史·王若虛傳》)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擢承安/二年經義/進士調鄜州/錄事歷管城門山/二縣令皆有惠政/秩滿老幼攀送數(shù)日/乃得行/用薦人為國史院編修官/B.擢承安二年經義進士/調鄜州/錄事歷管城門山/二縣令皆有惠政/秩滿/老幼攀送數(shù)日/乃得行/用薦入為國史院編修官/第46頁共46頁 C.擢承安二年經義進士/調鄜州錄事/歷管城門山二縣令/皆有惠政/秩滿/老幼攀送/數(shù)日乃得行/用薦人為國史院編修官/D.擢承安二年/經義進士/調鄜州錄事/歷管城門山二縣令/皆有惠政/秩滿老幼攀送/數(shù)日乃得行/用薦人為國史院編修官/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實錄,依照真實情況記錄。編年體史書的一種,一般以皇帝的謚號或廟號為書名,也有以王朝命名。B.刺史,原為巡查官名,東漢以后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C.尚書省,由漢代皇帝的秘書機關尚書發(fā)展而來,隋唐后與中書省、門下省為中央政府最高權力機構。D.泰山,與華山、衡山、廬山、嵩山并稱五岳,古時有天子到泰山封禪祭天地,后也以“泰山”比喻岳父。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若虛少有高才,仕途頗為順利。他年少聰明慧悟,仿佛很早就同文字打交道;他曾歷任翰林文字、著作佐郎、左司諫、直學士等職。B.若虛身處官場,做實事重名節(jié)。他為官頗有成就,曾出使夏國,編成《宣宗實錄》;對翟奕等人作碑文的要求,他用道理來回絕。C.若虛不畏權貴,碑文交由他人。翟奕等人對他不寫碑文很惱怒,最后碑文由劉祁寫好,經他和元好問刪定后,只是直接敘述事件。D.若虛不仕元君,東游泰山而逝。金國滅亡后,他穿平民服裝北歸;與友人游歷泰山時感慨人生,希望終老于此,在一大石上坐逝。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1)時奕輩恃勢作威,人或少忤,則讒構立見屠滅。(2)眾議屬二君,且已白鄭王矣,二君其無讓。第46頁共46頁 (一)文言文閱讀(本小題共4題,19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題。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聲,急義好施,或一日揮千金。進士及第,調寶雞尉,知柏鄉(xiāng)縣。民訟皆決于庭,受罰者不怨。轉運使黃湜聞其名,將推轂之,召詣行臺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湜怒,他日行縣,閱理文書,欲翻致其罪;既而無一疵可指,始以賓禮見,曰:“君真能吏也?!甭手T使者合薦之。西將高永年死于羌,帝怒,親書五路將帥劉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聽命,蒙曉之曰:“君輩皆侯伯,無庸以獄吏辱君,第以實對?!卑肝瓷?,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漢武帝殺王恢①,不如秦繆公赦孟明;子玉縊而晉侯喜②,孔明亡而蜀國輕。今羌殺吾一都護,而使十八將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體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釋不問。遷刑部尚書,改戶部。比歲郊祭先期告辦,尚書輒執(zhí)政,至是,帝密諭之。對曰:“以財利要君而進,非臣所敢。”一日,帝從容問:“蔡京何如人?”對曰:“使京能正其心術,雖古賢相何以加。”帝頷首,且使密伺京所為。京聞而銜之。大錢法敝,朝廷議改十為三,主藏吏來告曰:“諸府悉輦大錢市物于肆,皆疑法當變。”蒙曰:“吾府之積若干?”曰:“八千緡。”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嘗有凡事蒙獨受旨,京不知也;京偵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罷知亳州。宋江寇京東,蒙上書言:“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shù)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泵獤|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節(jié)選自《宋史·侯蒙傳》)第46頁共46頁 【注】①王恢:伏擊匈奴,單于察覺而撤軍。漢武帝大怒,曰:“今不誅恢,無以謝天下!”②子玉:楚成王時為令尹。晉楚城濮決戰(zhàn),楚軍敗,未遇赦,子玉自殺。10.下列對文中畫框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shù)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B.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shù)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C.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shù)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D.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shù)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古代男子18歲時舉行加冠禮,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20歲才為成年。B.“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考試合格后錄取成為進士,科舉殿試時的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即狀元、榜眼、探花。C.郊祭猶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禮儀中的主要部分,祭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祗、人鬼。D.古人對死的稱謂等級森嚴,“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侯蒙屬大夫,故死為“卒”。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稟報工作,轉運使黃湜大怒,想借審查工作治侯蒙的罪,卻發(fā)現(xiàn)無可指責,最后以禮相待。B.侯蒙善于勸諫,解救大臣?;实叟珊蠲傻角刂萑ヘ熈P五路將帥等18人,侯蒙援引典故,勸皇帝不要自殘肢體,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第46頁共46頁 C.侯蒙直言評鑒得罪蔡京?;实圩尯蠲稍u鑒蔡京,侯蒙認為蔡京心術不正,要不然也是賢相。蔡京得知后,司機報復了侯蒙。D.侯蒙忠于國事,為君分憂。侯蒙認識到大面值的錢幣流通有弊病,建議改革,但又不想引起市場恐慌,所以斥責府庫主管并安撫他。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1)蒙曉之曰:“君輩皆侯伯,無庸以獄吏辱君,第以實對?!?5分)(2)帝頷首,且使密伺京所為。京聞而銜之。(5分)2022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言文閱讀專項練習題匯編教師答案版(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宋濂,字景濂,幼英敏強記,就學于聞人夢吉,通《五經》,復往從吳萊學。已,游柳貫、黃溍之門,兩人皆亟遜濂,自謂弗如。元至正中,薦授翰林編修,以親老辭不行,入龍門山著書。逾十余年,太祖取婺州,召見濂。以李善長薦,與劉基、章溢、葉琛并征至應天,除江南儒學提舉,命授太子經,尋改起居注。濂長基一歲,皆起東南,負重名?;圻~有奇氣,而濂自命儒者。太祖嘗問以帝王之學,何書為要。濂舉《大學衍義》。乃命大書揭之殿兩廡壁。頃之御西廡,諸大臣皆在,帝指《衍義》中司馬遷論黃老事,命濂講析。講畢,因曰:“漢武溺方技謬悠之學,改文、景恭儉之風,民力既敝,然后嚴刑督之。人主誠以禮義治心,則邪說不入,以學校治民,則禍亂不興,刑罰非所先也?!卞ブS事納忠,皆此類也。第46頁共46頁 濂性誠謹,未嘗訐人過。嘗與客飲,帝密使人偵視。翌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欺?!睗撜賳柸撼缄胺瘢ノ┡e其善者。帝問其故,對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敝魇氯闾厣蠒f余言。帝怒,問廷臣,或指其書曰:“此不敬,此誹謗非法?!眴栧?,對曰:“彼盡忠于陛下耳。陛下方開言路,惡可深罪?!奔榷塾[其書,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詰責,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幾誤罪言者。”