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語文三輪復習: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與精選練習題匯編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考查重點是文言詞句的理解翻譯、對文章內(nèi)容的分析綜合。歷年高考語文文言文命題都有一定規(guī)律,只要掌握了這些規(guī)律,再有重點有側(cè)重的進行一段時間的強化練習,要掌握文言文并不是特別困難的事情。文言文的“文意歸納與概括”題是文言文閱讀題的必考題,在《考試說明》中屬于“歸納內(nèi)容要點”考點,是文言文整體閱讀中的重點和難點客觀題主要是考查對文意的理解力,變?yōu)橹饔^題之后,除了考查考生對文意的理解之外,還能有效地考查考生篩選、歸納和概括的能力。一、高考語文文言文主旨把握研讀高中語文文言文課本。在復習時不要輕易舍棄課本,反而還要加強對課本的復習。只要認真分析一下歷年的高考試題就會發(fā)現(xiàn),每年的文言文試題都和中學階段學習的文言文課文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盡管選的文段我們沒有見過,但考查的所有的知識點都可以在課本中找到,也就是說都是課文中學過的內(nèi)容。因此,一定要加強對課本的復習。要有整體把握文章的能力。實踐證明,有效地訓練文言文的閱讀能力,或準確地解答文言文試題,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從整體上把握文義,或叫整體把握文章,理解大意;否則就會犯望文生義或斷章取義錯誤。面對一篇文言文,通過整體閱讀,應能快速準確地把握如下的信息:寫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時代(朝代),具有什么特點,干了什么事(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這些事有什么意義,文中還涉及了什么人,人物之的關系怎樣等等。如果不能整體把握文義,那么有時不僅會搞錯了主要人物,搞錯了人物之間的關系,甚至還會張冠李戴,混淆是非(比如裴矩對煬帝和對太宗的態(tài)度)。二、歸納文言詞語意義和用法在復習和整理文言詞語時,沒必要將常用實詞的每個義項都列出,弄得眼花繚亂。比如看“見”的“見”:只須強調(diào)“見”有表“被動”的意思以及“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相當于‘我’,詞性副詞”即可,記準兩個例子“信而見疑’’和“君既若見錄”,剩下的“看見”“拜見”“召見”“會見”“見解”等跟現(xiàn)代漢語中的“見”都有關系,容易理解。再比如危險的“?!保瑢W生一看到“?!北阆氲健半U”,其實在古漢語中“?!苯?jīng)常做:“正直”、“高”解,例如成語“危言危行”(講正直的話,做正直的事),詩歌“危樓高千尺”等。文言文如果考查“危”的“危險’,“危難’,“危害’’義項,大概學生都能掌握,只有“正直”“高”難以掌握,那么就要在復習時重點注意這些和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義項,掌握了這些不同,其他的義項基本就可以應付裕如了。第43頁共43頁
另外,還要歸納掌握一點基本的文言語法。學習古漢語語法,應重點了解古今語法的差異方面。因為古今漢語的一些基本語法規(guī)律(如主語在謂語之前,動詞,形容詞可作謂語等)古今相同,這些就不必死記硬背。而對古今差異方面(如詞類活用,特殊語序,特殊句式,特殊的被動表示法,以及一些常見的虛詞的用法等)應很好地掌握。有些特殊的固定句式,不妨記住。所謂“固定句式”,就是某些結(jié)合在一起、作為一個整體來使用,理解時不能分開、而需要按照某種固定模式來解釋的詞語。只有注意這些特殊規(guī)則,才能正確理解原文。比如“是以”“孰與”(和……相比,哪個更……)“無乃……乎”(恐怕……吧。)“得無……乎”(莫非……吧,恐怕……吧。)等。三、特定語言環(huán)境推斷詞義在文言文綜合閱讀中,常常會碰到個別字、詞、句一時無法理解,就需要根據(jù)上文、詞義的慣性來順推,或根據(jù)下文的語脈、文義來逆推。俗話說,宇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篇),只有將字、詞、句置于段乃至篇的整體語境框架內(nèi),才能較為準確地把握。文言文中“言”的試題,由于側(cè)重考理解能力,非常注重語境因素。特定語境中的詞語往往有特定的含義。尤其是文言實詞,由于其具有多義性,離開語境可能會做出完全錯誤的判斷。因此,多掌握一些理解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對我們進行有效的復習是會有很大幫助的。另外,還可以借助熟知的成語推斷詞義。成語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詞義,我們在掌握了一定數(shù)量的成語后,便可以根據(jù)一些成語的意義、用法,推斷出文言詞義。例如高考題“在官清恪,未嘗問私”(恪,謹慎而恭敬),成語有“恪守不渝”。高考文言文閱讀所考查的實詞,其意義和用法在課本中或常見成語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腳點。因此,我們要善于根據(jù)課內(nèi)學過的知識舉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異同,以解決試題中的實詞詞義問題。四、區(qū)分文言虛詞常見用法復習虛詞,要注意近幾年考了哪些虛詞,考的什么義項和用法,同時注意本年度要求掌握的虛詞有哪些。近年的《考試說明》只要求掌握18個虛詞,但虛詞的范圍雖小,變化很多。因此在復習中,要掌握這些虛詞的詞性和常見的用法,以及當它具有某種詞性時可以翻譯成什么。有了這種基礎再去做題,一般題目都能解決。首先應明確虛詞在不同詞性時的特點。比如經(jīng)常考試的、用法也比較復雜的虛詞“以”,詞性主要有介詞和連詞等。作為介詞后面往往跟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構成介賓短語,在句中充當狀語,如“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以”后跟名詞性短語“一璧之故”作謂語“逆”的狀語。而當它作連詞時,后面通常都是動詞或主謂短語,如“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以”后是“其無禮于晉”,是一個主謂短語,所以“以”只能是表原因的連詞。需要注意的是,以上這兩個例句中,“以”都譯為“因為”,但因為所連綴的詞性不同,用法也明顯不同。所以“以”是介詞還是連詞,就須對它所連帶的詞語作具體分析。第43頁共43頁
文言文除了考實詞、虛詞用法外,還考查句子翻譯、信息把握、文義概括等內(nèi)容。但相對而言,實詞虛詞是基礎,是根本。學習文言文就像學習外語,沒有足夠的詞匯量,一切都是空中樓閣。五、分析歸納概括題解題思路“分析綜合”指分解剖析和歸納整理。分析就是把整體分解為部分,并且對這些部分作獨立的研究;綜合就是把部分結(jié)合成整體,再現(xiàn)事物各部分多種多樣的、豐富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分析是細節(jié)性的、局部性的研究,只針對某一點進行獨立研究;綜合是整體性的、全局性的研究,既要忠于原文又要超越原文,進行通盤思考。分析綜合不是互相孤立、可以截然分開的,分析以對事物的整體認識為前提,綜合是在分析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事物的全面、深刻的認識。一般思維是先綜合后分析再綜合?!昂Y選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能夠在基本讀懂原文的基礎上,根據(jù)要求準確把握文中所寫的人、時、地、言、事、理、情等信息,篩選出來對選項的表述加以正誤的判斷?!皻w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指對文中信息進行提煉和綜合,對所述事件或所說的道理進行綜合的判斷與推理,要求考生某個論點的根據(jù)、某個事件發(fā)生的原因、某種發(fā)展導致的結(jié)果等等。這種考查經(jīng)常采用多角度提問的方式,要求考生做出較為全面的內(nèi)容歸納和概括?!胺治龈爬ㄗ髡咴谖闹械挠^點態(tài)度”。指要求考生能夠分析概括在敘述某一事件或說明某一道理時作者自己的看法,注意是指所讀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單純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說道理本身的具體內(nèi)容。文章中,作者的觀點、看法、態(tài)度有時表現(xiàn)得直露而顯明,有時卻表現(xiàn)得含蓄而曲折,因而這類題的難度也往往較大。它要求考生從閱讀材料中篩選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進而進行較為準確的分析或概括?!皻w納概括”題常見出題方法。一是以“找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義思的選項”的方式出現(xiàn)。二是采用對某一問題提問的方式出現(xiàn)。對第一種,究其各選項的出錯方式,大致可歸納為“誤用因果”、“事件雜糅”、“無中生有”、“顛倒是非”和“詞語誤解”幾種類型。但不論是什么類型,只要認真讀懂原文,理清脈絡,深入思考,仔細辨析,從句間關系,條件限制,原文有無表述、表述是否恰當以及詞語解釋等方面人手,對照選項逐一篩選,最終就會做到去偽存真。第二種考查方式要求學生要有全面理解材料內(nèi)容的能力和推理判斷的能力。這中間的關鍵是要準確理解題干的提問點,吃透選擇項的內(nèi)容含義,緊緊抓住人物和事件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合理考慮“情理”“事理”的因素,弄清事件的來龍去脈。六、設題特點例析“文意歸納與概括”題大致分為三大類:一是特點的歸納與概括。這里又可以分為三個小類:①直接考查傳主的形象或性格特點。如:“請結(jié)合文意,簡要概括崔慰祖的形象特點?!薄案鶕?jù)文章第3段的內(nèi)容,概括趙瞻云的品格特點。”②考查傳主在治學、做官、為文等方面的特點。如:“歐陽發(fā)在治學方面有哪些特點?請簡要概括?!薄案鶕?jù)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學、為文方面的特點,不超過30個字?!雹劭疾閭髦鲝氖碌哪稠検聵I(yè)或使用的某個物件的特點。如:第43頁共43頁
