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密★啟用前(12月17日11:00~12:15)巴蜀中學2022屆高考適應性月考卷(五)歷史本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禮起源于氏族社會的風俗習慣(如祭祀儀式),樂也來自氏族社會的音樂舞蹈,是氏族成員最主要的文化生活;周公被當作古代加工、改造禮樂的代表人物。據(jù)此可知A.禮樂制始于氏族社會B.禮樂文化源遠流長C.周公創(chuàng)造了禮樂D.國家典制源于禮樂2.戰(zhàn)國文獻中出現(xiàn)了九州的地理概念:“九州”中豫州、并州、冀州等皆屬中原而如北方之幽州、南方之荊州、東南之揚州都已涵蓋了傳統(tǒng)上的四夷居地。這主要表明當時A.“天下一統(tǒng)”的觀念產生B.戎狄蠻夷逐漸消失C.內近外疏的政治體制瓦解D.民族交融開始出現(xiàn)支貿類3.西漢錢幣使用非常普遍,除黃金、銅錢外基本沒有具他物品用作交換媒介。到東漢,黃金首先退出了流通領域,而布帛在交換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原來用錢巾又付的賞賜、犯罪贖金、人頭稅等漸次改用布帛。導致上述變化出現(xiàn)的原因有①田莊經濟發(fā)展②政治斗爭激烈③錢幣作用萎縮④土地兼并激烈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4.金朝在攻滅北宋的過程中因為全的都城距離中原太遠,于是在開封設立行臺尚書省。后為對付蒙古與南宋,又在山西、山東和河北二帶設虧行臺尚書省。蒙古沿用金朝的做法,在新征服地區(qū)陸續(xù)設置行省,作為因軍事行動需要而代表中央的機構。關于行省制度說法有誤的是A.前朝制度提供了直接來源B.機構性質由臨時變?yōu)槌TOC.成為統(tǒng)領漢地的最高機構D.制度定型與軍政因素相關5.據(jù)微博考試研究所記載,從晚明時期到清朝中期,共有約500名耶穌會士來華,下表主要表明A.傳教士傳教方式帶有隱蔽性B.西方科技廣為士大夫所接受C.西學東漸使中西文化首次接觸D.傳教士是科技近代化的催化劑6.王韜在《漫游隨錄》中記下了自己在英國倫敦杜莎夫人蠟像館中見到“林則徐”的情景:甫入門,即見有華人男女各一,侍立門側,若司閽然。男則衣冠翎頂,女則盛服朝群。余驚詢何人,以林文忠公對。蓋禁煙啟釁,雖始自林,而因此得通商五口,皆其功也,故立像以紀其始。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中英雙方一致認可禁煙運動B.林則徐的愛國精神受人尊重C.蠟像的真實意圖極易被掩蓋D.英國輿論對林具有公正議論
1.據(jù)近代文獻記載,上海各租界內,一切穢物褻衣,無許暴露。塵土拉雜,無許堆積。偶有遺棄穢雜等物,質成長夫巡視收拾。街面偶有缺陷、泥濘之處,即登時督石在為之修理;炎天常有燥土飛塵之患,則當時設水車為澆灑;慮積水之淹沒也,則遍處有水溝以流其惡。據(jù)此表明近代租界A.成為物質文明的傳播地B.管理呈現(xiàn)法制化特點C.干涉中國內政的大本營D.客觀上推進城市管理2.北洋政府時期,選拔官員主要采用考試和甄別兩種方式。甄別主要是指對已經在文官職位上工作的人,通過檢驗畢業(yè)文憑、調查經歷、檢查工作成績、考查學識與工作經驗等決定其能否留任。這一方式的主要意圖在于A.建立近現(xiàn)代文官制度B.保持施政的連續(xù)穩(wěn)定C.選拔德才兼?zhèn)涞墓賳TD.保證人事制度公正性3.圖1是公眾號重慶一診記錄的1952年我國郵電部擬發(fā)行的一套紀念郵票中的一枚,圖案場景為列寧在第二次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上講話。關于該郵票的發(fā)行說法正確的是A.基于中蘇正式建立外交關系B.彰顯革命成功取決于領導人C.發(fā)行過程會遭遇極大的挫折D.調動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4.1978年11月12日至14日,鄧小平訪問新加坡。訪問期間,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對鄧小平說:“我們都不過只是福建、廣東等地目不識丁、沒有田地的農民的后裔,你們有的卻盡是留守中原的達官顯宦、文人學士的后代?!贝嗽捯庠贏.幫助中國樹立改革信心B.強調新加坡立國的艱難C.揭示兩國人才結構差異D.暗諷中國體制埋沒人才5.在希臘城邦中,“城邦領域”同“家庭領域”嚴格區(qū)分開來,公共生活以市政廣場為中心,但并不一定意味著它只是在這一特定場所進行。