濂狀貌豐偉美須髯視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數(shù)字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于學無所不通為文醇深演迤與古作者并士大夫造門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國貢使亦知其名,數(shù)問宋先生起居無恙否。高麗、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購文集。四方學者悉稱為“太史公”,不以姓氏。雖白首侍從,其勛業(yè)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禮樂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節(jié)選自《明史·宋濂列傳》)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濂狀貌豐/偉美須髯/視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數(shù)字/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于學/無所不通/為文醇深演迤/與古作者并/B.濂狀貌豐偉/美須髯/視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數(shù)字/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于學/無所不通/為文醇深演迤與古作者并/C.濂狀貌豐偉/美須髯/視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數(shù)字/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于學無所不通/為文醇深演迤/與古作者并/D.濂狀貌豐/偉美須髯/視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數(shù)字/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于學無所不通/為文醇深演迤/與古作者并/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起居注:指古代帝王的言行錄,一般不外傳,僅作為撰修國史的基本材料之一;也指負責記錄起居注的職官名。文中“起居注”指前者。B.兩廡:是宮殿或祠廟的東西兩廊。又特指文廟中先賢從祀之處,供奉孔子門人及歷代大儒,如漢代董仲舒、唐代韓愈、宋代朱熹、明代王守仁等。第46頁共46頁 C.黃老:也稱黃老學說,古代一種思想流派。“黃”,指上古時的黃帝;“老”,指春秋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D.姓氏:三代(夏商周)以前,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氏用來分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用來分別婚姻,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三代之后,姓氏合而為一。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宋濂,自幼聰穎過人,記憶力超強。他博通《五經》,轉益多師。他的兩位老師柳貫、黃溍甚至都覺得學問在他之下,自愧不如。B.宋濂與劉基齊名,都興起于東南。劉基豪邁,宋濂以儒者自命。宋濂雖才華橫溢,卻不能像劉基那樣得到重用,無法獲得顯赫的官爵。C.宋濂敢于直言,他認為茹太素上奏章是出于一片忠心,皇帝現(xiàn)在剛剛敞開言路,怎么能給他定大罪呢。D.宋濂手不釋卷,學問無所不通,文章醇厚精深。上門來求文章的士大夫摩肩接踵,國外的崇拜者甚至出重金來求購他的文集。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笑曰:“誠然,卿不朕欺。”潛召問群臣臧否,濂惟舉其善者。(2)悉召廷臣詰責,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幾誤罪言者?!薄敬鸢浮?0.C11.A12.B13.(1)太祖笑道:“說得對,你沒有欺騙我?!碧姘抵姓偎五ピ儐柸撼嫉纳茞海▋?yōu)劣好壞),宋濂只是列舉表現(xiàn)優(yōu)良的大臣。(2)太祖將廷臣全部召來責問,并直呼宋濂的字說道:“如果沒有(若不是)景濂,我?guī)缀蹙鸵e誤地加罪于上書言事的人了。”【解析】【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第46頁共46頁 “濂狀貌豐偉美須髯”的意思是宋濂相貌豐偉,滿臉美髯。主語是“濂”,謂語是“狀貌豐偉”作謂語,“豐偉”是形容“狀貌”的,“美須髯”的“美”修飾“須髯”,所以應在“美須髯”的前后停頓,這樣排除A、D項?!拔磭L一日去書于學無所不通”的意思是沒有一天離開過書卷,對學問無所不通。介賓短語“于學”修飾“無所不通”,作“無所不通”的狀語,所以應在“于學無所不通”前后停頓。這樣排除B項。疏通語意為:宋濂相貌豐偉,滿臉美髯,他能貼近看而且明晰,能在一粒黍子上寫幾個字。從少到老,沒有一天離開過書卷,對學問無所不通。(他)寫的文章淳厚精深,氣勢流轉綿長,與古代作者并駕齊驅。故選C?!?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A“文中‘起居注’指前者”錯誤。由原文“命授太子經,尋改起居注”可知,宋濂不久被授予起居注的官職,應該是第二種意思。故選A?!?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并篩選重要信息的能力。B“卻不能像劉基那樣得到重用”錯誤。根據(jù)原文“雖白首侍從,其勛業(yè)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禮樂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可知,文中并沒有說到他不能像劉基那樣得到重用。故選B【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1)句得分點為:“卿不朕欺”,賓語前置;“潛”,暗中;“臧否”,善惡。第(2)句得分點為:“微”,如果沒有;“誤罪”,錯誤地加罪;“言者”,上書言事的人。參考譯文:第46頁共46頁 宋濂,字景濂,宋濂幼時聰敏,記憶力強,就學于聞人夢吉,精通《五經》,后又跟隨吳萊學習。不久,又在柳貫、黃溍門下游學,他們兩人都極推崇宋濂,自謂不如他。元至正年間,宋濂因舉薦授為翰林編修,但他以父母年老為由堅辭不就,而到龍門山閉門著書。過了十多年,太祖攻取婺州,召見宋濂。因為李善長的推薦,宋濂與劉基、章溢、葉琛一起被朝廷征召到應天,授予江南儒學提舉一職,皇上命令他教授太子經書,不久改任起居注。宋濂比劉基大一歲,都起自東南,久負盛名。劉基雄邁有奇氣,而宋濂自認為自己是讀書人。太祖曾經用如何做帝王的學問詢問他,問什么樣的書是重要的。宋濂列舉出《大學衍義》。皇上于是命令大大地抄寫《大學衍義》的內容在大殿兩側的廡壁上高高地掛著。不久,皇帝到西邊的廡間,各位大臣都在,皇帝指著《大學衍義》中司馬遷談論黃老道家學說的事情,命令宋濂講解分析。宋濂講解完畢,趁機曰:“漢武帝沉溺在方術這樣荒誕的學說中,改變了文帝、景帝謙恭節(jié)儉的風氣,老百姓的精力已經疲憊,這之后又用嚴厲的刑罰責罰老百姓。君主的確應該用禮儀修養(yǎng)自身,那么荒誕的學說就不會進入內心,用學校教育治理百姓,那么災禍動亂就不會興起,刑罰不是率先的事?!彼五ルS著具體的事情獻納忠心,都是這樣的。宋濂性情誠實謹慎,從不攻擊他人過失。宋濂曾經與客人一起飲酒,皇帝暗中派人去偵探察看。第二天,皇帝問宋濂昨天飲酒沒有?座中的來客是誰?飯菜是什么?宋濂全部如實回答?;实坌χf:“確實如此,你沒欺騙我?!被实勖孛艿卣僖姡ㄋ五ィ┰儐柶鸫蟪紓兊暮脡?,宋濂只舉出那些好的大臣?;实墼儐栐?,他回答說:“我只和好的大臣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們;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們交往,所以)不了解他們?!边@時主事茹太素上奏章萬余字?;实鄞笈?,詢問朝中的臣子。有人指著茹太素的奏章說:“這里不敬,這里的批評不合法制?!保ɑ实郏﹩査五?,回答說:“他只是對陛下盡忠罷了,陛下正廣開言路,怎么可以重責他?!辈痪没实劭催^茹太素的奏章,發(fā)現(xiàn)有值得采納的內容后。就把朝臣都招來斥責,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說:“(如果)沒有景濂,(我)就會錯誤地怪罪進諫的人?!钡?6頁共46頁 宋濂相貌豐偉,滿臉美髯,他能貼近看而且明晰,能在一粒黍子上寫幾個字。從少到老,沒有一天離開過書卷,對學問無所不通。(他)寫的文章淳厚精深,氣勢流轉綿長,與古代作者并駕齊驅。士大夫登門索要詩文者,先后接踵而至。外國貢使也知道宋濂的名字,多次問起宋先生日常起居及身體安康否。高麗、安南、日本甚至出雙倍的價錢收購宋濂文集。四方學者都稱宋濂為“太史公”,而不稱其姓氏。