“根據(jù)文中張汝霖的科舉經(jīng)歷,概括當時科舉考試的相關特點。”二是原因的歸納與概括。要求概括傳主做某事的原因或理由。如:“請簡要概括作者拒絕做嚴生老師的原因?!薄白髡哒f愚溪‘適類于予’,請概述其理由?!比鞘录蚪嵌葘用娴臍w納與概括。題干中給出傳主的某個特點,讓考生歸納與概括該特點體現(xiàn)在哪幾個方面或哪幾件事。如:“作者認為佛法的智慧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請簡要概括?!薄斑x文從哪幾個方面表現(xiàn)了富弼的‘溫良寬厚、正色慷慨’?試加以概括?!崩砬辶宋难晕摹拔囊鈿w納與概括”題的題型,也就明白了此類題的命題方向,即通常是以傳主為中心,歸納與概括傳主某個方面的特點或傳主做某事的原因;或反過來給出傳主某個方面的特點,歸納與概括此特點體現(xiàn)在哪幾個方面或哪幾件上。七、分步作答示例1.精準審題“根據(jù)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學、為文方面的特點。不超過30個字?!边@個題干提供的有用信息:第一,指明了答題方向——歸納與概括的是“治學,為文方面的特點”;第二,指出了答題有效信息區(qū)域——“第三段”;第三,提出答題的附加要求——“不超過30字”,這就要求考生對篩選的信息進行概括。2.篩選關鍵詞找到答題的有效信息區(qū)域,篩選出關鍵詞,提取有效信息。試題涉及的第三段:先生于六經(jīng)、子,史以及詞章,金石之學,罔不綜覽。乃博考三代典禮,至于文字訓詁、名物象數(shù),益以論撰之文,為《述學》內(nèi)外篇。又深于《春秋》之學,著《春秋述義》,識議超卓,論者謂唐以下所未有。為文根柢經(jīng)、史,陶冶漢、魏,不沿歐、曾、王、蘇之派,而取則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這段文字很明顯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以“為文根柢”“中的關鍵詞“為文”為界限,前文是講“治學”,后文是說“為文”。而前文中又有關鍵詞“罔不綜覽”“至于……”“又深于”“識議超卓”,根據(jù)這幾個關鍵詞,可以看出汪中在治學上研究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各種學科都有涉獵,而且又對《春秋》有精深的研究。而后半部分有關鍵詞“根柢”“陶冶”“取則于古”“卓然成一家言”,根據(jù)這幾個關鍵詞,可以概括汪中為文的特點是從古人那里學習,不追隨當代名人名家,而是自成一家。3.分點表述第43頁共43頁
答案要求簡潔,所以盡量用四字或六字的短語來把歸納的信息進行有效的概括。這里一定不要用文中的原話回答(除非題干要求是用原文回答),最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也可以將自己的語言與文章關鍵詞進行組合,得出答案。比如上面一題的答案:“治學:范圍廣泛,學有專精。為文;取則于古,自成一家?!卑?、歸納概括題常見答題誤區(qū)分析縱觀近十年的高考文言題,“歸納概括”題一般以“找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義思的選項”的方式出現(xiàn)。究其各選項的出錯方式,可歸納為“誤用因果”、“事件雜糅”、“無中生有”、“顛倒是非”和“詞語誤解”幾種類型。(一)誤用因果。這類錯誤是指原文上下兩件事不構成因果關系,而選項卻以因果關系處理。(二)事件雜糅。這類錯誤是指把兩件事或三件事合在一起表述,混淆了狀語、定語或其他條件。(三)無中生有。這是指原文無此意,而選項中虛添了內(nèi)容。如高考題第19題C項中說“(狄仁杰在勸諫時)使得高宗感到十分為難,為此不得不接受狄仁杰的諫勸?!边@里又有兩處不符合原文,即“為難”和“不得不”,高宗“為難”原文并無表述,而“高宗意乃解”一句充分說明高宗在接受諫勸時并不是不得已而為之。這一題的錯誤就屬于無中生有。(四)顛倒是非。這類錯誤是指原文有相關的表述,但選項中的表述恰恰與原文相反。(五)詞語誤解。這類錯誤很細小,因為往往僅是一個詞解錯了,而其他表述完全無誤。作答文言文“文意歸納與概括”題的障礙除了審題不準,找不準有效信息區(qū)域、抓不住關鍵詞之外,還有兩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概念區(qū)分不清和事件意識淡薄。所謂“概念區(qū)分不清”就是指有時學生分不清題目中的一些概念性的詞語,比如概括傳主的“形象”與“性格”特點,像“正直”既是形象特點,也可以是性格特點;但“能力非凡”則只是形象特點,而不是性格特點。再比如概括傳主“為官”與“為人”的特點,“剛正不阿”“不卑不亢”既可以是為官特點,也可以是為人特點;而像“能力出眾”“不辭勞苦”則只能是為官特點,而不是為人的特點。例如:“選文從哪幾個方面表現(xiàn)了富弼的‘溫良寬厚、正色慷慨’?試加以概括?!眳⒖即鸢妇褪恰阿賹Υ聦伲何桓卟或?,禮待下屬;②對待皇帝:誠懇諫上,獻計獻策;③對待賓客:不論貴賤,一視同仁;④對待百姓:深得民心,備受愛戴?!倍皇歉爬ǔ鼍唧w的哪幾件事情,所以分清題干中的一些概念對答題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由于考試的時間限制,試卷中的文言文文本一般都在650字左右,通常都是對原文進行過刪減的??梢哉f出題者保留下來的每一個文字都是有用的,而傳記類文本又通常是敘事為主,一篇文章至少保留3—4件事,而這每一件事都是從不同側(cè)面表現(xiàn)傳主的某一個方面的性格特征。所以在閱讀這些主要事件時,一定要有從每一件事中概括出傳主品質(zhì)或形象特點的意識,這樣才能做到答題全面。例如:“第43頁共43頁
結(jié)合全文,簡要概括劉昌裔的主要品質(zhì)?!蔽谋镜膫髦魇莿⒉?,文本共6個小節(jié),除了第1小節(jié)交代他的籍貫,后面以時間為順序,依次敘述劉昌裔少年重遲好學;青年以文干邊將、單船說楊琳;為官陳許從事時,檄責李納、助上官涚守城、拒納韓全義;擔任陳許節(jié)度使時,與蔡州和平共處、回京師謝罪,一共8件事。從這8件事中可以概括出他的品質(zhì):①勤學好思;②膽識過人;③善于辭令(文辭);④顧全大局;⑤寬厚持重;⑥治軍有方。如果忽略其中的任何一件事都有可能把人物的某個方面的特征遺落,從而影響答題的準確性。??考題訓練解析一.(2021年高考全國Ⅰ卷)古代詩文閱讀(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東宮顯德殿,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zhèn)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shù)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德彝對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兩漢以來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給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為天子,所以養(yǎng)百姓也,豈可勞百姓以養(yǎng)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為縣公,惟有功者數(shù)人不降。上與群臣論止盜。或請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自是數(shù)年之后,海內(nèi)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上聞景州錄事參軍張玄素名,召見,問以政道。對曰:“隋主好自專庶務,不任群臣,群臣恐懼,唯知稟受奉行而已,莫之敢違。以一人之智決天下之務,借使得失相半,乖謬已多,下諛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誠能謹擇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敗,以施刑賞,何憂不治!”上善其言,擢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賕,密使左右試賂之。有司門令史受絹一匹,上欲殺之,民部尚書裴矩諫曰:“為吏受賂,罪誠當死。但陛下使人遺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鄙蠍?,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當官力爭,不為面從,儻每事皆然,何憂不治?”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動則景隨矣。(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zhèn)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王/王者數(shù)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zhèn)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shù)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第43頁共43頁
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zhèn)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shù)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zhèn)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shù)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甲子,甲為天干首位,子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紀年月日,文中是紀日。B.宗室,是古代社會中對與君主同一宗族血親的稱謂,歷代皇族例稱為宗室。C.海內(nèi),即國內(nèi),古人認為我國疆土四面環(huán)繞著大海,故稱國境之內(nèi)為海內(nèi)。D.庶務,指國家的各種政務,后來指朝堂之上跟軍國大事相關的各種急務。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唐太宗贊同封德彝的意見,認為天子應該養(yǎng)育百姓,不應辛勞百姓以養(yǎng)活自己的宗族,于是將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為縣公。B.在討論制止偷盜一事時,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認為應減輕賦稅,選用清官,使百姓衣食無憂,嚴刑峻法反而不能達到目。C.唐太宗向張玄素詢問政事,張說隋亡在于君王專權,以致下諛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賢能之臣,考核成敗,賞罰分明,一定能夠大治。D.裴矩是隋朝的舊臣,進入唐朝后,忠于國事,不做面從之臣,敢于進言,對唐太宗的不當行為諫諍,受到唐太宗的認可和當眾表揚。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上患吏多受賕,密使左右試賂之。(2)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5.文末《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評價說“君者表也,臣者景也”,這句話說的是什么道理?他這樣說的目的是什么?【答案】1.B2.D3.B4.(1)唐太宗擔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賄賂的,便秘密安排身邊的人去試探他們。(2)君主討厭聽人揭短,則大臣的忠誠便轉(zhuǎn)化為諂諛;君主樂意聽到直言勸諫,則諂諛又會轉(zhuǎn)化成忠誠。5.①這句話的意思是君主如同測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動則影子隨之而動?;实鄣钠沸院脨河绊懼甲拥膽B(tài)度,司馬光認為君主需要為人正直,因為臣子會效仿君主。②目的是贊揚唐太宗善于納諫,告誡君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成為臣子的表率。【解析】【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皬娮谑摇笔恰版?zhèn)天下”的目的,中間不能斷開,“故”表結(jié)果的連詞,引領下文,“故”前斷開,所以排除A、D;第43頁共43頁