公共領域由討論和共同行動組成,前者包括參與議事和法庭陪審,后者包括參戰(zhàn)和體育競賽。據(jù)此說明城邦A.公共領域的主導性B.家庭領域的落后性C.公共生活的平等性D.政治參與的廣泛性6.16到18世紀亞洲市場對歐洲商品不感興趣,而歐洲則勉強用金銀支付它想要的亞洲產品。直到18世紀末。歐洲才解決這一問題。他們的主要辦法是A.開辟了新航路B.進行資本輸出C.開展工業(yè)革命D.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7.學者高德步針對近代以來的國際經濟格局評價道:“一種和機器生產中心相適應的新的國際分工產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為主要從事農業(yè)的生產地區(qū),以服務于另一部分主要從事農業(yè)的生地區(qū)?!辈牧弦庠谡撟C的主題是A.工業(yè)革命加重國際分工的非合理性B.新航路開辟后國際經濟格局變革C.工農業(yè)的分工優(yōu)化了國際經濟格局D.國際格局中差異化趨勢日趨明顯8.在美國聯(lián)邦政府的各個權力部門中,只有眾議院是由人民直接選舉的,參議員和總統(tǒng)這些關鍵性的職位,不僅任期較長,而且都采用間接選舉?法官和其他官員則由任命產生。這反映出A.民主政治精英化的趨勢B.精英政治有悖民主實質
C.政黨政治加劇社會分化D.短視政治損害民生福祉1.公眾號重慶一診對某一歷史現(xiàn)象作出如下解釋:“這就像乘坐三等火車一樣;最初這里有足夠的座位,但是,當更多的旅客擁進來后,這里就沒有位子給他們坐了。假如你在肩肩相擦、用雙臂支撐自己時失去了自己的地方,那么,你就不可能再恢復原來的位置?!厝坏倪壿嬕笕藗兗纫痉€(wěn)腳跟又要將雙肘伸向任何可能出現(xiàn)的空間;如果你不這樣做,別人就會占據(jù)這塊空間?!毕铝惺穼嵎显摻忉寙斡孝倜绹岢觥伴T戶開放”政策②英法操縱“慕尼黑協(xié)定”③日本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④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22分)敦煌文化延續(xù)好幾千年,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延續(xù)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整的藝術寶庫,是世界文明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北魏的王室、北周的貴族都對莫高窟的建造起了很大的積極作用。更不必說隋代、初唐、盛唐時,敦煌一帶的官府和民眾,一起把明麗的時尚融入莫高窟的歡快景象了。連安史之亂以后占領敦煌的吐蕃勢力,以及驅逐吐蕃勢力的張儀潮軍隊,本是勢不兩立的敵人,卻也都參與修護莫高窟。五代十國時期的曹氏政權對莫高窟貢獻很大,到宋代,先后占領這一帶的西夏政權和蒙古政權,也沒有對莫高窟造成破壞,這實在是奇跡了。莫高窟到元代開始衰落,主要是由于蒙古軍隊打通了歐亞商貿路線,絲綢之路的作用減弱,敦煌變得冷清了。——余秋雨《山河之書·莫高窟》材料二:20世紀40年代,常書鴻、段文杰、歐陽琳、孫儒側、史葦湘等一批前輩專家,滿懷對敦煌藝術的向往來到莫高窟。伴著大漠戈壁,土屋油燈,在這里扎下根來,開創(chuàng)了敦煌石窟保護、臨摹和研究的基業(y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又有李其瓊、李貞伯、萬庚育、李云鶴、關友惠、劉玉權、賀世哲、施萍婷、李永寧、孫修身、樊錦詩等一批專家學者響應祖國號召,從四面八方來到莫高窟。與常書鴻、段文杰等先生一樣,他們來到莫高窟后就再也沒有離開過。漫漫黃沙,掩不住他們探索敦煌石窟的熱情;大泉苦水,沖不走他們保護敦煌石窟的決心。他們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忍受著和家人分居兩地,子女無法接受正常教育的痛苦,默默無聞地守護著祖國的文化寶庫。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們受到極不公正的微博橙子輔導待遇,仍無怨無悔、不離不棄。他們被稱為“打不走的莫高窟人”。1978年以后,改革開放為敦煌研究院帶來全新氣象。進入21世紀,社會發(fā)展,經濟繁榮,仍有莘莘學子,投身敦煌,淡泊明志,弦歌不輾,將前輩開創(chuàng)的事業(yè)發(fā)揚光大。