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第四課:《西漢與東漢——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ppt課件
ID:1239 2021-08-17 1 3.00元 25頁 734.25 KB
已閱讀10 頁,剩余15頁需下載查看
下載需要3.00元
免費下載這份資料?立即下載
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一二三四一、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1.西漢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劉邦即漢高祖。2.“文景之治”(1)漢初尊奉黃老無為思想,采取“與民休息”政策,減輕賦稅、徭役和刑罰,提倡節(jié)儉,減少財政支出。(2)文帝、景帝在位期間,經濟明顯恢復,社會穩(wěn)定,史稱“文景之治”。3.“漢承秦制”:西漢初年的各種制度基本沿襲秦朝,史稱“漢承秦制”。,一二三四4.郡國并行制: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縣與分封并行體制(1)分封異姓功臣為諸侯王,結果對中央集權造成嚴重威脅,漢高祖又將異姓諸侯王逐漸剪除。(2)漢朝中央直接管轄的只有15個郡。(3)分封同姓諸侯王,諸侯王給漢王朝的統(tǒng)一和穩(wěn)定也埋下了隱患。(4)漢景帝削減諸侯封地,引發(fā)吳、楚等七國叛亂。,一二三四二、西漢的強盛1.加強中央集權(1)政治上①頒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概念闡釋“推恩令”,一二三四“推恩令”規(guī)定諸侯王死后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為列侯,歸郡管轄,王國越分越小。②加強皇權,削弱丞相權力,設立中朝,尚書令的作用開始提升。③確立以察舉制為代表的新的官吏選拔制度。④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分設刺史,負責對轄區(qū)郡級官員及子弟和豪強進行巡視監(jiān)察。⑤任用酷吏,嚴厲打擊豪強、游俠等不法行為。,一二三四(2)經濟上①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②實行鹽鐵官營,由政府壟斷鹽、鐵的生產和銷售。③推行均輸平準,國家經營商業(yè)貿易,增加收入,平抑物價。④抑制工商業(yè)者,向他們征收財產稅。(3)思想上①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尊崇儒術。②公元前136年,設立五經博士,儒學獨尊地位確立。此后,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一二三四知識拓展五經博士五經博士,學官名。博士源于戰(zhàn)國。秦及漢初,博士的職務主要是掌管圖書,通古今以備顧問。漢武帝設五經博士,教授弟子,從此博士成為專門傳授儒家經學的學官。漢初,《易》《書》《詩》《禮》《春秋》每經只有一家,每經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稱五經博士。到西漢末年,研究五經的學者逐漸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稱五經十四博士。,一二三四2.積極開拓疆域(1)漢武帝任用衛(wèi)青、霍去病為將,奪取了陰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區(qū)域。(2)在河西走廊設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3)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大大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公元前60年,西漢在烏壘城設置西域都護府。(4)加強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治理。,一二三四三、東漢的興衰1.短暫的“新”朝(1)背景:西漢后期,政治日趨黑暗,土地兼并嚴重,賦稅徭役沉重,破產農民淪為奴婢或流亡,社會動蕩不安。(2)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取皇位,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3)局勢:王莽統(tǒng)治不力,社會矛盾更加激化。國家出現嚴重的旱災和蝗災,綠林、赤眉等農民大起義爆發(fā)。(4)結果:23年,綠林軍擊敗王莽軍隊主力,攻入長安,推翻王莽政權。,一二三四2.東漢“光武中興”(1)背景①25年,西漢宗室劉秀重建漢朝,史稱東漢,劉秀即漢光武帝。②劉秀平定一些割據政權,實現全國統(tǒng)一。(2)措施①加強皇權,增強尚書臺的作用。②嚴格控制外戚干政。③裁并郡縣,裁減官吏,節(jié)省開支。④整頓吏治,懲處貪污腐敗。⑤清查全國墾田、戶口數量。⑥釋放奴婢。⑦重視儒學。(3)結果:社會經濟在穩(wěn)定的政局下重新發(fā)展起來,史稱“光武中興”。,一二三四3.東漢衰亡(1)背景①外戚專權:東漢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繼位,實際權力控制在外戚手中。②宦官專權:皇帝依靠宦官鏟除外戚勢力,從而出現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③黨錮之禍:東漢后期政治腐朽黑暗,一些正直官員和士人不滿現實,被誣陷為“黨人”,遭到嚴厲鎮(zhèn)壓,史稱“黨錮之禍”。④豪強地主勢力在東漢發(fā)展迅速,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日益尖銳。(2)過程①184年,張角創(chuàng)立的“太平道”發(fā)動起義,起義軍稱“黃巾軍”。②黃巾起義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tǒng)治基礎。③地方長官趁機擁兵自重,軍閥割據局面出現,東漢政權名存實亡。,一二三四知識拓展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東漢末年,中央政權名存實亡。漢獻帝成為軍閥手中的傀儡,東漢十三州分別被各路軍閥占據。各軍閥之間彼此兼并、混戰(zhàn),給社會生產造成巨大損失。但在混戰(zhàn)中,出現了局部統(tǒng)一的趨勢。曹操、孫權、劉備逐漸從群雄割據中強大起來,最終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一二三四四、兩漢的文化1.