“雖”為連詞,經(jīng)常用于句首,所以在“雖”前面斷開,“皆為王”作謂語,主謂間不該斷開;“遍封宗子”中“宗子”作賓語,“子”后斷開;“于天下利乎”,這是疑問句,承前省略主語“此(這樣做)”,獨立成句。據(jù)以上分析排除C。整句話翻譯為:起初,高祖想以加強皇室宗族的力量來威鎮(zhèn)天下,所以與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遠房堂兄弟以及他們的兒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為王,達數(shù)十人。為此,太宗語氣和緩地征求群臣的意見:“遍封皇族子弟為王,對天下有利嗎?”故選B?!?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D.“跟軍國大事相關的各種急務”錯誤。庶務,就是指國家的各種政務。亦指這些事務的經(jīng)辦人員。故選D?!?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B.“嚴刑峻法反而不能達到目的”錯誤。由原文“安用重法耶”可知,太宗認為沒有必要使用嚴刑峻法,并非否認嚴刑峻法的作用,選項概括不準確。故選B?!?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話的得分點為:“患”,擔心;“賕”,賄賂;“左右”,身邊的人。第二句話的得分點為:“惡”,討厭;“過”,過錯;“佞”,諂媚。【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把握作者寫作目的的能力。首先要解釋“君者表也,臣者景也”這句話,《資治通鑒》是一部專為皇帝編撰的介紹歷代興亡得失的作品,其創(chuàng)作目的就是告誡君主如何吸取歷代教訓,這為考生作答給出了提示。司馬光的評價源于上文對唐太宗三個善于納諫的故事,說明君王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和執(zhí)政水平,上行下效,成為臣子的表率,實現(xiàn)良好的君臣互動。參考譯文:第43頁共43頁
唐高祖顯德九年秋天八月甲子這一天,唐太宗在東宮顯德殿即位。起初,高祖想以加強皇室宗族的力量來威鎮(zhèn)天下,所以與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遠房堂兄弟以及他們的兒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為王,達數(shù)十人。為此,太宗語氣和緩地征求群臣的意見:“遍封皇族子弟為王,對天下有利嗎?”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親善厚待皇親國戚,大肆分封宗室,自東西漢以來都沒有如此之多。封給的爵位既高,又多賜給勞力仆役,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顯示自己的大公無私吧!”太宗說:“有道理。朕做天子,就是為了養(yǎng)護百姓,怎么可以勞頓百姓來養(yǎng)護自己的宗族呢!”十一月,庚寅(初五),將宗室郡王降格為縣公,只有功勛卓著的幾位不降。唐太宗和群臣討論如何平息盜賊。有人請求用嚴格的法令來禁止,太宗面含嘲笑著說:“百姓之所以成為盜賊,是因為賦稅勞役繁重,官吏貪污,民眾饑寒切身,所以才不顧廉恥的。朕應當捐棄奢華,減少費用,輕徭薄賦,任用清廉的官員,讓百姓衣食有余,自然就不做盜賊了,哪里需要用重法!”這樣過了幾年以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遺,外面的大門都不用關閉,商旅之人可以在荒郊野外露宿都不用擔心治安問題。太宗聽說了景州錄事參軍張玄素的名聲,召見他詢問政道,張玄素答道:“隋主喜歡自己把持所有事務,不愿意信任群臣,因此群臣恐懼,只知道受命奉行而已,沒有敢違抗的。以一人的智慧決定天下事,即使能夠做到得失相半,犯的錯誤也已經(jīng)很多了,加上君主被下面阿諛奉承所蒙蔽,不亡國還等什么!陛下如果能夠謹慎地選擇群臣,將政事分別交付給他們,自己安坐在朝廷上考查其成敗而施以刑法或者賞賜,如果能夠這樣,何必擔心天下治理不好呢?太宗認為他說的很有道理,將他升為侍御史。太宗擔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賄賂的,便秘密安排身邊的人去試探他們。有一個刑部的司門令史收受絹帛一匹,太宗得悉后想要殺掉他。民部尚書裴矩勸諫道:“當官的接受賄賂,罪的確應當處死;但是陛下派人送上門去讓其接受,這是有意引人觸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謂‘用道德加以誘導,以禮教來整齊民心’的古訓?!碧诼犃撕芨吲d,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員,對他們說:“裴矩能夠做到在位敢于力爭,并不一味地順從我,假如每件事情都能這樣做,國家怎么能治理不好呢?”臣司馬光曰:古人說過:君主賢明則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則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變化。君主討厭聽人揭短,則大臣的忠誠便轉(zhuǎn)化為諂諛;君主樂意聽到直言勸諫,則諂諛又會轉(zhuǎn)化成忠誠。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測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動則影子隨之而動。(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寄江州白司馬①楊巨源江州司馬平安否?惠遠東林住得無②?湓浦曾聞似衣帶,廬峰見說勝香爐。題詩歲晏離鴻斷,望闕天遙病鶴孤。莫謾拘牽雨花社③,青云依舊是前途?!咀ⅰ竣俳莅姿抉R:即白居易。②惠遠:東晉高僧,居廬山東林寺。③莫謾: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講經(jīng)的集會。6.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根據(jù)內(nèi)容分析,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應該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帶水”的典故,表現(xiàn)出朋友之間“天涯若比鄰”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鶴”指的是白居易,他懷戀長安,時常遙望京城的宮闕。D.詩人最后開解朋友,目前雖然身處貶謫之中,但未來的前途依然很遠大。7.前人論此詩,認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勸告的意思,對這一觀點應怎樣理解?請簡要分析?!敬鸢浮?.B7.①第二句“惠遠東林住得無”用“惠遠”“東林”兩個意象,表現(xiàn)高僧的淡泊遁世的態(tài)度,“住得無?”以問句的形式,委婉地表達了對白居易出入佛寺的關切以及勸告,含蓄地勸誡友人不要輕易產(chǎn)生逃避、厭棄官場的情緒。第43頁共43頁
②尾聯(lián)中“莫謾”“青云依舊”等詞語,直接勸告友人不要過度沉浸在佛法當中,相信自己依然可以青云直上,表達前途無量的勉勵之意?!窘馕觥俊?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思想內(nèi)容、賞析藝術特色的能力。B.第三句是說詩人曾經(jīng)聽說湓水縈繞像衣帶,是對此地景物的描繪,并未有表現(xiàn)朋友間“天涯若比鄰”之意,此項對用典解釋有誤。故選B?!?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思想內(nèi)容的能力。題干中的“含委婉勸告之意”,已提示考生解答此題的關鍵,詩人采用哪些手法勸告了什么,既要對詩句的表現(xiàn)手法作出判斷,又要體會出詩句中隱含的意思。詩中體現(xiàn)勸告之意的是“惠遠東林住得無?”和“莫謾拘牽雨花社,青云依舊是前途”兩句。前者借典故用問句,后者直接表達勸慰之意。只要結(jié)合這兩句詩,把詩人蘊含其中的意思和情感答出即可。二.(2021年新高考全國乙卷)古代詩文閱讀(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jù)法應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對曰:“敕者出于一時之喜怒,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選人之多詐,故欲殺之,而既知其不可,復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鄙显唬骸扒淠軋?zhí)法,朕復何憂!”胄前后犯顏執(zhí)法,言如涌泉,上皆從之,天下無冤獄。鄃令裴仁軌私役門夫,上怒,欲斬之。殿中侍御史長安李乾祐諫曰:“法者,陛下所與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獨有也。今仁軌坐輕罪而抵極刑,臣恐人無所措手足?!鄙蠍?,免仁軌死,以乾祐為侍御史。上謂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蓋欲思之詳熟故也。而有司須臾之間,三覆已訖。又,古刑人,君為之徹樂減膳。朕庭無常設之樂,然常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斷獄,唯據(jù)律文,雖情在可矜,而不敢違法,其間豈能盡無冤乎?”丁亥,制:“決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進酒肉,內(nèi)教坊及太常不舉樂。皆令門下覆視,有據(jù)法當死而情可矜者,錄狀以聞?!庇墒侨钌醣?。其五覆奏者以決前一二日,至決日又三覆奏。唯犯惡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嘗與侍臣論獄,魏征曰:“煬帝時嘗有盜發(fā),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訊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斬之。大理丞張元濟怪其多,試尋其狀,內(nèi)五人嘗為盜,余皆平民。竟不敢執(zhí)奏,盡殺之?!鄙显唬骸按素M唯煬帝無道,其臣亦不盡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節(jié)選自《通鑒經(jīng)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第43頁共43頁