長期以來,無論在敦煌研究院內部,還是社會各界都逐漸形成一種共識——在以常書鴻、段文杰、樊錦詩為代表的幾代莫高窟人身上積淀和凝結了一種代代相傳的可貴的精神。2014年,敦煌研究院樊錦詩院長在"敦煌研究院成立70周年座談會"上將這種精神明確命名為“莫高精神”。——敦煌研究院材料三:我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講過:“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fā)展?!倍鼗妥鳛橹袊ㄏ蛭饔虻闹匾T戶,古代中國文明同來自古印度、古希臘、古波斯等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思想、宗教、藝術、文化在這里匯聚交融。中華文明以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廣闊胸襟,不斷吸收借鑒域外優(yōu)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獨具特色的敷煌文化和絲路精神。季羨林先生說過:“敦煌文化的燦爛,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華文明幾千年源遠流長不斷融會貫通的典范。”——新華網《習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的講話》
(1)根據(jù)材料一,分別指出兩類材料的史料類型。簡要分析它們在敦煌學研究中的史學價值。(10分)(2)根據(jù)材料二,概括“莫高精神”的時代內涵。(4分)(3)根據(jù)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敦煌文化保護研究工作的意義。(8分)
1.(13分)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是各國政治、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協(xié)調器。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871年,德國完成民族統(tǒng)一后,面臨著南部各邦分離主義勢力的威脅;同時,國內階級矛盾尖銳化,社會主義運動不斷高漲,直接危及德意志帝國的政治根基。為了消除來自兩個方面的威脅,以俾斯麥為首的帝國政府一方面在政治上采取高壓政策;另一方面則積極制定各項社會立法,企圖用“懷柔政策”來消弭社會主義運動的銳氣、強化中央政府在社會政治和經濟生活中的領導職能。俾斯麥敦請國會于1883年通過了“醫(yī)療保險法”。1884年,德國議會又通過了“事故保險法”,對治療費用和長期失去勞動能力者的救濟金問題作出各種規(guī)定,如由于工傷事故而喪失勞動能力者,前期由醫(yī)療保險基金支付各項費用,其后的費用和救濟金則由工廠醫(yī)療保險基金和雇主支付。1889年,德國又頒布和實施了傷殘保險和養(yǎng)老保險法,該法令規(guī)定:老年保險費用由雇主和工人各出50%而在服兵役期間則全部由國家支付。1911年,德國正式建立了全國性的保險法典,使參加各種保險的人數(shù)達到1360萬人并把長工、農業(yè)工人和臨時工統(tǒng)統(tǒng)強制納入保險體制?!⒉┳髡叱茸虞o導《社會保障體制》材料二: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發(fā)展過程一般認為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78年以前,即傳統(tǒng)的社會保障發(fā)展時期;第二階段為1978年至1992年,即反思傳統(tǒng)社會保障和探索新的社會保障時期;第三階段為1992年至1998年,即新的社會保障選擇時期;第四階段為1998年至今,即新的社會保障機制建立與完善時期。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社會保障日常工作的依據(jù)只是社會保障的相關條例、通知、暫行或試行等行政規(guī)章,直到2010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的頒布,才為社會保險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持相較于德國比較順暢的社會保障體系發(fā)展歷程,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探索過程緩慢且曲折——陽秋林《中德社會保障體系的比較及經驗借鑒》(1)根據(jù)材料一,概括近代德國建立社會保障的特點。