宋濂雖以白發(fā)老者隨侍朱元璋,其功業(yè)、爵位卻比不上劉基,而一代禮樂制作,宋濂所裁定的居多。(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乾德元年春正月,初以文臣知州事。五代諸侯強盛,朝廷不能制,每移鎮(zhèn)受代,先命近臣諭旨,且發(fā)兵備之,尚有不奉詔者。帝即位初,異姓王及帶相印者不下數(shù)十人。至是,用趙普謀,漸削其權,或因其卒或因遷徙致仕,或因遙領他職,皆以文臣代之。夏四月,設通判于諸州,凡軍民之政皆統(tǒng)治之,事得專達,與長吏均禮。又令節(jié)鎮(zhèn)所領支郡皆直隸京師,得自奏事,不屬諸藩,于是節(jié)度使之權始輕。三年三月,初置諸路轉運使。自唐天寶以來,藩鎮(zhèn)屯重兵,租稅所入,皆以自贍,名曰留使、留州,其上供者甚少。五代藩鎮(zhèn)益強,率令部曲主場務,厚斂以入已,而輸貢有數(shù)。帝素知其弊。趙普乞命諸州度支經費外,凡金帛悉送汴都,無得占留。每藩鎮(zhèn)帥缺,即令文臣權知所在場務。凡一路之財,置轉運使掌之,雖節(jié)度、防御、團練、觀察諸使及刺史,皆不預簽書金谷之籍,于是財利盡歸于上矣。八月,選諸道兵入補禁衛(wèi)。先是,帝詔殿前、侍衛(wèi)二司,各閱所掌兵,揀其驍勇者升為上軍。至是命諸州長吏擇本道兵曉勇者送都下以補禁旅之闕又選強壯卒定為兵樣分送諸道召募教習俟其精練即送闕下復立更戍法,分遣禁旅守邊城,使往來道路,以習勤苦、均勞佚。自是將不得專其兵,而士卒不至于驕惰,皆趙普之謀也。帝謂宰臣曰:“五代諸侯跋扈,有枉法殺人者,朝廷置而不問。人命至重,姑息藩鎮(zhèn)當如是邪!自今諸州決大辟,錄案聞奏,付刑部詳覆之。”帝復問趙普以文臣有武干者,普以左補闕辛仲甫對,帝遂用之為四川兵馬都監(jiān)。因謂普曰:“五代方鎮(zhèn)殘虐,民受其禍。朕今用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節(jié)選自《宋史紀事本末·收兵權》)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第46頁共46頁 A.至是/命諸州長吏擇本道兵驍勇者/送都下以補禁旅之闕/又選強壯定為兵樣/分送諸道召募/教習俟其精練/即送闕下/B.至是/命州長吏擇本道兵驍勇者送都下/補禁旅之闕/又選強壯卒定為兵樣/分送諸道召募/教習俟其精練/即送闕下C.至是/命諸州長吏擇本道兵驍勇者送都下/以補禁旅之闕/又選強壯卒定為兵樣/分送諸道/召募教習/俟其精練/即送闕下D.至是/命諸州長吏擇本道兵勇者/送都下以補禁旅之闕/又選強壯卒定為兵樣/分送諸道/召募教習/俟其精練/即送闕下/11.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移鎮(zhèn),又叫移藩,地方軍政長官改換轄地,也泛指官員調任。B.場務,五代、宋時鹽鐵等專賣管理機構,宋時又普遍被當作稅收機構。C.大辟,死刑,古五刑之一,罪犯被判凌遲或者車裂之刑。D.詳覆,宋刑部設有詳覆官,負責復核刑案,文中即復查審議。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太祖采用集政權于皇權的施政制度,在各州設通判之職,統(tǒng)一管理軍民事務,直接對皇帝負責;又削奪節(jié)度使對屬下支郡的管理權。B.為加強中央財權,趙普請求讓各地除了必要開支外,余金帛全送至京城;太祖設轉運使掌控各地財務租稅收入,各地財權逐漸收歸中央。C.太祖又設立了更法,分批派遣禁軍守邊境城市,讓們在各地往來,以便兵習于勤苦、勞逸均等。D.太祖想任用文官治軍,接受了趙普的以文官中有軍事才能的左補闕辛仲甫做四川兵馬都監(jiān)的建議太祖認為文官即使貪腐,危害也比武官小得多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1)或因其卒,或因遷徙致仕,或因遙領他職,皆以文臣代之。譯文:(2)自是將不得專其兵,而士卒不至于驕惰,皆趙普之謀也第46頁共46頁 譯文:【分析】10.本題考查文言斷句。解答該題可以根據(jù)文意、虛詞和結構判斷。11.本題考查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答題的關鍵在于平時的積累與識記。12.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將選項與原文作細致比較。13.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看有無特殊句式,詞類的活用,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出來的句子做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窘獯稹?0.“命諸州長吏擇本道兵驍勇者送都下”語意和結構都完整,“以補禁旅之闕”中“以”表目的,宜與前面的措施斷開,排除AD?!罢倌冀塘暋敝小敖塘暋弊鳌罢倌肌钡馁e語,不可斷開,排除B。故選C。譯文:到這時候,又命各州長選擇本道驍勇的士兵送到都城,來增補皇宮禁軍的空缺。又挑選強的士兵作為“兵樣”,分送到各道,招募人員來教習演練,等練到符合標準,就又送到京城。11.C.“罪犯被判凌遲或者車裂之刑”說法不全面,大辟,是死刑,并不見得就是被判凌遲或者車裂之刑,也可能是砍頭。12.D.“接受了趙普的以文官中有軍事才能的左補闕辛仲甫做四川兵馬都監(jiān)的建議”說法錯誤,原文為“普以左補闕辛仲甫對,帝遂用之為四川兵馬都監(jiān)”,是趙普推薦了文官中有軍事才能的辛仲甫,但并沒有建議讓辛仲甫做四川兵馬都監(jiān)。13.①“因”,趁機;“卒”,死亡;“致仕”,退休。譯文:有的趁他們死亡,有的趁官職調動或者退休,有的趁兼職遠地,都用文臣替代他們。②“專”,專屬;“驕”,驕傲;“皆趙普之謀也”,判斷句,這都是趙普的謀略。譯文:從此將領不能有其專屬軍隊,而兵也不至于驕傲懈怠,這都是趙普的謀略。答案:10.C11.C第46頁共46頁 12.D13.①有的趁他們死亡,有的趁官職調動或者退休,有的趁兼職遠地,都用文臣替代他們。②從此將領不能有其專屬軍隊,而兵也不至于驕傲懈怠,這都是趙普的謀略。參考譯文:乾德元年春正月,皇帝開始用文官管理各州事務。五代時,各諸侯勢力強大,朝廷不能轄制,每次要調任官員或者官吏任由新官替職時,皇帝要先命近臣宣喻旨意,并且發(fā)兵防備意外,還有不聽從詔命的。太祖剛即位之時,異姓之王及有相印的不下數(shù)十人。到此時,采用趙普的計謀,逐漸削奪他們的權力,有的趁他們死亡,有的趁官職調動或者退休,有的趁兼職遠地,都用文臣替代他們。夏四月,下詔在諸州設通判,所有軍民的事務皆由其統(tǒng)一管理,一切事由都可直接稟報皇帝,地位與州中最高長官相同。又下令各節(jié)鎮(zhèn)所屬領的支郡都直接由中央管轄,能夠自由上奏,不歸屬于各州藩,這樣節(jié)度使的權力才被消減。乾德三年三月,開始設置各路轉運使。從唐天寶年間以來,各鎮(zhèn)屯駐重兵,地方所收入的租稅,都拿來自己用,取名為留使、留州,向上敬獻皇帝的很少。五代時鎮(zhèn)勢力更加強大,全都讓部下主管稅務征收,大加征中飽私囊,但上貢的卻很少?;实巯騺碇肋@種弊病。趙普請求下讓各州除了必要支經費外,所有的金帛全送到汴都來,不得占用扣留。每當藩鎮(zhèn)的首領位置空缺,就讓文臣代管所在地區(qū)的稅收。凡是某一地區(qū)的財稅,設置轉運使掌管,即使節(jié)度、防御、團練、各觀察使和刺史,都不能干預金錢糧食之事籍,于是財利都歸于皇帝。八月,調選各道的士兵入補皇宮護衛(wèi)部隊。之前,皇帝曾下詔殿前,侍衛(wèi)兩司,都檢閱他們所掌控的部隊,挑選其中驍勇的提升為上軍。到這時候,又命各州長選擇本道驍勇的士兵送到都城,來增補皇宮禁軍的空缺。又挑選強的士兵作為“兵樣”,分送到各道,招募人員來教習演練,等練到符合標準,就又送到京城。又設立更戍法,分批派遣禁軍守邊境城市,讓他們在各地往來,以便士兵習于勤苦、勞逸均等。從此將領不能有其專軍隊,而士兵也不至于驕傲懈怠,這都是趙普的謀略?;实蹖υ壮紓冋f:“五代時諸侯跋扈,有枉法殺人的,朝廷置之不理。人命關天的事,竟然如此姑息藩鎮(zhèn)!從現(xiàn)在起,各州如果有處以死的,必須把案卷記錄下來上報,交付刑部仔細核對?!钡?6頁共46頁 皇帝又問趙普文臣當中誰有軍事才能,普回答說左補闕辛仲甫,皇帝于是調用他做四川兵馬都監(jiān)。于是皇帝對趙普說:“五代時各地方官兇殘暴虐,百姓受其災禍。我現(xiàn)在用一百多個有才干的儒臣分管各大藩鎮(zhèn),縱使他們都貪腐枉法,危害也不及一個武臣的十分之一。”【點評】在考試過程中,不少的同學在讀完一遍文言文后就開始作答,這種做法是很不正確的。解答文言文題目,應遵循三個步驟:第一步:初讀全文,整體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穩(wěn)住神,快速地瀏覽一遍。初步明確“什么時間、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誰說了什么話”等等,讀懂個大概即可,因為高考作為選拔性的考試,要一遍把它全部讀懂,很少人能夠辦到。第二步:細讀題目,認真研讀字、詞、句,在這一步閱讀中,要根據(jù)題干的要求,結合各選項的具體內容,一一落實,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詞、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運用課內所學的知識(實詞、虛詞、活用、句式等),解決完成較為容易的題目。第三步:再讀全文,加深理解。這一步是要解決較難的題目,加深對文意的理解,又糾正前兩步中出現(xiàn)的偏差,是一個深入和復核的過程。