8.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jù)法應流/B.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jù)法應流C.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jù)法應流/D.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jù)法應流/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犯顏,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長的威嚴,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諫的執(zhí)著態(tài)度。B.抵極刑,抵刑即處刑,抵極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體示眾的極端刑罰。C.減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災等讓自己感到內(nèi)疚的情況時,常食素或減少肴饌。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員,大理寺是我國古代掌管刑獄的官署。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戴胄認為法律是國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條例,若皇上敕令與法沖突,應以法為準繩,唐太宗聽從了戴胄的意見,并高度評價他的看法。B.裴仁軌因私事使喚門夫,唐太宗要處死他,李乾祐說法律為皇帝與天下共有,不可輕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軌死罪,以乾祐為侍御史。C.唐太宗認為死刑關乎人命,如果機械執(zhí)行法條難免會出現(xiàn)冤案,于是加強死刑覆奏,讓判決更為審慎,這一舉措使許多人得以活命。D.魏征說,隋煬帝濫殺無辜,張元濟不敢諫諍;唐太宗認為正是因為臣不盡忠,最終導致了隋朝滅亡,因此告誡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訓。11.把文中面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而既知其不可,復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2)皆令門下覆視,有據(jù)法當死而情可矜者,錄狀以聞?!敬鸢浮?.C9.B10.D11.(1)然而既然已經(jīng)知道不可以這樣,再依法裁決,這正是忍耐小的憤怒保全了大的信用啊。(2)(這些規(guī)定)都由門下省復核查驗,有依據(jù)法令應當處死而情理上又值得憐憫的人,記下情況上報朝廷。【解析】第43頁共43頁
【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其中“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是一個完整的句子,“以”作謂語,“選人多詐冒資蔭”是主謂短語作賓語,之間不能斷開,可排除AD項?!拔磶子性p冒事覺者”這一句中“者”的意思是“……的人”,指代前文所說“詐冒事覺”這一類人,共同作“有”的賓語,之間不可斷開,而下一句“上欲殺之”,“上”指皇上,是下一句的主語,引領一個新的句子,要單獨成句,可排除B。這句話的意思是:戴胄為人忠誠清廉、公平正直,提拔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為候選人大都對自己的做官資歷造假,下令他們自首,不自首的人判處死刑。沒過多久,有偽造做官資歷的人被發(fā)現(xiàn)了,圣上想殺他。戴胄上奏說:“按照法律應當流放?!惫蔬xC?!?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古文化常識的理解和識記能力。B.“抵極刑”,極刑即死刑,“抵”意為達到,意即達到判處死刑的地步。沒有尸體示眾之意。故選B。【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D.“唐太宗認為正是因為臣不盡忠,最終導致了隋朝滅亡”錯誤。根據(jù)原文“此豈唯煬帝無道,其臣亦不盡忠”可知,隋朝滅亡是因為皇帝無道和大臣不盡忠兩個原因造成的,而不僅僅是大臣的原因。故選D?!?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關鍵詞句:“既”,已經(jīng);“斷”,處理;“復斷之以法”,狀語后置句;“忿”,憤怒;“信”,信用。(2)關鍵詞句:第一句省略主語;“覆視”,查看;“當”,判處;“矜”,憐憫,憐惜;“狀”,情況;“可”,值得;“聞”,使……知道。參考譯文:第43頁共43頁
戴胄為人忠誠清廉、公平正直,提拔為大理寺少卿?;噬弦驗楹蜻x人大都對自己的做官資歷造假,下令他們自首,不自首的人判處死刑。沒過多久,有偽造做官資歷的人被發(fā)現(xiàn)了,圣上想殺他。戴胄上奏說:“按照法律應當流放?!被噬蠎嵟卣f:“你想遵守法律而讓我說話不算話嗎?”戴胄回答說:“下令的人只是因為一時的喜怒,而法律是國家用來向天下公布大信用的。陛下因為憤怒候選人的作假,所以想要殺他,然而既然已經(jīng)知道不可以這樣,交由法律處理,這正是忍耐小的憤怒保存大的信用?!被噬险f:“你能夠執(zhí)行法律,我還有什么可擔憂的呢?”戴胄經(jīng)常就像這次一樣寧肯使李世民發(fā)怒也要秉公執(zhí)法,說出來的話語像不斷涌出的泉水一樣,而唐太宗全部都聽從了他的建議,天下再也沒有冤枉的案情了。鄃令裴仁軌私下使喚看門的人,皇上很憤怒,想要斬殺他。殿中侍御史長安李乾祐勸諫道:“法律,是陛下和天下人共同遵守的,不是陛下獨有的。如今仁軌犯了輕罪卻遭受極刑,臣擔心其他人因此而慌亂,不知如何是好?!被噬下犃撕荛_心,免了仁軌的死罪,讓乾祐擔任侍御史一職。皇上對近侍大臣說:“我認為死刑極為重大,所以下令三次回奏,是打算深思熟慮的緣故??墒秦撠煹墓倮粼谄讨g就完成三次回奏。另外,古代處決犯人,君主為此撤掉音樂演奏,減少膳食。我的宮庭里沒有常設的音樂,然后常常為此而不吃酒肉,再者,百官斷案,只依據(jù)法律條文,即使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也不敢違法,這當中怎能完全沒有冤枉的呢?”(貞觀五年十二月)丁亥日,皇上下詔:“判決死刑犯,二天之內(nèi)要五次回奏,在外地諸州的要三次覆奏。行刑的日子,主管膳食的不許上酒肉,內(nèi)教坊和太常寺不許奏樂。(這些規(guī)定)都由門下省督察,依據(jù)法律應當處死而情理上又值得同情的,記下情況上報朝廷?!币虼硕H悦模ㄋ狼簦┖芏?。五次回奏,是指處決前一二天(兩次回奏),到處決當天還要三次回奏。只有犯惡逆罪(惡逆是十惡之一)的,只要一次回奏就行了。太宗曾跟近侍大臣討論訴訟案件,魏征說:“隋煬帝時曾發(fā)生盜竊案,隋煬帝命令於士澄逮捕竊賊,稍微牽連是非難斷的,全都拷打?qū)徲嵠仁狗?,總共二千多人,隋煬帝下令全部處斬。大理寺丞張元濟奇怪竊賊如此之多,試著查究他們的罪狀,(得知)其中五人曾是盜賊,其余都是平民百姓;(可是)(張元濟)最終沒敢堅持(公道)奏報(真相),把所有人都殺掉了?!被噬险f:“這豈只是隋煬帝無道,那些大臣也沒有盡忠。君臣全都這樣,怎么能夠不滅亡!你們應該以此為鑒戒!”(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鵲橋仙·贈鷺鷥辛棄疾溪邊白鷺,來吾告汝:“溪里魚兒堪數(shù)。主人憐汝汝憐魚,要物我欣然一處。白沙遠浦,青泥別渚,剩有蝦跳鰍舞。聽君飛去飽時來,看頭上風吹一縷?!?2.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上闋結(jié)尾句“要物我欣然一處”,表達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愿望。B.因“溪里魚兒堪數(shù)”,故作者建議鷺鷥?nèi)ノr鰍較多的“遠浦”“別渚”。C.本詞將鷺鷥作為題贈對象,以“汝”“君”相稱,營造出輕松親切的氛圍。D.詞末從聽覺和視覺上分別書寫了鷺鷥飽食后心滿意足的狀態(tài),活靈活現(xiàn)。13.這首詞的語言特色鮮明,請簡要分析。【答案】12.D13.①本詞語言多用口語,風格親切自然,淺近直白,通俗易懂。②語言詼諧風趣,活動生動。【解析】【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詞作的賞析能力。D第43頁共43頁
.“聽覺”是錯誤的。本詞詞末中“聽”是任憑的意思,沒有聽覺描寫,只是從視覺上書寫了鷺鷥飽食后心滿意足的狀態(tài),活靈活現(xiàn)。故選D?!?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詞作語言特色的鑒賞能力。作答時抓住本詞的重點語句“來吾告汝”“主人憐汝汝憐魚,要物我欣然一處”“白沙遠浦,青泥別渚”“蝦跳鰍舞”,可見本詞并非辛詞一貫的沉雄豪邁,而是清新明快的詞風。明確本詞的語言特色后,結(jié)合詩中相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并闡述詩中用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即可。本詞開篇就寫到“溪邊白鷺,來吾告汝”就像作者邊撫摸著鷺鷥邊同它談話,并且話中稱鷺鷥?yōu)椤叭辍薄熬?,告訴它要去魚蝦多的地方去捕食,要有鴻鵠之志。采用這種對話式的描寫,營造出了輕松親切的氛圍。本詞采用了很多口語化的語言,如“魚兒”“堪數(shù)”“剩有”“來”等,這些口語的運用,不加雕飾的語言,使語言更清新自然,表達更加的直白,描繪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面。(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4.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樂曲演奏過程中的停頓也有情感表達作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對此進行說明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即便“故國不堪回首”,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中還是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當年在金陵的宮殿,慨嘆已物是人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描寫了春日的洞庭湖景色,其中寫到花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薄敬鸢浮?1).別有幽愁暗恨生(2).此時無聲勝有聲(3).雕欄玉砌應猶在(4).只是朱顏改(5).岸芷汀蘭(6).郁郁青青【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題中需要注意的字形有:“幽”“砌”“芷”。第43頁共43頁