(8分)(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近代德國社會保障的建立對中國社保改革的啟示(5分)2.(8分)一部作品,是一個時代的反映,反之也影響著時代的發(fā)展進步。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大衛(wèi)·科波菲爾》是英國著名小說家查爾斯·狄更斯創(chuàng)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通過主人公大衛(wèi)一生的悲歡離合,多層次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真實面貌,突出地表現(xiàn)了金錢對婚姻、家庭和社會的腐蝕作用。小說中一系列悲劇的形成都是金錢導致的。摩德斯通騙取大衛(wèi)的母親是覬覦她的財產;微博橙子輔導艾米麗的私奔是經受不起金錢的誘惑;威克菲爾一家的痛苦,海穆的絕望,無一不是金錢造成的惡果。而卑鄙小人希普也是在金錢誘惑下一步步墮落的,最后落得個終身監(jiān)禁的可恥下場。狄更斯正是從人道主義的思想出發(fā),暴露了金錢的罪惡,從而揭開"維多利亞盛世"的美麗帷幕,顯現(xiàn)出隱藏其后的社會真相。根據(jù)材料并結合世界史所學知識,指出該作品的文學風格編寫一段解說詞,對主人公大衛(wèi)生活的時代進待闡述。(要求:表述完整,邏輯清晰)(8分)3.(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在19世紀之前的兩千多年里,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主流是朝著相互分離的方向發(fā)展的。西方文
明起源于希臘,向西發(fā)展到羅馬,隨后又散布到整個西歐并傳入美洲;而中華文明則孕育于黃河流域,向南擴展到長江流域,并隨后傳播到中國的其他地區(qū)。因此,這兩個文明的主流不是彼此接近,而是越來越遠。只有當其中的一個文明獲得了足夠的力量和技術,并為著自身的利益擴張到另一個文明地區(qū)時,這兩個文明才得以會合?!熘屑s《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兩個文明的會合”自擬論題,并運用具體史實予以論證。(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12分)
巴蜀中學2022屆高考適應性月考卷(五)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12345678答案BACCACDB題號9101112131415答案CAACABB【解析】1.禮樂制度是進入國家階段后出現(xiàn)的,故A項說法有誤;材料揭示禮樂文化起源于氏族社會,故B項正確;周公是加工和改造禮樂的代表,故C項有誤;進入國家階段后,統(tǒng)治者往往通過加工改造氏族社會保存下來的禮樂,使之成為國家典制的一部分內容,故D項說法有誤。2.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九州”的地理概念是華夏文明擴展、蔓延的成果,為統(tǒng)一提供了條件,故A項正確;B項說法不符合史實;C項與材料內容本身無關;D項“開始”的說法有誤。3.材料揭示了東漢時期商品經濟潛含著衰退的趨勢。東漢時期豪強地主多經營田莊,組織較大規(guī)模的多樣性生產,具有很強的自給自足性質,直接導致了商品交換范圍的縮減。大商人往往也將利潤所得用以兼并土地,妨礙了商業(yè)進一步發(fā)展。故①④兩項正確,C項正確;②項不符合史實。商品經濟微博橙子輔導凋敝影響錢幣作用萎縮,③項是結果而非原因。4.在元朝特定的軍事政治背景下,金朝行臺尚書省成為行省設置的襲用模式,前朝的官制和官員多被蒙古因襲留用,故A項正確;行省由臨時設置逐漸演化為常設、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B項說法正確;元朝最高中樞機構是中書省,行省是被中央委派處理地方重大事務的地方最高官府,故C項說法有誤,符合題意;行省制度定型的決定性因素是對征服區(qū)域加強管控的需要,故D項說法正確。5.