(一)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黃宗羲,字太沖,馀姚人,明御史黃尊素長子。尊素以劾魏閹死詔獄。思宗即位,宗羲入都訟冤。至則逆閹已磔,即具疏請誅曹欽程、李實。會廷鞫許顯純、崔應元①,宗羲對簿,出所袖錐錐顯純,流血被體。時欽程已入逆案實疏辨原疏非己出陰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質宗羲立奏之,謂:“實今日猶能賄賂公行,其所辨豈足信?”于對簿時復以錐錐之。獄竟,偕諸家子弟設祭獄門,哭聲達禁中。南都既破,會孫嘉績、熊汝霖奉魯王監(jiān)國第46頁共46頁 ,畫江而守。宗羲糾里中子弟數(shù)百人從之,號世忠營。遺書王之仁曰:“諸公不沉舟決戰(zhàn),蓋意在自守也。蕞爾三府,以供十萬之眾,必不久支,何守之能為?”聞者皆韙其言而不能用。孫嘉績以營卒付宗羲,與王正中合軍得三千人。遂渡海屯潭山,由海道入太湖,招吳中豪杰,直抵乍浦,會清師纂嚴不得前,而江上已潰。宗羲入四明山結寨自固,馀兵尚五百人,駐兵杖錫寺。微服出訪監(jiān)國,戒部下善與山民結。部下不盡遵節(jié)制,山民畏禍,潛爇其寨,部將茅翰、汪涵死之。宗羲無所歸,捕檄累下,攜子弟入剡中。聞魯王在海上,仍赴之,授左副都御史。日與吳鍾巒坐舟中,正襟講學,暇則注授時、泰西、回回三歷而已。戊午,詔徵博學鴻儒。掌院學士葉方藹敦促就道,再辭以免。未幾,方藹奉詔監(jiān)修明史,將征之備顧問,以禮來聘,又辭之。宗羲雖不赴征車,而史局大議必咨之,乞審正而后定。宗羲之學,縝密平實。嘗謂明人講學,襲語錄之糟粕,不以六經為根柢。故問學者必先窮經,經術所以經世。不為迂儒,必兼讀史。讀史不多,無以證理之變化;多而不求於心,則為俗學。故上下古今,穿穴群言,自天官、地志、九流百家之教,無不精研。晚年輯《宋元學案》,合之《明儒學案》,以志七百年儒苑門戶。宣統(tǒng)元年,從祀文廟。(節(jié)選自《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七·儒林一》)[注]①許顯純、崔應元,及前文的曹欽程、李實,都是魏忠賢黨羽。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時欽程已入逆案/實疏辨原疏非己/出陰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質/宗羲立奏之B.時欽程已入逆案/實疏辨原疏非己出/陰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質/宗羲立奏之C.時欽程已入逆案/實疏辨原疏排己/出陰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質宗羲立奏之D.時欽程已入逆案/實疏辨原疏出己出/陰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質宗羲立奏之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監(jiān)國,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時,由一重要人物留守宮廷代為處理國事。也指君主未能親政,由他人代理朝政。B.博學鴻儒,指學問豐富淵博的學者。在本文中,是指清朝在正??婆e考試之外,增設的一種制科取士方式。C.九流,既可以指秦至漢初的九大學術流派,也可以指中國古代對各行各業(yè)社會人群的層次劃分,本文中指后者。D.文廟,即孔廟,是紀念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廟建筑。從祀孔廟之制,始于唐代,是文人學者最高的榮譽。第46頁共46頁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黃宗羲嫉惡如仇,父親因彈劾魏忠賢而死,他入都為父申冤,錐刺閹黨,拒絕賄賂,哭祭獄門,孝行感人。B.黃宗羲遠見卓識,他認為王之仁軍隊固守江上不是長久之計,不如沉舟決戰(zhàn),但眾人都不認同他的主張。C.黃宗羲高風勁節(jié),他忠于大明王朝,前期參加抗清斗爭,后又一再拒絕清廷征召,晚年潛心于學術研究。D.黃宗羲博學精思,他博采古今,鉆研各家思想,整理編訂《宋元學案》《明儒學案》,記錄儒家流派發(fā)展。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部下不盡遵節(jié)制,山民畏禍,潛爇其寨,部將茅翰、汪涵死之。(2)故問學者必先窮經,經術所以經世。不為迂儒,必兼讀史?!敬鸢浮?0.B11.C12.B13.(1)部下沒有完全遵從他的約束,山民害怕遭受禍害,偷偷燒了他們的營寨,部將茅翰、汪涵死于火中。(2)所以求學的人一定先專心研究儒家經典,經學儒術是用來治理國家的。(要想)不做迂腐的讀書人,一定要同時閱讀史書?!窘馕觥俊?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凹撼觥奔醋约簩懙模e語為前面的“原疏”,“陰”是暗地里的意思,修飾后句的所做的事情,“出”后面需要斷開,排除AC。“求”的賓語為“宗羲”,“弗質”的主語也為“宗羲”,“陰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質”不需要斷開,排除D。句意:當時曹欽程已經牽連到魏忠賢的逆案中,李實上疏申辨原先的奏疏并非自己所寫,暗地里送給黃宗羲三千兩銀子請求他不要出面對質,黃宗羲立即把這件事奏報朝廷。第46頁共46頁 故選B?!?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C.“本文中指后者”錯誤。九流在本文中指前者,古代中國學術流派總稱之一,在《漢書?藝文志》分別指:道家、儒家、陰陽家、法家、農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故選C?!?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但眾人都不認同他的主張”錯誤。根據(jù)原文“聞者皆韙其言而不能用”分析,眾人都認同他的主張但卻不能采用。故選B?!?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節(jié)制”,管束、約束;“潛”,偷偷地;“爇”,燒,點燃,焚燒。(2)“學者”,古代求學的人(古今異義詞);“窮經”,專心研究儒家經典或鉆研經典;“所以”,用來……的;“經世”,治理國家。參考譯文:第46頁共46頁 黃宗羲字太沖,馀姚人,是明朝御史黃尊素的長子。黃尊索因為彈劾太監(jiān)魏忠賢死在詔獄里。明思宗即位后,黃宗羲赴京師為父親申冤。抵達時太監(jiān)魏忠賢已被分尸,便寫了奏疏請求皇帝處死曹欽程、李實。正逢朝廷審問許顯純、崔應元,黃宗羲和他們對簿公堂,拿出衣袖中所藏的鐵錐子刺許顯純,刺得遍體流血。當時曹欽程已經牽連到魏忠賢的逆案中,李實上疏申辨原先的奏疏并非自己所寫,暗地里送給黃宗羲三千兩銀子請求他不要出面對質,黃宗羲立即把這件事奏報朝廷,說:“李實現(xiàn)在還能公開用賄賂買邊別人,他的申辯難道位得相信嗎?”在和李實對簿公堂時又用鐵錐子刺他。官司了結以后,他和受害各家的子弟到獄門前設祭臺對親人祭奠,痛哭聲傳到皇宮里。南京陷落后,恰逄孫嘉績、熊汝霖擁立魯王為監(jiān)國,憑借長江天險和清朝對峙。黃宗羲聚集鄉(xiāng)里數(shù)百名青壯子弟跟隨他,自號世忠營。給王之仁寫信說:“你們不破釜沉舟決一死戰(zhàn),大概只想要固守。現(xiàn)在區(qū)區(qū)三府之地,供養(yǎng)十萬人的軍隊,一定不能長久支撐,怎么能守住呢?”聽聞此言的人都認為他說得正確但卻不能采用他的主張。孫嘉績把麾下軍隊交給黃宗羲,與王正中會師后共有三千人。于是渡海駐扎在潭山,由入海水道進入太湖,招攬吳中地區(qū)的豪杰之士,率軍抵達乍浦。恰逢清朝軍隊戒備森嚴不能靠近,江上作戰(zhàn)后潰不成軍。黃宗羲退入四明山建立營寨固守,剩余軍隊五百人,駐扎在杖錫寺。微服前去拜訪監(jiān)國魯王,告誡部下與當?shù)厣矫裼押媒煌?。部下沒有完全遵從他的約束,山民害怕遭受禍害,偷偷燒了他們的營寨,部將茅翰、汪涵死于火中。黃宗羲無處可去,朝廷抓捕的徵文又連連下達,他帶著子弟們進入剡中。聽說魯王已經在海上,于是前往投奔,被任命為左副都御史。每天和吳鐘巒坐于舟中,莊肅認真地切磋學問,閑暇時注釋講授時歷、泰西歷和回回歷。戊午年,朝廷下詔征召名士參加博學鴻儒科考試。掌院學士葉方藹催促黃宗羲動身,他推辭兩次才免于應召。過了不久,葉方藹奉皇帝詔命監(jiān)修明史,想要征召黃宗羲以備咨詢,以禮聘請他,又被推辭。黃宗羲雖然沒有接受朝廷征召,而史館凡有重要的問題,一定向他征詢意見,請求他審訂改正而后定稿。黃宗羲治學,周密細致,平易質樸。曾經說明代人講學,承襲圣賢語錄里的糟粕,不以儒家六經為基礎。所以求學的人一定先專心研究儒家經典,經學儒術是用來治理國家的。(要想)不做迂腐的書生,一定要同時閱讀史書。閱讀史籍不夠多,就無法求證事理的變化;多讀史籍卻不在心中深入探求,就會成為世俗之學。所以他博采古今,鉆研各家思想,從天官、地志到各種學術流派,沒有不精心研究的。晚年整理編寫《宋元學案》,與《明儒學案》一起,來記錄七百年儒家流派發(fā)展。宣統(tǒng)元年,從祀孔廟。(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游東山記[明]楊士奇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蔣隱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書。