2022年高考語文三輪復習:文言文閱讀專項練習題匯編(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文本一:宣宗宣德元年,禮部進《籍田儀注》,上觀之,謂侍臣曰:“先王制籍田,天子率公御躬秉耒耜,貴有實心耳。不然,三推五推,何益于事!”待臣曰:“先王制禮有本有文,蒼生之福也?!睉舨孔嗲嘀萁韫偌Z賑饑,乞復勘,然后給。上曰:“民饑無食,當如拯溺救焚,即命就便分給?!比炅?,上諭朝臣:“貪濁奈何?”楊士奇對曰:“貪風始永樂末,今更甚。太宗嘗數(shù)疾不視朝,扈從之臣,請托賄賂,公行無忌。”楊榮曰:“當是時,惟方賓有貪名?!鄙霞搭櫂s問:“今日貪者誰甚?”對曰:“莫甚劉觀?!笔科嬖伙L憲所以肅百僚憲長如此則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則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嘆息曰除惡務本顧現(xiàn)去誰代觀者士奇曰:“通政使顧佐廉公有威。”榮曰:“佐為京尹,禁防下吏,政清弊革。”上喜曰:“顧佐乃能如是!”閱數(shù)月,乃命觀巡閱河道,而以佐代之。尋下觀獄。上與侍臣論歷代戶口盛衰。上曰:“戶口之盛衰,足以見國家之治忽。其盛也本于休養(yǎng)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漢武承文、景之余,煬帝繼隋文之后,開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亂,豈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漢武末年乃悔輪臺,煬帝遂以亡國,玄宗卒至播遷,皆足為世大戒?!本旁赂缢?,駐蹕薊州,進州官諭之曰:“此漢漁陽郡也。昔張堪為政,民有樂不可支之謠,爾曹勉之!”又進者老諭曰:“今歲豐稔,無他虞,善訓厲子孫,務禮義廉恥,毋安溫飽自棄。”四年春,上召大學士楊薄渝曰:“朕每念創(chuàng)業(yè)難,守成不易,夙夜倦倦。今幸百姓稍安,顧禍亂生于不虞。邇來群臣好進諛辭,令人厭聞,卿宜勉輔朕?!北☆D首謝:“臣不敢忘報。上曰:“直箴朕過,報朕多矣。”溥又頓首謝曰:“直言求之非難,受之為難?!吧显唬骸叭弧!钡?3頁共43頁
(選自《明史紀事本末·仁宜致治》)文本二:贊曰:即位以后,吏稱其職,政得其平,倉庾充羨,閭閻樂業(yè)。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選自《明史·本紀九》)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士奇曰/風憲所以肅/百僚憲長如此則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則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嘆息曰/除惡務本/顧觀去/誰代觀者/B.士奇曰/風憲所以肅/百僚憲長如此/則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則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嘆息曰/除惡務本/顧觀去/誰代觀者/C.士奇曰/風憲所以肅百僚/憲長如此/則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則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嘆息曰/除惡務本/顧觀去/誰代觀者/D.士奇曰/風憲所以肅百僚/憲長如此則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則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嘆息曰/除惡務本/顧觀去/誰代觀者/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宣宗,明朝皇帝朱瞻基的廟號。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中被供奉時所稱的名號。B.籍田,天子率臣子親自耕田的典禮,又指天子征用民力耕種的田,文指后者。C.庚戌朔,指庚戌日初一這天。這與《登泰山記》中“戊申晦”的紀日法相同。D.閭閻,原指古代里巷內(nèi)外的門,也用來指平民居住的地區(qū),文中代指百姓。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永樂末年,一些官員公開行贈受賄,貪腐之風盛行。楊士奇和楊榮一致認為顧佐廉正有威名,可以取代劉觀,這與明宣宗的想法不謀而合。第43頁共43頁
B.漢武帝和隋煬帝,或窮兵黷武,或大興土木,致使戶口衰減,國家動蕩,甚至社稷覆亡,明宣宗認為他們都是后世治世的鑒戒。C.漢代的張堪擔任漁陽郡太守時,百姓安居樂業(yè),當?shù)貍鞒裰{以頌揚他。明宣宗告誠薊州官吏,要努力向張堪學習。D.明宣宗深知創(chuàng)業(yè)艱難,守成不易,日夜憂思國事。當天下逐漸安定時,群臣多有阿諛之辭,明宣宗對此表示厭惡,希望賢臣全力輔佐他。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民饑無食,當如拯溺救焚,即命就便分給。(2)今歲豐穩(wěn),無他虞,善訓厲子孫,務禮義廉恥,毋安溫飽自棄。14.請結(jié)合文本一簡要概括明宣宗時社會出現(xiàn)“治平之象”的原因。(3分)(一)文言文閱讀10.C11.B12.A13.(1)百姓饑餓無糧,應當像拯教水火之中的人一樣(救助他們),立即下令。要根據(jù)具體情況供給百姓糧食。,第43頁共43頁
(2)今年豐收,沒有別的優(yōu)患,要好好教誨勉勵子孫,務求有禮儀廉恥之心,不要安于溫飽而不知進取。14.(1)仁政愛民,休養(yǎng)生息(2)治理貪腐,任用清官(3)居安思危,從諫如流近(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閏三月壬申,上謂太子少師蕭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數(shù),自謂無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問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弓雖勁而發(fā)矢不直?!奘煎幌蛘弑嬷淳?。朕以弓矢定四方,識之猶未能盡,況天下之務,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書內(nèi)省,數(shù)延見,問以民間疾苦及政事得失。八年冬十二月中牟丞皇甫德參上言修洛陽宮勞人收地租厚斂俗好高髻蓋宮中所化上怒,謂房玄齡等曰:“德參欲國家不役一人,不收斗租,宮人皆無發(fā),乃可其意邪!”欲治其謗訕之罪。魏征諫曰:“賈誼當漢文帝時上書,云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自古上書不激切,不能動人主之心,所謂狂夫之言,圣人擇焉,唯陛下裁察?!鄙显唬骸半拮锼谷?,則誰復敢言?”乃賜絹二十匹。他日,征奏言:“陛下近日不好直言,雖勉強含容,非曩時之豁如。”上乃更加優(yōu)賜,拜監(jiān)察御史。治書侍御史權萬紀上言:“宣、饒二州銀大發(fā)采之,歲可得數(shù)百萬緡?!鄙显唬骸半拶F為天子,所乏者非財也,但恨無嘉言可以利民耳。與其多得數(shù)百萬緡,何如得一賢才。卿未嘗進一賢,退一不肖,而專言稅銀之利。昔堯、舜抵璧于山,投珠于谷,漢之桓、靈乃聚錢為私藏,卿欲以桓、靈俟我邪?”是日,黜萬紀,使還家。冬十月,上獵于洛陽苑,有群豕突出林中,上引弓,四發(fā)殪四豕。有豕突前,及馬鐙。民部尚書唐儉投馬摶之,上拔劍斬豕,顧笑曰:“天策長史不見上將注擊賊邪,何懼之甚!”對曰:“漢祖以馬上得之,不以馬上治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豈復逞雄心于一獸?”上悅,為之罷獵,尋加光祿大夫。十六年夏四月壬子,上謂諫議大夫褚遂良曰:“卿猶知起居注,所書可得觀乎?”對曰:“史官書人君言動,備記善惡,庶幾人君不敢為非,未聞自取而觀之也。第43頁共43頁
”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記之邪?”對曰:“臣職載筆,不敢不記?!秉S門侍郎劉洎曰:“借使遂良不記,天下亦皆記之?!鄙显唬骸罢\然。”(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注:唐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被封為天策上將,在洛陽開天策府,唐儉為天策府長史。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八年冬十二月/中牟丞皇甫德參上言/修洛陽宮/勞人收地租/厚斂俗好高髻/蓋宮中所化/B.八年冬十二月/中牟丞皇甫德參上言/修洛陽宮/勞人/收地租/厚斂俗好高髻/蓋宮中所化/C.八年冬十二月/中牟丞皇甫德參上言/修洛陽宮/勞人/收地租/厚斂/俗好高髻/蓋宮中所化/D.八年冬十二月/中牟丞皇甫德參上言/修洛陽宮/勞人收地租/厚斂/俗好高髻/蓋宮中所化/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壬申,壬為天干第九位,申為地支第九位,古人常用干支相配之法來紀年月日,文中是紀日。B.御史,原為史官,后為監(jiān)察性質(zhì)的官職,主要職能為監(jiān)督軍政要務,正風肅紀,糾劾不法等。C.加,在原來官銜上增加某種榮銜,可表示官職升遷,表示官職升遷的詞還有擢、遷、陟、拜等。D.起居注,是我國古代帝王的言行錄,是撰修國史的基本材料之一;也指記錄帝王言行的職官。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經(jīng)由工匠談論何為良弓,唐太宗自知不能盡曉天下之理,隨即廣開言路,向五品以上京官了解民間疾苦和政事得失。B.皇甫上書激怒了唐太宗,魏征認為應體諒臣子的忠貞之心,之后又指出皇帝近來不喜直諫,希望他像原先那樣豁達。C.唐太宗以史為鑒,以堯、舜為榜樣,重視賢才輕視銀錢,并因此罷黜不進賢才而專言稅銀之利的治書侍御史權萬紀。D.第43頁共43頁
因擔心史官如實記錄自己做過的壞事,唐太宗提出要看一看起居注,結(jié)果被褚遂良、劉洎反駁了一通,最后放棄了。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朕貴為天子,所乏者非財也,但恨無嘉言可以利民耳。(4分)(2)史官書人君言動,備記善惡,庶幾人君不敢為非,未聞自取而觀之也。(4分)14.唐太宗打獵時,先“笑”后“悅”的原因是什么?(3分)10.C11.C[解析]“拜”指授予官職12.D[解析]“因擔心史官如實記錄自己做過的壞事”有誤,為無中生有。13.(1)我貴為天子,缺少的并不是金銀財寶,只是遺憾沒有好的建議可用來利于民眾罷了。(所乏者非財也,判斷句式;但,只;恨,遺憾;利民,利于民眾,使百姓獲利。每處1分。)(2)史官記錄君主的言論行為,詳細記錄善惡等事,希望君主不敢做壞事,我沒聽說(君主)親自取來觀看記錄的。(書,記錄;備,詳細;庶幾,希望。每處1分,大意1分)14.“笑”是因為拔劍斬豕的得意(嘲笑、譏笑唐儉也對),(1分)“悅”是因為太宗明白了唐儉話中要在國家政務上有作為(別在打獵上逞雄亦可)的勸諫之意。(2分。只答“勸諫之意”給1分,明確具體內(nèi)容給1分)參考譯文:第43頁共43頁