西方傳教士的活動仍以傳教為主,引進科技知識僅是傳教的輔助手段,用學術傳教的辦法迂回施加影響,故A項說法正確;材料所示歷史時期,西學在中國的影響尚局限于較小的范圍,絕大部分士大夫仍然固守傳統(tǒng)思想,將西方科技知識視為奇技淫巧,沒有予以充分重視,故B、D兩項說法有誤;耶穌會士引導下的西學東漸活動使歐洲科技、文化第一次在中國得到稍具規(guī)模的傳布,但并非首次傳播,故C項錯誤。6.晚清思想家王韜參觀蠟像館后認為,因為林則徐的禁煙給了英國人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的借口,才有了后來的五口通商。與其說蠟像是英國人“感謝”林則徐,不如說是對他的諷刺和侮辱。由此可見,蠟像的真實意圖微博橙子輔導極易被掩蓋,故C項正確;A、B、D的說法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是不切實際的。7.材料表明上海的租界內市政管理具有規(guī)范和專門化特點,可知租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我國市政管理,故D項正確;A、B、C均不符合材料內容,故有誤。8.甄別有利于舊人事制度向近現(xiàn)代文官制度轉變,A項揭示出客觀效果而非主觀意圖,故錯誤;北洋政府利用甄別審核措施來決定文官留用與否,目的是想要保持行政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故B項正確;材料未體現(xiàn)C項說法中德才兼?zhèn)涞囊馑?,故錯誤;材料揭示北洋政府對文官要進行甄別審核,但并不能直接體現(xiàn)該制度具有公正性意圖,故D項有誤。9.中蘇正式建交為1949年10月,A項時間有誤;B項說法太絕對化,郵票中使用列寧的圖片意在宣傳偉人對于革命的重要影響力,也符合當時中國的政治環(huán)境;圖片中的郵票為1952年擬發(fā)行的樣本,郵票名稱微博橙子輔導中的“蘇聯(lián)”字樣不符合史實,一度錯印,發(fā)行后調整重印,故C項說法正確;1952年我國正值過渡時期開展社會主義革命,D項說法不符合史實。10.1978年“文革”已結束,為了設計中國現(xiàn)代化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推動改革開放,鄧小平出訪新加坡進行考察學習。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與鄧小平的對話顯示了他對中國走出“文革”,恢復發(fā)展經濟的鼓勵,故A項正確;
B、C、D都不符合題意。11.作者揭示希臘城邦的公共領域或“城邦領域”承載的公共活動,是城邦政治和社會文化活動的重要具象表現(xiàn),因而體現(xiàn)城邦政治生活具有開放性和民主性、公共領域具有主導性特點,故A項正確;“家庭領域”即私人領域具有次要性地位,B項有誤;希臘城邦中公民群體在公共生活中具有平等地位,且能廣泛參與政治生活,C、D兩項說法不準確。12.根據(jù)材料時間為工業(yè)革命后歐洲解決財富問題的辦法,主要通過工業(yè)革命進行商品輸出,使亞洲國家在經濟上從屬于歐洲,故C項正確;A、B兩項時間不對;D項不是主要辦法。13.根據(jù)材料內容及情緒體驗,可以選A項;材料涉及的機器生產是工業(yè)革命,不是新航路開辟,所以B項錯誤;材料表現(xiàn)工業(yè)革命后國際經濟格局存在不合理性,并非優(yōu)化,故不能選C項;材料主旨不是分工而是工業(yè)國對農業(yè)國的壓迫與侵略,故D項只說分工差異是不對的。14.美國代議制民主名義上使普通民眾擁有平等的參政機會,但政府權力實際上為少部分“人民的代表”所控制,若以財富、教育和職業(yè)而論,無疑大多屬于社會精英,這與民主實質“人民的統(tǒng)治”是背道而馳的,故B項正確;美國的民主政治精英化發(fā)展是社會表象,故A不符合題意;C、D與材料無關。15.材料中學者對歷史上某些民族進行殖民掠奪和海外擴張的原因作出歷史解釋,認為爭奪資源,維護自身利益與發(fā)展是重要原因。“門戶開放”政策是近代美國為維護其在華商業(yè)利益的重要外交政策,既排斥任何一國獨霸中國,又要打破各國勢力范圍的封閉,從而有利于美國在中國經濟擴張,故①項正確。英法操縱“慕尼黑協(xié)定”是綏靖政策的表現(xiàn),與題意不符,②項有誤。日本參加一戰(zhàn)其意圖想要私占德國的海外殖民地,符合題意,③項正確。中國參加一戰(zhàn)是受到列強操縱以及企圖解決山東問題,不符合題意,④項錯誤。正確答案選B。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共55分)16.