其子立恭,能詩。皆意度闊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獨與余相得也。第46頁共46頁 是歲三月朔,余三人者,攜童子四五人,載酒肴出游。天未明東行,過洪山寺二里許,折北,穿小徑可十里,度松林,涉澗。澗水澄澈,深處可浮小舟。旁有盤石,可坐十數(shù)人。松柏竹樹之陰,森布蒙密。時風日和暢,草木之葩爛然,香氣拂拂襲衣,禽鳥之聲不一類。遂掃石而坐。坐久,聞雞犬聲。余招立恭起東行數(shù)十步過小岡田疇平衍彌望有茅屋十數(shù)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歲,素發(fā)如雪,被兩肩,容色腴澤,類飲酒者。延余兩人坐。牖下有書數(shù)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難于言。叟識其意,曰:“老夫無用也?!备鲬阎?。還坐石上,指顧童子摘芋葉為盤,載肉。立恭舉匏壺注酒,傳觴數(shù)行。立恭賦七言近體詩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騎而過者,余故人武昌左護衛(wèi)李千戶也,駭而笑,不下馬,徑馳去。須臾,具盛饌,及一道士偕來,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圖》求詩。余賦五言古體一章,書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飲道士不已。道士不能勝,降跽謝過,眾皆大笑。李出琵琶彈數(shù)曲。立恭折竹,竅而吹之,作洞簫聲。隱溪歌費無隱《蘇武慢》。道士起舞蹁躚,兩童子拍手跳躍隨其后。已而道士復揖立恭曰:“奈何不與道士詩?”立恭援筆書數(shù)絕句,語益奇,遂復酌,余與立恭飲,少皆醉。已而夕陽距西峰僅丈許,隱溪呼余還,曰:“樂其無已乎?”遂與李及道士別。中道隱溪指道旁岡麓顧余曰:“是吾所營樂丘①處也?!庇种傅琅蕴一ㄕZ余曰:“明年看花時索我于此?!奔葰w,立恭曰:“是游宜有記?!睂傥聪疽?。是冬,隱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與立恭豫約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幾,余歸廬陵,過立恭宿別,始命筆追記之。未畢,立恭取讀,慟哭;余亦泣下,遂罷,然念蔣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屢矣,而樂無加乎此,故勉而終記之。手錄一通,遺立恭。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記。(選自《東里集》,有刪節(jié))【注】①丘:墳墓。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第46頁共46頁 A.余招立恭起東/行數(shù)十步/過小岡/田疇平衍/彌望有茅屋/十數(shù)家遂造焉/B.余招立恭起/東行數(shù)十步/過小岡/田疇平衍/彌望有茅屋/十數(shù)家遂造焉/C.余招立恭起東/行數(shù)十步/過小岡/田疇平衍彌望/有茅屋十數(shù)家/遂造焉/D.余招立恭起/東行數(shù)十步/過小岡/田疇平衍彌望/有茅屋十數(shù)家/遂造焉/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乙亥指的是乙亥年,這是中國傳統(tǒng)紀年農歷的干支紀年法,60年一個循環(huán),如丙戊年。B.朔指每月農歷初一,“朔”也可引申為“開頭”。如“朔”可指清晨,這是一天的開頭。C.傳觴是宴飲中傳遞酒杯勸酒。古人喝酒很有講究,也衍生了很多游戲,如“流觴曲水”。D.寒食即寒食節(jié),亦稱“禁煙節(jié)”,在清明節(jié)前一或二日。在這一日,禁煙火,只吃冷食。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隱溪隱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謹慎,樂觀曠達,對生死也很淡然;雖然年事已高,還能怡情山水。B.立恭性情率真,能飲酒,好讀書,擅長詩歌寫作,與作者有著很深的交往,對已逝的父親充滿懷念。C.立恭提議出游后應該有游記,可是作者因為事務繁忙,一直未能寫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動筆寫成。D.文章主要記述了游東山的情況,表現(xiàn)了作者與隱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對老友逝去的感傷。13.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叟識其意,曰:“老夫無用也?!备鲬阎觥#?)已而道士復揖立恭曰:“奈何不與道士詩?”第46頁共46頁 14.蔣立恭剛開始不愿意在道士的畫上題詩,為什么后來卻又寫下了詩句?請簡要說明。(3分)10.D【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皷|”是方位名詞做狀語,修飾“行”,意思是向東走了幾十步,所以應放在下一句中,排除A、C兩項;“十數(shù)家”是指“茅屋”,意思是“有十幾間茅舍”,中間不能斷開,排除B項。11.A【解析】本題考查識記、理解文中涉及的有關傳統(tǒng)文化常識的能力。A項,“如丙戊年”錯誤,該選項是關于干支紀年法的,這種紀年法應該包括天干和地支,而“丙”“戊”都屬于天干,故不可能出現(xiàn)“丙戊”年。12.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C項,“立恭提議出游后應該有游記”有誤,“是游宜有記”的意思是“這次游覽應當寫篇游記”,這是強調這次游覽;再者一直未能寫成,不僅僅是事務繁忙,還因為“未畢,立恭取讀,慟哭;余亦泣下,遂罷”。13.(1)老人知道了我們的心思,說:“這兩部書我沒有用處?!保ㄓ谑俏覀儯└髯詰汛е鴷鰜砹?。(2)不久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禮說:“為什么不給我詩呢?”【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1)中,“叟”,老人;“識”,知道;“其”,我們的;“意”,心思;“懷”,名詞作動詞,懷揣。(2)中,“已而”,不久;“揖”,拱手行禮;“奈何”,為什么;“與”,給。14.道士不勝酒力求饒,酒后隨歌起舞,是性情中人,立恭對此較為欣賞,在道士再次請求之后就題了詩。【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題干問的是“蔣立恭剛開始不愿意在道士的畫上題詩,為什么后來卻又寫下了詩句?請簡要說明”??忌枰轿闹姓业绞Y立恭題詩的語境,在第四段,道士一開始求詩,“立恭不作”,“但酌酒飲道士不已”,道士“不能勝”,“降跽謝過”,之后“道士起舞蹁躚,兩童子拍手跳躍隨其后”,接著道士“復揖立恭曰:‘奈何不與道士詩?’”,立恭“援筆書數(shù)絕句”,由此可知,立恭應是被道士的表現(xiàn)打動,而道士不勝酒力求饒,喝酒后隨著歌聲起舞,可以看出道士是性情中人,對此,立恭是欣賞的,所以他就在道士再次請求后題了詩?!緟⒖甲g文】第46頁共46頁 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蔣隱溪先生已經八十多歲,愛讀道家書。他的兒子叫蔣立恭,會寫詩。父子二人都是氣度曠達的人,平日深居簡出,隱藏自己的志向和才氣,不隨便與人來往,只和我情投意合。這年三月初一,我們三人帶著四五個童仆,攜帶酒食出門遠游。天還沒有亮就朝東走,走過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約十里,穿松林,趟水過山澗。澗水清澈,深處可以泛小舟。溪邊一塊大圓石,能坐十幾個人。青松翠竹,綠陰掩映,十分茂密。這時風和日麗,野草與樹木的花朵盛開,香氣飄拂沾染衣裳襲人,百鳥爭鳴。于是動手清掃石面,坐在上面。坐了許久,聽見雞叫聲和狗吠聲。我招呼立恭起身,向東走了幾十步,翻過一道小山岡,只見田野平坦廣闊,近處有十幾間茅舍,于是前去拜訪。一位約有七十多歲的老者,頭發(fā)像雪一樣白,披落在雙肩,面容紅潤光澤,好像是會飲酒的人。老者邀請我們兩人坐下。窗下有幾套書。立恭抽出一冊《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書帶走卻不便開口索取。老人知道了我們的心思,說:“這兩部書我沒有用處?!保ㄓ谑俏覀儯└髯詰汛е鴷鰜砹?。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來芋葉當盤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舉起酒葫蘆斟酒,傳遞酒杯依次喝了幾輪,立恭乘興寫了一首七言近體詩,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個騎馬經過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武昌左護衛(wèi)李千戶,他感到驚訝地相視一笑卻并不停留,徑直驅馬離開。不久,便備辦了豐盛的酒菜,帶著一位道士一起來,于是我們和他們一起喝酒。道士拿出一幅《太乙真人圖》請我們題詩。我作了一首五言古詩,寫下來。