閏三月二十日,唐太宗對太子少師蕭瑀說:“我年輕的時候喜愛弓箭,得到了十幾張優(yōu)良的弓,自認為沒有比這些弓更好的了。近來把它們拿給做弓的工匠看,(工匠)竟然說‘都不是好木材’。我追問他原因,工匠說:‘木頭中心不筆直,那么木頭的紋理都不正,(造出來的)弓雖然有勁,但射出去的箭卻不會直?!也琶靼滓郧皩谋鎰e不夠精通。我(以前)靠弓箭平定天下,對它的認識還不能全面,更何況天下的事務,怎么能全部通曉呢!”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在中書內(nèi)省值班住宿,并且多次延請召見,詢問民間的疾苦和政事的得失。八年冬十二月,中牟縣丞皇甫德參上書說:“修筑洛陽宮殿,使百姓勞累;收地租,(是)重收賦稅;時俗女子喜好束高髻,這是受宮中的影響?!碧诓淮笈瑢Ψ啃g等人說:“德參想要國家不役使一個人,不收一斗地租,宮女均不留發(fā),這樣才適合他的心意嗎!”想要治他誹謗罪。魏征勸諫說:“當漢文帝在位時,賈誼上書,說有可為它痛哭的是一件事,可為之流淚的是兩件事。自古以來上書言辭不激烈,則不能打動君王的心,所謂狂夫的話,圣人加以選擇,希望陛下明察裁斷?!碧谡f:“朕怪罪德參這類人,那么誰還敢再說話呢?”于是賜給(皇甫德參)二十匹絹。另一天,魏征又上奏說:“陛下近來不喜歡直言強諫,即使勉強包容,也不是過去那么豁達了。”太宗于是對皇甫德參另加優(yōu)厚的賞賜,授予監(jiān)察御史。治書侍御史權萬紀上奏章說:“宣州、饒州的銀礦大加開采,每年可得到銀子幾百萬緡?!被噬险f:“我貴為天子,缺少的并不是金銀財寶,只是遺憾沒有好的建議可用來利于民眾罷了。與其多得到銀子幾百萬緡,怎比得上得到一個賢能的人才。你不曾進薦一個賢才,黜退一個不肖之人,而專門說稅收銀子的好處。過去堯、舜把璧玉扔進深山,把珍珠投進溝谷,東漢的桓帝、靈帝就聚集錢財作為私人儲藏,你想用桓帝、靈帝的下場等待我嗎?”這一天,黜退了權萬紀,讓他歸還家里。冬季十月份,唐太宗在洛陽苑中打獵,有一群野豬突然從樹林中沖出,太宗拉弓,連發(fā)四箭射死四頭野豬。一頭野豬突然跑到太宗面前,碰到了馬鐙。民部尚書唐儉跳下馬與野豬搏斗,太宗拔劍斬殺野豬,回頭笑著說:“天策府長史沒有見過我搏殺賊寇嗎,怎么這樣恐懼!”唐儉回答說:“漢高祖憑馬上功夫得天下,不以馬上功夫治理國家。陛下憑英明威武平定四方,難道還要對一頭野獸逞雄心嗎?”太宗高興,因此停止狩獵,不久提升唐儉為光祿大夫。十六年夏季四月二十七日,太宗對諫議大夫褚遂良說:“你還在兼管起居注的事,所記載的我可以看看嗎?”(褚遂良)答道:第43頁共43頁
“史官記錄君主的言論行為,詳細記錄善惡等事,希望君主不敢做壞事,我沒聽說(君主)親自取來觀看記錄的?!碧谡f:“朕有不好的事,你也記下它了嗎?”(褚遂良)答道:“我的職責在于秉筆直書,不敢不記錄。”黃門侍郎劉洎說:“假使褚遂良不記錄,天下人也會都記下來?!碧谡f:“的確這樣?!保ㄒ唬┪难晕拈喿x(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吳起者,衛(wèi)人,仕于魯。齊人伐魯,魯人欲以為將,起取齊女為妻,魯人疑之,起殺妻以求將,大破齊師?;蜃P之魯侯曰:“起始事曾參,母死不奔喪,曾參絕之。今又殺妻以求為君將。起,殘忍薄行人也。且以魯國區(qū)區(qū)而有勝敵之名,則諸侯圖魯矣。”起恐得罪。聞魏文侯賢,乃往歸之。文侯以為將,擊秦,拔五城。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卒母聞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為?”母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zhàn)不還踵,遂死于敵。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蔽何暮钷?,太子擊立,是為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謂吳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對曰:“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敵國也?!蔽浜钤唬骸吧?。”魏置相,相田文。吳起不悅,謂田文曰:“請與子論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將三軍,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謀,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逼鹪唬骸爸伟俟?,親萬民,實府庫,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逼鹪唬骸笆匚骱佣乇桓覗|鄉(xiāng),韓、趙賓從,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逼鹪唬骸按巳咦咏猿鑫嵯拢患游嵘?,何也?”文曰:“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子乎,屬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屬之子矣。”第43頁共43頁
久之,魏相公叔尚魏公主而害吳起。起懼誅,遂奔楚。楚悼王素聞其賢,至則任之為相。起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yǎng)戰(zhàn)斗之士要在強兵破游說之言從橫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卻三晉,西伐秦,諸侯皆患楚之強,而楚之貴戚大臣多怨吳起者。楚悼王薨,貴戚大臣作亂,攻吳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擊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既葬,肅王即位。使令尹盡誅為亂者,坐起夷宗者七十馀家。(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周紀一》,有刪改)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起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yǎng)戰(zhàn)斗之士/要在強兵/破游說之言從橫者/B.起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yǎng)/戰(zhàn)斗之士要在強兵/破游說之言從橫者/C.起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yǎng)戰(zhàn)斗之士/要在強兵/破游說之言從橫者/D.起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yǎng)/戰(zhàn)斗之士要在強兵/破游說之言從橫者/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薨:古代稱帝王或諸侯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級妃嬪和皇子公主,或封王的貴族。B.三軍:春秋時,大國軍隊分為中軍、上軍、下軍,也有稱中軍、左軍、右軍的,文中泛指軍隊。C.尚:古指迎娶公主。因為帝王之女尊貴而不敢言娶,隱含高攀之義。又稱“尚主”“尚公主”。D.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閩、粵各地,各部落都有名稱,統(tǒng)稱“百越”,也叫“百粵”。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魏武侯乘船出行,行至河水中央時贊嘆說,險固的山河是國家之寶,而吳起則認為,君王應該修德,德政才是治國之寶。B.魏國以田文為相,吳起不服。田文承認自己在強兵衛(wèi)國、理政治國方面不如吳起,但在當時的形勢下,自己任相更合適。第43頁共43頁
C.吳起擔任楚相期間,對內(nèi)嚴明法紀,裁減冗員,對外加強國防,擴展疆域,才能得到充分發(fā)揮,卻招致貴戚權臣的怨恨。D.楚悼王逝世,貴戚大臣乘機作亂,吳起為保護悼王尸體而伏在悼王身上,結(jié)果被亂箭射死。肅王即位后,下令誅殺作亂者。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為?(2)守西河而秦兵不敢東鄉(xiāng),韓、趙賓從,子孰與起?14.吳起在魯國遭到讒毀的原因是什么?(3分)10.C(3分)11.A(3分。帝王死去不能稱薨,帝王死稱山陵崩、晏駕、升遐、賓天、大行、崩、駕崩、歸天等等。薨,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級妃嬪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貴族。)12.D(3分。“吳起為保護悼王尸體而伏在悼王身上”錯,吳起伏在悼王身上,是想保護自己)13.(1)你兒子是個無名小卒,將軍卻親自替他吸吮毒瘡里的膿液,怎么還哭呢?(4分。關鍵點:判斷句;吮其疽,吸吮他毒瘡里的膿液;何……為,固定搭配,為什么……呢。關鍵點各占1分,句子通順1分)(2)鎮(zhèn)守西河,使秦兵不敢向東侵犯,韓國、趙國歸順服從,你比我吳起如何?(4分。關鍵點:鄉(xiāng),通“向”,動詞,向東侵犯;賓:歸順,服從;孰與,與……相比,哪一個。關鍵點各占1分,句子通順,1分)14.①不孝。母親去世他不奔喪服孝。②不仁。為了大將之職殺害妻子。③招嫉。因戰(zhàn)功而招來同僚嫉妒。(3分。每要點1分)第43頁共43頁
附:參考譯文吳起,衛(wèi)國人,在魯國為官。齊國攻打魯國,魯國想任吳起為將,但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魯國就對吳起有些不放心。吳起便殺掉妻子,當上了大將,率軍大敗齊軍。有人在魯侯跟前讒毀吳起,說:“吳起當初曾經(jīng)師從曾參,母親去世他不奔喪服孝,曾參為此與他斷絕關系。如今,為了大將之職殺了自己的結(jié)發(fā)妻子。吳起真是個殘忍的小人??!況且,小小的魯國戰(zhàn)勝了強敵,未必是好事。有此名聲,各國都要一起來對付魯國了?!眳瞧鹬来耸?,擔心魯國治他的罪。聽說魏文侯賢明,便前去投奔。魏文侯任命吳起為將,帶兵攻秦,奪取了五座城池。吳起做主將,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伙食,睡覺不鋪墊褥,行軍不乘車騎馬,親自背負著捆扎好的糧食和士兵們同甘共苦。有個士兵生了惡性毒瘡,吳起替他吸吮濃液。這個士兵的母親聽說后,就放聲大哭。有人說:“你兒子是個無名小卒,將軍卻親自替他吸吮濃液,怎么還哭呢?”那位母親回答說:“不是這樣啊,往年吳將軍替他父親吸吮毒瘡,他父親在戰(zhàn)場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敵人手里。如今吳將軍又給他兒子吸吮毒瘡,我不知道他又會在什么時候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啊。”魏文侯逝世后,太子擊繼位,這就是魏武侯。魏武侯乘船順黃河而下,在中游的時候?qū)瞧鹫f:“險固的山河,真美??!這是魏國的寶呀!”吳起回答:“一國之寶,應是國君的德政而不是山河的險要。如果君王不施德政,恐怕船上這些人也要成為您的敵人?。 蔽何浜钫f:“你說得太對了!”魏國設置國相時,任命田文為相。吳起心里不高興,就對田文說:“我和你談論功勞如何?”田文說:“可以?!眳瞧饐枺骸敖y(tǒng)率三軍,使士兵樂于為國死戰(zhàn),敵國不敢侵略,你比我吳起如何?”田文說:“我不如你?!眳瞧鹩謫枺骸罢伟俟?,親善百姓,使倉庫充實,你比我吳起如何?”田文說:“我不如你。”吳起接著問:“鎮(zhèn)守西河,使秦兵不敢向東侵犯,韓國、趙國歸順服從,你比我吳起如何?”田文仍然說:“我不如你。”吳起質(zhì)問:“這三條你都在我之下,而職位卻在我之上,為什么呢?”田文說:“如今國君年幼,國家多疑難,大臣們不能齊心歸附,老百姓不能信服,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家是囑托給你好呢,還是囑托給我好?”吳起默然地想了想,回答說:“囑托給你!”第43頁共43頁