(22分)(1)(10分)石窟壁畫屬于實物史料(考古史料),(2分)考古史料來源于古代遺跡、遺物,是第一手史料,真實性更高,史學研究價值高,(2分)對研究我國古代民族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藝術等方面情況以及域外文明提供珍貴史料。(2分)余秋雨的《山河之書》是歷史散文,屬于文學作品。(1分)盡管它以特定歷史為背景,描寫了歷史情節(jié),塑造了歷史人物形象,揭示了深層次歷史問題,可以成為認識敦煌歷史的重要資源。(1分)但文學作品往往含有藝術加工的成分,對于文學中的史料信息,我們應該辨別真?zhèn)?,謹慎考證。(2分)(2)(4分)時代內涵:堅守大漠、甘于奉獻、勇于擔當、開拓進取。(每點1分)(3)(8分)意義:傳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展示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微博橙子輔導倡導“絲路精神”,服務共建“一帶一路”;為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而提供精神動力。(每點2分)17.(13分)(1)(8分)特點:建立時間較早;以政治目的為主;依靠行政立法手段;覆蓋對象廣泛;多主體共同分擔。(每點2分,任答四點即可)(2)(5分)啟示:社會保障體系的改革要緊密聯(lián)系國情;完善法律體系;強化政府責任;拓寬籌資渠道;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擴大給付對象。(每點2分,答出三點即可得5分)18.(8分)風格: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2分)解說詞示例:主人公大衛(wèi)生活在維多利亞時代(1837~1901年),“日不落”殖民帝國最鼎盛的時期。國內政局穩(wěn)定,新興工業(yè)資產階級通過議會改革取得更多議會席位,推動君主立憲政體完善發(fā)展。工業(yè)革命完成后,英國成為“世界工廠”,為攫取更廣闊的海外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積極使用武力敲開亞洲古老帝國的國門,搶占殖民地半殖民地,如發(fā)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zhàn)爭。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期間,更是建立起壟斷組織,邁入帝國主義國家行列。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也日趨暴露,人們對社會現(xiàn)實進行深刻審視,在文學領域興起了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潮流。(6分,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卷的唯一標準答案)
19.(12分)參考答案:論題:地理大發(fā)現(xiàn)推動西方文明與中華文明的會合論證:在地理大發(fā)現(xiàn)時代以前,兩個文明之間曾有過一些時斷時續(xù)的交往。漢朝與其同時代的歐洲羅馬帝國已互有所聞。中國的絲綢輸入了羅馬,羅馬商人也到達過中國。在唐代,景教和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元代,馬可·波羅和方濟各會部分傳教士都曾到過中國。中國的四大發(fā)明曾于宋元時期傳入歐洲微博橙子輔導;明初,鄭和率領的遠洋航海最遠到達非洲東岸??梢姡诘乩泶蟀l(fā)現(xiàn)時代以前的許多世紀中,中國和西方之間已存在了一些零星的交往。地理大發(fā)現(xiàn)時代,歐洲已充分具備了前往東方的地理知識和造船技術。葡萄牙人的航海遠征,把一些探險家和殖民者帶到了亞洲,商人和傳教士也尾隨而至,帶來了西方世界的科學知識。東西方之間一種超出偶爾接觸的經常性交往開始。工業(yè)革命之后,歐洲獲得足夠的力量可以持續(xù)到達東方。英國作為工業(yè)革命的搖籃在這場推進中遙遙領先??偨Y: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的交會不可能發(fā)生在地理大發(fā)現(xiàn)時代前,兩個文明的直接碰撞也不可能發(fā)生在工業(yè)革命以前。評分標準:觀點2分,論證8分、升華總結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