立恭不寫,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饒,引得眾人捧腹大笑。李千戶取出琵琶連彈數(shù)曲。立恭也折斷一根竹子,鉆了幾個孔,吹奏起來,發(fā)出洞簫般悅耳的聲音。隱溪老先生也忍不住唱了一闋費無隱的《蘇武慢》。道士翩翩起舞,兩個童仆也跟在他后面拍著手跳了起來。不久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禮說:“為什么不給我詩呢?”立恭提筆寫了幾首絕句,詩句更加新奇。于是重新喝酒,我和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不久夕陽距離西邊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隱溪先生喚我們返回,說:“玩樂難道沒有止境嗎?”于是,我們和李千戶、道士拱手作別。途中,隱溪先生指著道旁山岡腳下,回頭對我說:“這里就是我修建墳墓的地方?!庇种钢愤叺奶覙鋰诟牢遥骸暗?6頁共46頁 明年賞桃花時就到這里來找我吧?!被貋碇?,立恭對我說:“這次游覽應當寫篇游記?!笨墒钱敃r我沒有閑暇寫作此文。這年冬天,隱溪先生竟溘然長逝,我痛哭哀悼。第二年寒食節(jié),與立恭相約去給老人家掃墓。沒想到那時我又鬧了一場病,未能如約前往。過了不久,我將要返回廬陵,臨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話別,這才動手追記東山之行。沒有寫完,立恭拿去讀,邊讀邊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淚下,于是再次擱筆。但是想到自己往日與蔣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多次游山玩水,沒有哪一次有這么快樂,最后還是勉強著把文章寫完。寫完手抄一遍,送給立恭。東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記。(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永明十一年五月,孝文帝將遷都洛陽,恐群臣不從,乃議大舉伐齊,欲以脅眾。齋于明堂左閣,使太常卿王諶筮之,遇《革》,帝曰:“‘湯、武革命,應乎天而順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書、任城王拓跋澄曰:“今出師以征未服,而得湯、武革命之象,未為全吉也?!钡蹍柭曉唬骸棒碓啤笕嘶⒆儭?,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龍興已久,何得今乃虎變!”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眾邪!”澄曰:“社稷雖為陛下之有,臣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傷!”既還宮,召澄入見,逆謂之曰:“向者‘革’卦,今當更與卿論之。明堂之忿,恐人人競言,沮我大計,故以聲色怖文武耳,想識聯(lián)意?!币蚱寥酥^澄曰:“今日之舉,誠為不易。但國家興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將移風易俗,其道誠難。朕欲因此遷宅中原,卿以為何如?”澄曰:“陛下欲宅中土,以經略四海,此周、漢之所以興隆也?!钡墼唬骸氨比肆暢俟剩貙Ⅲ@擾,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斷自圣心,被亦何所能為。第46頁共46頁 ”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绷卤?,命作河橋,欲以濟師。秋九月戊辰,魏主濟河,庚午,至洛陽。丙子,詔諸軍前發(fā)。丁丑,帝戎服,執(zhí)鞭乘馬而出,群臣稽顙于馬前。帝曰:“店算已定,大將軍進,諸公更欲何云?”尚書李沖等曰:“今者之舉,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獨行,竟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無其辭,敢以死請。”帝曰:“今者興發(fā)不小動而無成何以示后茍不南伐當遷都于此王公以為何如欲遷者左不欲者右?!卑捕ㄍ跣莸认鄮浫缬?,南安王楨進曰:“‘成大功者不謀于眾。’今陛下茍輟南伐之謀,遷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蒼生之幸也。”群臣皆呼萬歲。時舊人[注]雖不愿內徙,而憚于南伐,無敢言者,遂定遷都之計。(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魏遷洛陽》,有刪改)[注]舊人,指鮮卑族人。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今者興發(fā)/不小動而無成/何以示后/茍不南伐/當遷都于此/王公以為何如/欲遷者左/不欲者右B.今者興發(fā)不小/動而無成/何以示后/茍不南伐/當遷都/于此王公/以為何如/欲遷者左/不欲者右C.今者興發(fā)/不小動而無成/何以示后/茍不南伐/當遷都/于此王公/以為何如/欲遷者左/不欲者右D.今者興發(fā)不小/動而無成/何以示后/茍不南伐/當遷都于此/王公以為何如/欲遷者左/不欲者右11.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明堂:中國古代最隆重的皇家禮制建筑之一,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在此舉行朝會、祭祀、選士等大典。B.筮:中國古代用著草占卦,或者灼燒龜甲或牛骨,辨視其裂紋以推斷事情吉兇。《詩經·氓》里有“爾卜爾筮”。第46頁共46頁 C.武:周武王姬發(fā),西周開國君主,周文王次子。他親率大軍于牧野之戰(zhàn)滅商,建都鎬京,國號大周,謚號武王。D.稽顙:古代一種跪拜禮,屈膝下拜,以額觸地,表示極度虔誠。出自《儀禮·士喪禮》:“主人哭拜,稽顙成踴?!?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孝文帝想遷都到洛陽,擔心大臣們不愿意聽從,于是商議大舉討伐齊,想借此脅迫大臣們南遷。B.對孝文帝商議大舉討伐齊之事,包括尚書、任城王拓跋澄在內,大臣們開始的時候并不支持。C.大臣們都知道孝文帝率兵伐齊的真正目的是想要遷都洛陽后,態(tài)度便全都由阻止而改為支持了。D.鮮卑族人雖然不愿意遷都,但又害怕繼續(xù)南伐,所以,沒人再敢說話,遷都計劃最終得以確定。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1)陛下欲宅中土,以經略四海,此周、漢之所以興隆也。(5分)(2)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斷自圣心,彼亦何所能為。(5分)10.D【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原文標點:今者興發(fā)不小,動而無成,何以示后?茍不南伐,當遷都于此,王公以為何如?欲遷者左,不欲者右。11.B【解析】本題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笨,用普草占卦。卜,灼燒龜甲或牛骨,辨視其裂紋以推斷事情吉兇。12.C【解析】本題考查篩選文中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并非所有的大臣都知道孝文帝率兵伐齊的真正目的是想要遷都洛陽,也并非所有人都支持遷都洛陽,安定王拓跋休等人都站到右邊,表示反對。13.(1)陛下想遷都(遷宅)中原,來經營治理天下,這是周朝、漢朝國家興隆的原因。(得分點:“宅”“經略”“所以”各1分,句意2分)第46頁共46頁 (2)不平凡的事,本來是不平凡的人才能做到。陛下您的決斷是出自圣明的內心,他們又能有什么辦法(做什么)。(得分點:“非常”“斷”“何所”各1分,句意2分)【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首先要找出關鍵字或句子確定其含義,再整體翻譯。文言文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虛詞,把握語境推斷?!緟⒖甲g文】第46頁共46頁 永明十一年,孝文帝將要遷都洛陽,他擔心大臣們不愿意聽從,于是商議大舉討伐齊,想借此脅迫大臣們南遷。孝文帝在明堂左閣休息,派太常卿王諶為他占卜起兵的吉兇,占卜的結果是“革”,孝文帝說:“‘商湯和周武王革命,是響應上天而又順應百姓的舉動?!谴蠹罄呢韵蟆!蔽奈浒俟俣疾桓艺f話。尚書、任城王拓跋澄說:“現(xiàn)在出兵去討伐未征服的地區(qū),可占卜的卦象是商湯和周武王革命,恐怕不全部是大吉之兆?!毙⑽牡蹏绤柕卣f:“爻辭說‘大人物的變革像老虎一樣’你為何說不吉?”拓跋澄說:“陛下稱帝已經很久了,為何現(xiàn)在說像老虎一樣變革!”孝文帝變臉發(fā)怒說:“國家是我的國家,任城王你是想讓我軍的士氣低落嗎!”拓跋澄說:“雖然國家是歸您所有,可是我是國家的大臣,怎么可以知道危險而不說出來!”過了很久孝文帝才氣消,說:“每個人都可以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有什么關系!”孝文帝回到皇宮后,征召拓跋澄入宮覲見,迎上去說:“關于此前‘革’卦之事,現(xiàn)在還想跟您討論一下。