過了很久,魏國國相公叔娶了公主為妻,就想加害吳起。吳起害怕被誅殺,于是投奔了楚國。楚悼王一向聽說吳起是個人才,吳起一到楚國便封他為國相。吳起嚴明法紀,裁減掉不必要的閑官,廢除了王族中疏遠的親戚,用來安撫獎勵士兵,大力增強軍力,破除合縱連橫的流言。于是楚國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抵擋住了韓、魏、趙三國的擴張,向西征討秦國,各個諸侯國都害怕楚國的強大,但是楚國的王親貴戚、權臣顯要中卻有很多人怨恨吳起。楚悼王去世后,楚國的貴族和大臣作亂,攻打吳起,吳起逃到悼王的尸體邊,伏在上面。攻擊吳起的人用箭射吳起,還射到了悼王的尸體上。辦完葬事,楚肅王即位。他命令楚國令尹全數(shù)誅殺作亂之人,因射吳起之事而被滅族的就有七十多家。(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方孝孺,字希直,寧海人。孝孺幼警敏,雙眸炯炯,讀書日盈寸。長從宋濂學,濂門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顧末視文藝,恒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已任。嘗臥病絕糧,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貧豈獨我哉?”父克勤坐事誅,扶喪歸葬,哀動行路。既免喪,復從濂卒業(yè)。洪武十五年,以吳沉、揭樞薦,召見。太祖喜其舉止端整,謂皇太子曰:“此莊士.當老其才。”禮遣還。二十五年,又以薦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時。”蜀獻王聞其賢,聘為世子師。及惠帝即位,召為翰林侍講,明年,遷侍講學士,國家大政事輒咨之。臨朝奏事,臣僚面議可否,或命孝孺就扆①前批答。時修《太祖實錄》及《類要》諸書,孝孺皆為總裁。燕兵起,廷議討之,詔檄皆出其手。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曰:“燕兵久頓大名天暑雨當不戰(zhàn)自疲今其奏事適至宜且與報書往返逾月使其將士心懈我謀定勢合進而蹴之不難矣。”第43頁共43頁
帝以為然,命孝孺草詔,遣大理寺少卿薛嘉馳報燕。比至,燕王不奉詔。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詔征四方兵,命諸將集舟師江上。而陳煊以戰(zhàn)艦降燕,燕兵遂渡江。帝憂懼,或勸帝他幸,圖興復。孝孺力請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濟,當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執(zhí)下獄。先是,成祖發(fā)北平,姚廣孝以孝孺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背勺骖h之。至是欲使草詔。召至,悲慟聲徹殿陛。成祖降榻,勞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輔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毙⑷嬖唬骸昂尾涣⒊赏踔樱俊背勺嬖唬骸皣囬L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鳖欁笥沂诠P札,曰:“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毙⑷嫱豆P于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背勺媾?,命磔諸市。孝孺慨然就死,時年四十有六。(選自《明史·方孝孺?zhèn)鳌?,有刪改)注:①扆:官殿內(nèi)設在門和窗之間的大屏風。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燕兵久頓/大名天暑雨/當不戰(zhàn)自疲/今其奏事適至/宜且與報書往返/逾月/使其將士心懈/我謀定勢合/進而蹴之/不難矣B.燕兵久頓大名/天暑雨/當不戰(zhàn)自疲/今其奏事適至/宜且與報書/往返逾月/使其將士心懈/我謀定勢合/進而蹴之/不難矣C.燕兵久頓大名/天暑雨/當不戰(zhàn)自疲/今其奏事適至/宜且與報書往返/逾月/使其將士心懈/我謀定勢合/進而蹴之/不難矣D.燕兵久頓/大名天暑雨/當不戰(zhàn)自疲/今其奏事適至宜/且與報書/往返逾月/使其將士心懈/我謀定勢合/進而蹴之/不難矣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扶喪,即護送靈柩。不同于服喪,后者指長輩或平輩親屬死亡后一段時間帶孝表示哀悼。第43頁共43頁
B.總裁,意思是“匯總裁決其事”,后逐步演變?yōu)檎⑸虡I(yè)組織機構中的一種職位。C.詔檄,詔書和檄文。檄文,用于曉諭、征召、聲討等的文書,特指聲討敵人或叛逆的文書。D.降榻,意思是下榻,原指客人來家中住宿,此處指皇帝賞賜座位給臣子以示關愛之情。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方孝孺幼時好學不倦,機警敏捷,每天堅持勤奮讀書;成年以后,他曾跟從宋濂學習。宋濂學生中很多著名人士都比不上他。B.方孝孺舉止端莊嚴肅,才華出眾,因此得到了明太祖和惠帝的重用;惠帝常向他咨詢國家大事,甚至請他在朝廷上批復奏事。C.方孝孺力主抵抗,終未成功。燕軍起兵之初他曾建議惠帝使用緩兵之計,但沒有成功;燕兵渡江以后,方孝孺仍然堅持抵抗,最終失敗。D.方孝孺忠正耿直,誓死不屈。明成祖請他草擬詔書,方孝孺認為明成祖不應該取代帝位,并連續(xù)三次質(zhì)問他,堅持不擬詔書,最終惹怒了明成祖而被殺害。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8分)(1)孝孺顧末視文藝,恒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已任。(4分)(2)孝孺力請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濟,當死社稷。(4分)14.文中哪些內(nèi)容能體現(xiàn)方孝孺的才學?請任舉三例。(3分)10.B第43頁共43頁
11.D降榻謂禮遇賓客,皇帝離開坐榻迎接,表示重視。12.B太祖認為兩次遣還他,認為“今非用孝孺時。”13.(1)方孝孺卻輕視文學,常常把闡明王道、使天下達到太平作為自己的使命。[“顧”“末視”“恒”“致”各1分](2)方孝孺竭力請求堅守京城來等待救兵,如果事情不成功,就決心為社稷而死。[“力請”“即”“濟”“死”各1分,]14.編纂《太祖實錄》《類要》等書,方孝孺郡擔任負責人。燕兵作亂,朝廷討伐的詔書和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明成祖發(fā)兵之前,姚廣孝勸說他不要殺了方孝孺,否則天下讀書風氣就會斷絕。從側(cè)面表現(xiàn)了方孝瑞的才學。方孝孺成年后跟從宋濂學習,宋濂學生中的著名人士都不如他。也從側(cè)面表現(xiàn)了方孝孺的才學?!咀g文】方孝孺,字希直,是浙江寧海人。方孝孺年幼時機警聰敏,兩眼炯炯有神,每天讀書超過一寸厚。他成年后跟從宋濂學習,宋濂學生中的著名人士都不如他。方孝孺卻輕視文學,常常把闡明王道、使天下達到太平作為自己的使命。他曾經(jīng)臥病在床,家中斷了糧食。家人把這件事告訴他,他笑著說:“古人一個月才吃九頓飯,貧困難道唯獨是我方孝孺嗎?”他的父親因為犯法被殺,方孝孺護送靈柩回家鄉(xiāng)安葬,哀傷過度感動路人。喪期滿了之后,他又回來繼續(xù)跟隨宋濂完成學業(yè)。洪武十五年,方孝孺因為吳沉、揭樞的推薦,被太祖召見。太祖欣賞他舉止端莊嚴肅,對皇太子說:“這是一個品行端莊的人才,你應當一直用他到老?!彪S后按照禮節(jié)送他回家。洪武二十五年,又因為別人的推薦被召到宮廷。太祖說:“現(xiàn)在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時候。”蜀獻王聞說他很賢明,聘請他擔任世子的老師。第43頁共43頁
等到惠帝即位,征召他擔任翰林侍講。第二年又提升他做侍講學士,國家重大的政事皇帝常常向他詢問。朝廷討論事情,官員們難以作出決定時,有時皇帝就讓方孝孺在自己的坐位前擬寫批復。當時編纂《太祖實錄》和《類要》等書,方孝孺都擔任負責人。燕兵作亂,朝廷商量討伐他們,詔書和檄文都出自他的手。建文帝三年,燕兵侵占大名府。方孝孺說:“燕兵長時間在大名停留,暑天下雨,他們就會不戰(zhàn)而疲憊?,F(xiàn)在正好他們的奏書到了,應該暫且給他們回復,詔書來往超過一個月,就會使他們將士的戰(zhàn)心松懈。等我們商議好形成合圍之勢,再進兵攻擊他們,就不難取勝了?!被莸壅J為他說的很有道理,就命方孝孺草擬詔書,派大理寺少卿薛嘉馳報燕王。薛嘉到了以后,燕王沒有接受詔書。第二年五月,燕兵到了江北,皇帝下詔征集四方軍隊,命令各將領把戰(zhàn)船集中到長江上。但是陳瑄卻率領戰(zhàn)艦投降了燕兵,燕兵就渡過了長江。皇帝非常憂懼,有人勸皇帝到其它地方去避難,再去圖謀復興。方孝孺竭力請求堅守京城來等待救兵,如果事情不成功,就決心為社稷而死。乙丑這一天,燕兵入城,建文帝自焚,這一天,方孝孺被抓進監(jiān)獄。在此之前,成祖在北平發(fā)兵,姚廣孝把方孝孺托付給成祖,對他說:“城池攻克這一天,方孝孺一定不會投降,希望你不要殺他。殺了方孝孺,天下讀書風氣就會斷絕?!背勺纥c頭答應了他。到這時,成祖想讓他起草詔書。方孝孺被召到宮中后,悲痛的哭喊聲響徹宮殿內(nèi)外。成祖走下坐榻,勸導他說:“您不要折磨自己了,我只是想效法周公輔佐成王罷了。”方孝孺說:“成王在哪里?”成祖說:“他已經(jīng)自焚死了。”方孝孺說:“為什么不擁立成王的兒子?”成祖說:“治理國家要依賴年長一點的國君?!狈叫⑷嬲f:“為什么不擁立成王的弟弟?”成祖說:“這是我們的家事?!本突仡^讓手下人遞給他筆和紙,說:“向天下發(fā)詔書,非你起草不可?!狈叫⑷姘压P扔到地下,一邊哭一邊罵說:“死就死吧,詔書(我)是不可能幫你起草的?!背勺娲笈?,命令在鬧市將他處死。方孝孺慷慨就義,時年四十六歲。第43頁共43頁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太原域久不下,東西班都指揮使李懷忠率眾攻之,戰(zhàn)不利,中流失,幾死。殿前指揮使都虞候趙廷翰。率諸班衛(wèi)士叩頭,愿先登急擊以盡死力。帝曰:“汝曾皆吾所訓練,無不一當百,所以備肘腋,同休戚也。我寧不得太原,豈忍驅(qū)汝曾冒鋒刃,蹈必死之地乎!”眾皆感泣。時大軍頓甘草地中,會暑雨,多被腹病。會遼遣北院大王烏珍自白馬率勁卒夜出間道疾馳駐大原西鳴鼓舉火北漢賴以自固。太常博士李光贊言于帝曰:“陛下戰(zhàn)無不勝,謀無不臧。四方恃險之邦、借竊帝王之號者,昔與中國為鄰,今與隨下為臣矣。蕞爾晉陽,豈須親討!重勞飛挽,取怨黔黎,得之未足為多,失之未足為辱。國家貴靜,天道惡盈,所慮向來恃險之邦。聞是役也,竭府庫之財,盡生民之力,忠心踴躍,各有窺覦。傳曰:"鄰之厚,君之薄也。"豈若回塞復都,電兵上黨?使夏取其麥,秋取其禾,既寬力役之征,便是蕩平之策,惟陛下藏之!”帝覽奏,甚喜,復問趙普,普亦以為然,因使普召光贊慰撫之。己未,徙太原民萬馀家于山東、河南,給梁;庚中,分命使者十七人發(fā)禁軍護送之,因電于鎮(zhèn)、潞等州,用絳人薛化光策也?;庋?“伐木先去枝葉,后取根柢。今河東外有契丹之助,內(nèi)有人戶賦輸,竊恐歲月間未能下。宜于太原北石嶺山及河北界西山東靜陽村、樂平鎮(zhèn)、黃澤關、百井社,各建城寨,扼契丹援兵,起其部內(nèi)人戶,于西京、襄、鄧、唐、汝州給閑田,使自耕種,絕其供饋,如此,不數(shù)年間,自可平定?!钡奂渭{之。次鎮(zhèn)州,召道士蘇澄入見,謂曰:“聯(lián)作建隆觀,思得有道之士居之,師豈有意乎?”對曰:“京師浩穰,非所安也。”壬申,未其所居,謂曰:“師年逾八十而容貌甚少,盡以養(yǎng)生之術教朕!”對曰:“臣養(yǎng)生,不過精思練氣耳;帝王養(yǎng)生,則異于是?!独献印吩?"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欲而民自正?!睙o為無欲,凝神太和,昔黃帝、唐堯享國永年,用此道也?!钡蹛?,厚賜之。第43頁共43頁