史學(1)《史記》①司馬遷以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的形式撰寫而成,敘述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年間約3000年的歷史,首創(chuàng)了紀傳體通史體裁。②《史記》是一部兼具史學和文學特色的不朽名著。(2)《漢書》:由東漢班固撰寫,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一二三四2.文學(1)漢賦是一種介于韻文和散文之間的文體,講究鋪陳排比,辭藻華麗。(2)樂府詩是國家專管音樂的機構,樂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詩稱為樂府詩,其中很多詩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況。(3)五言詩在東漢民間流行,語言樸實、生動,傳播廣泛。3.醫(yī)學和科技(1)成書于戰(zhàn)國至西漢之間的《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yī)理論的基礎。(2)東漢時的《神農本草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3)《九章算術》在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4)105年,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大大促進了中國和世界文化的傳播和發(fā)展。,探究點一探究點二西漢政治的主要特點史料實證史料 漢武帝規(guī)定諸侯王除由嫡長子繼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這些侯國的名號,分別隸屬于漢郡?;茨贤鮿仓\反,“國除為九江郡”;衡山王劉賜謀反,“國除為郡”。又頒布律令,規(guī)定王國官員地位低于一般官員,限制人們與諸侯王交游。從此,王國與漢郡無異。——摘編自邱樹森、陳振江主編《新編中國通史》讀史技巧史料反映了漢武帝為解決王國問題所采取的措施。抓核心語句是破解該史料的關鍵。史料中“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國除為郡”“頒布律令”反映了漢武帝的舉措。,探究點一探究點二互動探究(1)依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漢武帝解決王國問題的措施。(2)根據所學并結合史料,分析漢武帝解決王國問題所采取措施的意義。提示(1)頒布“推恩令”分割王國封地;剝奪犯法諸侯王封地,改為郡縣;頒布律令加強對諸侯王的防范。(2)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中央集權得到加強,鞏固了國家統(tǒng)一。,探究點一探究點二歷史解釋漢朝政治的特點“漢承秦制”,漢朝基本繼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是,也有自己獨特一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政治制度或者政治環(huán)境。(1)布衣將相:是指西漢開國諸臣授官將相的,絕大多數“起自布衣”,這些人大都沒有貴族頭銜,稱之為“布衣將相”。這既是對秦末農民起義結果的承認,也是削弱貴族勢力的必然產物。(2)重視母族親屬關系:漢代皇室的母族勢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視,西漢出現了呂后暴政和竇太后專權,東漢出現了外戚干政的局面,這些都是母族勢力強大的表現。(3)儒士受到重用:漢初,重視黃老之學,但是,并不排擠儒學。漢武帝尊崇儒術,儒士受到了重用,幾乎壟斷了漢代官僚體系。(4)地方勢力強大:漢初,王國是中央集權的主要威脅。王國問題解決后,豪強地主逐漸成為威脅中央集權的主要力量,最終導致了東漢的滅亡和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分裂局面。,探究點一探究點二典例剖析例題1漢初,皇室子女往往系以母姓,皇室視外戚如宗室而不稱異姓,太后及長公主在宮廷中擁有發(fā)言權,進而衍生出了外家帝舅的貴重之局。這表明當時()A.外戚對皇權構成了威脅B.外戚參政的政治特色C.尚未真正實現專制集權D.郡國并行體制的弊端題目立意本題以西漢政治為依托,由西漢政治特色切入考查分析說明歷史現象的能力。,探究點一探究點二解題指導答案B,探究點一探究點二西漢經濟發(fā)展的措施史料實證史料 漢武帝時期實行國家鑄錢、鹽鐵官營、均輸、平準及榷酒等一系列經濟統(tǒng)制政策。新經濟政策的制定者御史大夫桑弘羊開宗明義地講,是因為對匈奴戰(zhàn)爭“用度不足,故興鹽鐵,設酒榷,置均輸,蕃貨長財,以佐助邊費。今議者欲罷之,內空府庫之藏,外乏執(zhí)備之用,使備塞乘城之士,饑寒于邊,將何以贍之?”——摘編自于傳波《漢代鹽鐵官營再評價》讀史技巧對于史料中原因的概括要抓住關鍵信息“對匈奴戰(zhàn)爭”“內空府庫之藏,外乏執(zhí)備之用”,從對外戰(zhàn)爭和內部財政不足兩個方面分析。,探究點一探究點二互動探究(1)依據史料以及所學,列舉漢武帝發(fā)展經濟所采取的措施。(2)依據史料,說明漢武帝時期實行“鹽鐵官營”政策的原因。提示(1)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實行鹽鐵官營,由政府壟斷鹽鐵的生產和銷售;推行均輸平準;抑制工商業(yè)者,向他們征收財產稅。(2)漢武帝時期頻繁用兵匈奴、西南夷等,戰(zhàn)爭耗費巨大,財政不足;漢初實行“黃老思想”,無為而治致使富商豪強勢力膨脹,影響國計民生。,探究點一探究點二歷史解釋漢武帝鹽鐵官營的政策漢武帝以后,煮鹽、冶鐵、鑄錢等行業(yè)都收歸官辦。,探究點一探究點二典例剖析例題2學者許倬云說:“戰(zhàn)國以來存在著強大的城市化與商業(yè)化進程,其中隱含的種種可能,在漢代帝國復雜的政治與社會演變中遭到了窒息。”這是因為漢代()A.農業(yè)經濟相對發(fā)達B.戰(zhàn)爭導致經濟衰落C.鹽鐵官營阻礙進程D.內亂加劇政局動蕩題目立意本題以西漢經濟措施為依托,從措施帶來的影響上考查史料實證的素養(yǎng)和推理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探究點一探究點二解題指導答案C
同類資料
更多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第四課:《西漢與東漢——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ppt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