在明堂時我非常憤怒,是害怕大臣們爭搶發(fā)言,阻止我的大事,所以才聲色俱厲,是想嚇唬那些文武百官罷了,我想您明白我的意思?!比缓?,孝文帝屏退侍從對拓跋澄說:“現(xiàn)在我想做的這件事,確實不容易。但是魏國從北方地區(qū)崛起后,南遷平城,這是有利于武力征伐的地方,而不利于文教治國。如今我想改革民族的風俗習慣,這個想法真的太難實現(xiàn)。所以我決定把都城遷移到中原地區(qū),您認為怎么樣?”拓跋澄說:“陛下想遷都(遷宅)中原,來經營治理天下,這是周朝、漢朝國家興隆的原因?!毙⑽牡壅f:“北方人習慣和貪戀原有的風俗習性,我這樣做一定會使北方人震驚騷動,怎么辦?”拓跋澄說:“不平凡的事,本來是不平凡的人才能做到。陛下您的決斷是出自圣明的內心,他們又能有什么辦法(做什么),”孝文帝說:“任城王真是我的張良?!绷卤?,孝文帝下令修筑黃河大橋,準備率軍渡河南下。秋季九月戊辰日,孝文帝渡黃河,庚午日,到達洛陽。丙子日,下詔各路大軍繼續(xù)向南進發(fā)。丁丑日,孝文帝身著戰(zhàn)袍,手執(zhí)馬鞭,騎馬出城,隨行的文武百官全都在他的戰(zhàn)馬前跪拜。孝文帝說:“我們的軍事戰(zhàn)略已經決定,現(xiàn)在命令各路大軍前進,諸位還想說什么呢?”尚書李沖等說:今天的軍事行動,是天下人都不愿意的,只有陛下一個人想做。臣下不知道陛下您獨自前行,將要去什么地方?臣下們有勸諫的意愿卻找不到勸諫的言辭,所以斗膽冒死前來請命?!毙⑽牡壅f:“現(xiàn)在我們大規(guī)模出動,但是師出無功而返,你們讓后人怎么看我呢?如果不想繼續(xù)南下征戰(zhàn),就要把都城遷到洛陽你們看怎么樣?同意遷都的站在左邊,不同意的站到右邊。”安定王拓跋休等人都站到右邊,南安王拓跋楨向前一步說:“想建立大功勛的人不要與眾人商議。今天陛下如果停止繼續(xù)南伐的想法,遷都洛陽,這是我們做臣子的愿望,是全天下百姓的幸事?!蔽奈浒俟俣即蠛羧f歲。當時的鮮卑族人雖然不愿意遷都,但又害怕繼續(xù)南伐,所以沒有人再敢說話,于是遷都洛陽的計劃就確定下來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3小題。王若虛,字從之,藁城人也。幼穎悟,若夙昔在文字間者。擢承安二年經義進士調鄜州錄事歷管城門山二縣令皆有惠政秩滿老幼攀送數(shù)日乃得行用薦入為國史院編修官遷應奉翰林文字。奉使夏國,還授同知泗州軍州事,留為著作佐郎。正大初,《宣宗實錄第46頁共46頁 》成,遷平涼府判官。未幾,召為左司諫,后轉延州刺史,入為直學士。天興元年,哀宗走歸德。明年春,崔立變。群小附和,請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書省命召若虛為文。時奕輩恃勢作威,人或少忤,則讒構立見屠滅。若虛自分必死,私謂左右司員外郎元好問曰:“今召我作碑,不從則死。作之則名節(jié)掃地,不若死之為愈。雖然,我姑以理諭之?!蹦酥^奕輩曰:“丞相功德碑當指何事為言?”奕輩怒曰:“丞相以京城降,活生靈百萬,非功德乎?”曰:“學士代王言,功德碑謂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則朝官皆出其門,自古豈有門下人為帥誦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奕輩不能奪,乃召太學生劉祁、麻革輩赴省,好問、張信之喻以立碑事,日:“眾議屬二君,且已白鄭王矣,二君其無讓。”祁等固辭而別。數(shù)日,促迫不已,祁即為草定,以付好問,好問意未愜,乃自為之。既成,以示若虛,乃共刪定數(shù)字,然止直敘其事而已。后兵入城,不果立也。金亡,徽服北歸鎮(zhèn)陽,與渾源劉郁東游泰山,至黃峴峰,憩萃美亭,顧謂同游日:“汩沒塵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誠得終老此山,志愿畢矣?!蹦肆钭又蚁葰w,遣子恕前行視夷險,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所著文章號《慵夫集》若干卷、《滹南遺老》若干卷,傳于世。(節(jié)選自《金史·王若虛傳》)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擢承安/二年經義/進士調鄜州/錄事歷管城門山/二縣令皆有惠政/秩滿老幼攀送數(shù)日/乃得行/用薦人為國史院編修官/B.擢承安二年經義進士/調鄜州/錄事歷管城門山/二縣令皆有惠政/秩滿/老幼攀送數(shù)日/乃得行/用薦入為國史院編修官/C.擢承安二年經義進士/調鄜州錄事/歷管城門山二縣令/皆有惠政/秩滿/老幼攀送/數(shù)日乃得行/用薦人為國史院編修官/D.擢承安二年/經義進士/調鄜州錄事/歷管城門山二縣令/皆有惠政/秩滿老幼攀送/數(shù)日乃得行/用薦人為國史院編修官/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實錄,依照真實情況記錄。編年體史書的一種,一般以皇帝的謚號或廟號為書名,也有以王朝命名。第46頁共46頁 B.刺史,原為巡查官名,東漢以后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C.尚書省,由漢代皇帝的秘書機關尚書發(fā)展而來,隋唐后與中書省、門下省為中央政府最高權力機構。D.泰山,與華山、衡山、廬山、嵩山并稱五岳,古時有天子到泰山封禪祭天地,后也以“泰山”比喻岳父。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若虛少有高才,仕途頗為順利。他年少聰明慧悟,仿佛很早就同文字打交道;他曾歷任翰林文字、著作佐郎、左司諫、直學士等職。B.若虛身處官場,做實事重名節(jié)。他為官頗有成就,曾出使夏國,編成《宣宗實錄》;對翟奕等人作碑文的要求,他用道理來回絕。C.若虛不畏權貴,碑文交由他人。翟奕等人對他不寫碑文很惱怒,最后碑文由劉祁寫好,經他和元好問刪定后,只是直接敘述事件。D.若虛不仕元君,東游泰山而逝。金國滅亡后,他穿平民服裝北歸;與友人游歷泰山時感慨人生,希望終老于此,在一大石上坐逝。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1)時奕輩恃勢作威,人或少忤,則讒構立見屠滅。(2)眾議屬二君,且已白鄭王矣,二君其無讓。10.C(畫波浪線的句子大意是:承安二年中經義科進士第,調任鄜州錄事,歷任管城、門山二縣縣令,都有愛民的政績。任期滿,百姓不分老幼都來挽留送行,過了幾天才能出發(fā)。因人推薦,被召入朝廷任國史院編修官。斷句要注意分析句子結構,特別是句中的寫作對象,同時要抓住斷句的標志。本句“擢承安二年經義進士”,其中“進士”是“擢”的賓語,所以應在“進士”后斷開,從而排除A項;“調鄜州錄事”“歷管城門山二縣令”是對稱結構,其中“錄事”“縣令”是官職名,反映了他的官職升遷情況,故其后均要斷開,從而排除B項?!敖杂谢菡笔撬麨楣贂r的舉措;而“秩滿”“老幼攀送”第46頁共46頁 是講他任期滿后深得百姓愛戴的表現(xiàn);所以在“秩滿”后要斷開,故排除D項。而“用薦人為國史院編修官”是講他的官職的再次升遷情況。綜合以上分析:故選C。)11.D(D項,“廬山”不是五岳之一,應將“廬山”改為“恒山”。)12.C(C項,曲解文意,“最后碑文由劉祁寫好”的說法不當。根據(jù)原文“祁即為草定,以付好問,好問意未愜,乃自為之。既成,以示若虛,乃共刪定數(shù)字,然止直敘其事而已”,應是:劉祁(于是)就草定了碑文,交給了元好問,元好問不中意,于是自己撰寫碑文寫成以后給王若虛看,共同刪定幾個字,但只是直接敘述事件經過罷了。)13.(1)當時翟奕一類人依仗權勢,作威作福,有人稍稍頂撞他們,他們就進讒言,羅織罪名,使那人立即被殺害。(2)大家的意見是請你們二位撰寫碑文,而且已經報告給鄭王(崔立)了,希望二位不要推辭。(第(1)句采分點:“恃”,仗恃、依靠;“忤”,頂撞、忤逆;“讒構”,用讒言構陷。第(2)句采分點:“屬”,動詞,撰寫;“白”,告訴;“讓”,謙讓,推辭。)參考譯文:王若虛字從之,是豪城人。從小聰穎慧悟,好像老早就跟文學打交道似的。承安二年中經義科進士第,調任鄜州錄事,歷任管城、門山二縣縣令,都有愛民的政績。任期滿,百姓不分老幼都來挽留送行,過了幾天才能出發(fā)。因人推薦,被召入朝廷任國史院編修官,升為應奉翰林文字。奉命出使夏國,還朝后被任命為同知泗州軍州事,留下來擔任著作佐郎。正大初年,《宣宗實錄》編撰完成,升為平涼府判官。不久,召入朝任左司諫,后來又調為延州刺史,入朝擔任直學士。天興元年,金哀宗奔走到歸德。第二年春天,崔立之變發(fā)生。小人們都附和他,請求為他建功德碑,翟奕假借尚書省的命令召王若虛作碑文。當時翟奕一類人依仗權勢,作威作福,有人稍稍頂撞他們,他們就進讒言,羅織罪名,使那人立即被殺害。王若虛料定自己必死無疑,私下對左右司員外郎元好問說:“現(xiàn)在召我作碑文,我不順從就會被殺害,作了就會敗壞名節(jié),聲譽掃地,不如一死為好。雖然如此,我還是姑且用道理說服他們?!庇谑歉嬖V翟奕等人說:“丞相功德碑應當把什么事寫進去?”翟奕等憤怒地說:“丞相第46頁共46頁 以京城歸降大元,使上百萬的百姓得以活命,這不是功德嗎?”王若應說:“學士的職責是代王立言,把撰寫功德碑稱作是代王立言,可以嗎?況且丞相既然以京城歸降,那么朝廷百官都是丞相門下的人。自古以來,難道有門下之人為主帥歌頌功德,而能使后代人相信嗎?”翟奕等人不能強制他,于是召太學生劉祁、麻革等趕到尚書省,元好問、張信之將立碑的事告訴他們,說:“大家的意見是請你們二位撰寫碑文,而且已經報告給鄭王(崔立)了,希望二位不要推辭。”劉祁等堅決推辭離去。以后幾天,不斷催促,劉祁就草定了碑文,交給了元好問,元好問不中意,于是自己撰寫,寫成以后給王若虛看,共同刪定幾個字,但只是直接敘述事件經過罷了。后來元軍入城,功德碑最終沒有建立。金國滅亡后,他改穿平民服裝向北回到鎮(zhèn)陽,與渾源劉郁東行游歷泰山,來到黃峴峰,在萃美亭歇息,環(huán)視同游的人說:“我在塵世中沉淪了一生,沒有料到晚年卻到達仙人的洞府,果真能夠在此山終老,我的愿望就完全實現(xiàn)了?!庇谑墙兴膬鹤油踔蚁然厝ィ蓛鹤油跛⊥白?,察看山路平坦險峻的情形,于是垂足坐在一塊大石上,坐了很久,閉著眼睛便去世了,時年七十歲。所著文章叫《慵夫集》、《滹南遺老集》,各有若干卷,流傳于世。(一)文言文閱讀(本小題共4題,19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題。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聲,急義好施,或一日揮千金。進士及第,調寶雞尉,知柏鄉(xiāng)縣。民訟皆決于庭,受罰者不怨。轉運使黃湜聞其名,將推轂之,召詣行臺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湜怒,他日行縣,閱理文書,欲翻致其罪;既而無一疵可指,始以賓禮見,曰:“君真能吏也。”率諸使者合薦之。西將高永年死于羌,帝怒,親書五路將帥劉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聽命,蒙曉之曰:“君輩皆侯伯,無庸以獄吏辱君,第以實對。”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漢武帝殺王恢①,不如秦繆公赦孟明;子玉縊而晉侯喜②,孔明亡而蜀國輕。今羌殺吾一都護,而使十八將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體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釋不問。第46頁共46頁 遷刑部尚書,改戶部。比歲郊祭先期告辦,尚書輒執(zhí)政,至是,帝密諭之。對曰:“以財利要君而進,非臣所敢?!币蝗?,帝從容問:“蔡京何如人?”對曰:“使京能正其心術,雖古賢相何以加?!钡垲h首,且使密伺京所為。京聞而銜之。大錢法敝,朝廷議改十為三,主藏吏來告曰:“諸府悉輦大錢市物于肆,皆疑法當變。”蒙曰:“吾府之積若干?”曰:“八千緡。”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嘗有凡事蒙獨受旨,京不知也;京偵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罷知亳州。宋江寇京東,蒙上書言:“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shù)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钡墼唬骸懊删油獠煌?,忠臣也?!泵獤|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節(jié)選自《宋史·侯蒙傳》)【注】①王恢:伏擊匈奴,單于察覺而撤軍。漢武帝大怒,曰:“今不誅恢,無以謝天下!”②子玉:楚成王時為令尹。晉楚城濮決戰(zhàn),楚軍敗,未遇赦,子玉自殺。10.下列對文中畫框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shù)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B.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shù)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C.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shù)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D.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shù)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第46頁共46頁 A.古代男子18歲時舉行加冠禮,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20歲才為成年。B.“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考試合格后錄取成為進士,科舉殿試時的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即狀元、榜眼、探花。C.郊祭猶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禮儀中的主要部分,祭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祗、人鬼。D.古人對死的稱謂等級森嚴,“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侯蒙屬大夫,故死為“卒”。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稟報工作,轉運使黃湜大怒,想借審查工作治侯蒙的罪,卻發(fā)現(xiàn)無可指責,最后以禮相待。B.侯蒙善于勸諫,解救大臣?;实叟珊蠲傻角刂萑ヘ熈P五路將帥等18人,侯蒙援引典故,勸皇帝不要自殘肢體,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C.侯蒙直言評鑒得罪蔡京?;实圩尯蠲稍u鑒蔡京,侯蒙認為蔡京心術不正,要不然也是賢相。蔡京得知后,司機報復了侯蒙。D.侯蒙忠于國事,為君分憂。侯蒙認識到大面值的錢幣流通有弊病,建議改革,但又不想引起市場恐慌,所以斥責府庫主管并安撫他。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1)蒙曉之曰:“君輩皆侯伯,無庸以獄吏辱君,第以實對?!?5分)(2)帝頷首,且使密伺京所為。京聞而銜之。(5分)10.B.原文標點: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shù)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11.A.古代男子20歲成年,行加冠禮,又稱“弱冠”,而非18歲。12.D.侯蒙沒有建議改革幣值,他是確實不知情,才斥責主管官吏。第46頁共46頁 13.(1)侯蒙向他們說明:“你們都是一方的侯伯,無須讓獄吏侮辱你們,只管按實情回答?!保P鍵詞:“曉”“無庸”“第”)(2)皇帝點頭,并且讓他暗中探察蔡京的所作所為。蔡京聽說后懷恨在心。(關鍵詞:“頷首”“伺”“銜”)參考譯文:侯蒙,字元功,是密州高密縣人。還不滿二十歲的時候,就有好的名聲,為正義的事情急于奔走,喜好施救有困難的人,有時一天就花掉千金??既∵M士后,調任寶雞縣尉,后來又任柏鄉(xiāng)縣知縣。百姓打官司都是當庭判決,受罰的人都沒有任何怨言。轉運使黃湜聽到他的名聲,要推薦他,叫他到衙署稟報事情,侯蒙因越過了自己的縣境而不肯前往。黃湜很生氣,過些天來到柏鄉(xiāng)縣,審閱文書案卷,想要推翻已定的案子使他獲罪;查了一會兒,竟沒有一點瑕疵可指摘,這才以賓客之禮接見他,說:“您真是個能干的吏員啊?!秉S湜便率領各位使者一起推薦他。鎮(zhèn)守西部的將領高永年被羌人殺死了,皇帝很生氣,親自寫了五路將帥劉仲武等十八人的姓名,命令侯蒙去秦州逮捕他們治罪。侯蒙到了秦州,仲武等穿著囚服聽候命令,侯蒙向他們說明:“你們都是一方的侯伯,無須讓獄吏侮辱你們,只管按實情回答?!卑讣卸ǖ慕Y論還沒有報上去,又提升他任御史中丞。侯蒙上奏說:“當年漢武帝殺了王恢,不如秦繆公赦免孟明。子玉自縊而死使晉侯高興,孔明去世使蜀國的地位變輕了。如今羌人殺了我們一個都護,卻使十八員將領因此而死,這是自殘肢體啊。想要身體不得病,可能嗎?”皇帝醒悟了,把這件事放在一邊,不再追究。遷任刑部尚書,改任戶部。近年郊廟祭祀提前辦妥告成,尚書主管政事。到這時,皇帝就秘密地告訴他這種情況。侯蒙回答說:“因為財利來要求君主提拔自己,這不是臣下所敢做的事情。”一天,皇帝隨便地問:“蔡京這個人怎么樣呢?”侯蒙回答說:“假使蔡京能夠端正自己的心術,即使古代的賢相也比不上他!”皇帝點頭,并且讓他暗中探察蔡京的所作所為。蔡京聽說后懷恨在心。第46頁共46頁 大面值的錢幣流通有弊病,朝廷商議貶值十分之七,府庫主管官吏報告說:“各部門都用車裝載大面值錢幣到店鋪買貨物,都疑心貨幣制度要變更?!焙蠲烧f:“我們府庫之中有多少貯存?”官員回答道:“八千緡。”侯蒙斥責道:“怎么有變革而我卻不知道!”第二天,法令頒布。又曾經有幾件事侯蒙獨自接受圣旨,蔡京不知道;蔡京偵探到這些事,告訴皇帝,皇帝說:“侯蒙也這樣嗎?”將侯蒙貶為亳州知州。宋江進犯京東,侯蒙上書說:“宋江憑借三十六人橫行于山東、河南一帶,官軍幾萬人沒有敢與他抗衡的,他的才能一定超過常人。如今清溪的盜賊起事,不如赦免宋江,讓他去征討方臘來贖自己的罪?!被实壅f:“侯蒙身居外地卻不忘君主,是忠巨?!泵螙|平知府,還沒有上任就死了,終年六十八歲。第46頁共46頁
同類資料
更多
2022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言文閱讀 專項練習題匯編(Word版,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