(節(jié)選自《續(xù)資治通鑒》卷五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會遼遣北院大王/烏珍自白馬率/勁卒夜出/間道疾馳/駐太原西/鳴鼓舉火/北漢賴以自固B.會遼遣北院大王/烏珍自白馬率勁卒/夜出間道/族馳駐太原西鳴鼓/舉火北漢/賴以自固C.會遼遣北院大王烏珍/自白馬率勁卒/夜出間道/疾馳駐太原西/鳴鼓舉火/北漢賴以自固D.會遼遣北院大王烏珍/自白馬率勁卒夜出/間道疾馳/駐太原西/鳴鼓舉火/北漢賴以自固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殿前指揮使,官名,總領殿前諸班,為殿前司長官。統(tǒng)領管理訓練、番衛(wèi)、戍守、遷補、賞罰,這些事宜總體上都歸此官職管理。B.己未,文中是指“已未年”,采用的是干支紀年法。天干與地支相對應組成,可以紀年也可以紀月,紀日。C.山東,崤山以東,實際上是站在秦人的視角向東看,直至唐末一直未變。韓、楚、趙、魏、齊、燕六國合稱為“山東六國”。D.契丹,古民族名。居今遼河上游西拉木倫河一帶,以游牧為生。北魏時,自號契丹。唐末,阿保機統(tǒng)一各部族,稱帝建遼國。12.下列對文中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李懷忠中箭受重傷后,殿前指揮使都虞候趙廷翰主動請戰(zhàn)。率領諸班衛(wèi)士先行出擊,受到主上的贊賞。B.李光贊提出的休養(yǎng)生息之策,正和主上的心意,起駕回都,放寬勞役之類的征用,打造富足之邦,不用戰(zhàn)爭就使得外邦屈服。C.薛化光在太原北石嶺山和河北界西山東建城寨,供給閑田,讓他們自己耕種,這樣能有效的斷絕太原城與契丹的聯(lián)系。第43頁共43頁
D.蘇澄的養(yǎng)生不過是精思練氣,他認為帝王養(yǎng)生,應該像黃帝、唐堯那樣無為無欲。凝聚神氣,平和心態(tài),才能享國永年。13.將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重勞飛挽,取怨黔黎,得之未足為多,失之未足為辱。(2)壬申,幸其所居,謂曰:“師年逾八十而容貌甚少,盍以養(yǎng)生之術教朕!”14.圍攻太原的過程中,能感受到趙匡胤怎樣的性格特點?請簡要概括。(3分)10.D11.C“山東”一開始指的是崤山以東,實際上是站在秦人的視角向東看。從東漢時期開始,“山東”不再指崤山以東,而是指太行山以東。唐朝的“山東”涉及范圍大大縮小,到了宋朝,“山東”的范圍繼續(xù)縮小,大多時候就指現(xiàn)在的山東省。12.A“受到主上的贊賞”錯。13.(1)勞師動眾,快速運送糧草,讓老百姓心生怨恨,得到晉陽不顯得地盤增加,失去它不夠成為我們的恥辱。(重勞:增加勞累;挽:運送;黔黎:百姓;重點字詞各1分,通順1分。)(2)千申年,皇帝駕臨蘇澄的住所,對他說:“您年過八十容貌仍然這么年輕,何不把您的養(yǎng)生之術教給我!”(幸:駕臨;逾:超過;盍:何不;重點字詞各1分,通順1分。)14.①審時度勢,善于保存實力,愛護將士。②察納雅言,廣納良策。③心胸開闊,有容人之量。(每點1分,意思對即可)【參考譯文】:第43頁共43頁
太原城許久攻打不下,東西班都指揮使李懷忠率領軍隊攻城,戰(zhàn)事都不順利,被流箭射中,幾乎死去。殿前指揮使都虞候趙廷翰,率領各個禁衛(wèi)衛(wèi)士叩頭,請求用盡兵力冒死先登城快速擊殺敵人?;实壅f:“你們都是我親自訓練出來的精銳將士,全能以一當百,是我用來當親信的,共擔患難,共享幸福。我寧可得不到太原,哪能忍心驅(qū)使你們冒刀槍之險,走向必死之地呢!”將士們都感動得留下眼淚。當時大軍駐扎在甘草地中,正趕上暑天大雨,將士們大多腹瀉難忍。恰逢遼國派北院大王烏珍率領精銳部隊從白馬山夜里出發(fā),急行軍抄小路,進駐太原西,高舉火把,鳴擊戰(zhàn)鼓,北漢依仗他們的力量得以穩(wěn)固自己。太常博士李光贊向皇帝進言:“您作戰(zhàn)無不取勝,計謀全是有效的好計謀,憑借地勢險要、超越本分稱王的北漢,過去與中原為鄰,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您的臣子了。小小的晉陽,哪里需要您親自征討!勞師動眾,快速運送糧草,讓老百姓心生怨恨,得到它不顯多,失去它不足為辱。國家貴在安寧,天道痛恨自滿,值得擔憂的一直是依仗地勢險要的地方。我聽說為了打這一仗,用盡了國庫的錢財和百姓的力量,很多人各懷心思,伺機圖謀?!蹲髠鳌酚醒裕骸弴膭萘π酆窳?,您的勢力就相對削弱了?!娜缙瘃{回都,在上黨屯兵?讓老百姓夏天收取麥糧,秋天按時收獲,這樣能使老百姓在徭役上得以寬松,是掃除平定敵人的好計策,希望您裁奪!”皇帝看了奏章之后非常高興,又問趙普,趙普也認為這是對的,于是就讓趙普召見李光贊并撫慰他。己未年,遷移上萬家太原的百姓到山東、河南,供給他們糧食;庚申年,命令十七個使者帶著禁軍護送這些遷移的百姓,駐扎在鎮(zhèn)、潞等州,這是用了州人薛化光的計策。薛化光說:“砍樹要先去掉枝葉,然后再取樹根?,F(xiàn)在河東外有契丹的幫助,內(nèi)有人口上交賦稅,我擔心一年半載攻打不下。應該在太原北石嶺山及河北界西山東的靜陽村、樂平鎮(zhèn)、黃澤關、百井社,各建城池,抵御契丹援兵,起用部內(nèi)人口,在西京、襄、鄧、唐、汝州提供給他們閑田,讓他們自己耕種,斷絕城內(nèi)供給,這樣,用不了幾年,太原自可定?!被实圪澰S并采納了他的意見。皇帝帶兵駐扎在鎮(zhèn)州時,召見道士蘇澄,對他說:“我建造一座建隆觀想找有道之士主持,您難道有想法?”蘇澄回答說:“京都繁盛,不是安居之所?!比缮昴辏实垴{臨蘇澄的住所,對他說:第43頁共43頁
“您年過八十容貌仍然這么年輕,何不把您的養(yǎng)生之術教給我!”蘇澄回答說:“我養(yǎng)生,不過是凝神靜氣罷了:帝王養(yǎng)生,跟這是不同的?!独献印氛f:‘我無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無欲,人民就自然樸實?!療o為無欲,凝神于太和,過去黃帝、唐堯得以享國永年,用的就是這個方法?!被实酆芨吲d,優(yōu)厚地賞賜了他。(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周顗,字伯仁,安東將軍浚之子也。少有重名,神彩秀徹,雖時輩親狎,莫能媟也。廣陵戴若思東南之美,舉秀才,入洛,素聞顗名,往候之,終坐而出,不敢顯其才辯。州郡辟命皆不就。弱冠,襲父爵武城侯,拜秘書郎,累遷尚書吏部郎。元帝初鎮(zhèn)江左,請為軍諮祭酒,出為寧遠將軍、荊州刺史、領護南蠻校尉、假節(jié)。大興初,更拜太子少傅,尚書如故。顗上疏讓曰:“臣退自循省學不通一經(jīng)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難未能守分遂忝顯任名位過量”帝不許。帝宴群公于西堂,酒酣,從容曰:“今日名臣共集,何如堯舜時邪?”顗因醉厲聲曰:“今雖同人主,何得復比圣世!”帝大怒而起,手詔付廷尉,將加戮,累日方赦之。頃之,以醉酒為有司所糾,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責。顗性寬裕而友愛,弟嵩嘗因酒瞋目謂顗曰:“君才不及弟,何乃橫得重名!”以所燃蠟燭投之。顗神色無忤,徐曰:“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蓖鯇踔刂?,嘗枕顗膝而指其腹曰:“此中何所有也?”答曰:“此中空洞無物,然足容卿輩數(shù)百人?!睂б嗖灰詾殁琛S钟趯ё寥粐[詠,導云:“卿欲希嵇、阮邪?”顗曰:“何敢近舍明公,遠希嵇、阮?!钡?3頁共43頁
及王敦構逆,王師敗績,顗奉詔詣敦,敦曰:“伯仁,卿負我!”顗曰:“公戎車犯順,下官親率六軍,不能其事,使王旅奔敗,以此負公。”敦憚其辭正,不知所答。護軍長史郝嘏等勸顗避敦,顗曰:“吾備位大臣,朝廷喪敗,寧可復草間求活,外投胡越邪!”俄而與戴若思俱被收,路經(jīng)太廟,顗大言曰:“賊臣王敦傾覆社稷,枉殺忠臣,神祇有靈,當速殺敦?!闭Z未終,收人以戟傷其口,血流至踵,顏色不變,容止自若,觀者皆為流涕。遂于石頭南門外石上被害,時年五十四。敦使繆坦籍顗家,收得素簏數(shù)枚,盛故絮而已,酒五甕,米數(shù)石,在位者服其清約。初,敦之舉兵也,劉隗勸帝盡除諸王,司空導率群從詣闕請罪,值顗將入,導呼顗謂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顧。既見帝,言導忠誠,申救甚至,帝納其言。顗喜飲酒,致醉而出。導猶在門,又呼顗。顗不與言,顧左右曰:“今年殺諸賊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既出,又上表明導,言甚切至。導不知救己,而甚銜之。敦既得志,問導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當?shù)侨?,無所疑也。”導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應令仆射邪?”又不答。敦曰:“若不爾,正當誅爾?!睂в譄o言。導后料檢中書故事,見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導執(zhí)表流涕,悲不自勝,告其諸子曰:“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選自《晉書·卷六十九》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臣退/自循省學/不通一經(jīng)/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難/未能守分/遂忝顯任/名位過量/B.臣退自循省/學不通一經(jīng)/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難/未能守分/遂忝顯/任名位/過量/C.臣退/自循省學/不通一經(jīng)/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難未能守分/遂忝顯任/名位過量/D.臣退自循省/學不通一經(jīng)/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難/未能守分/遂忝顯任/名位過量/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秀才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亦作為學校生員的專稱,此處為選撥官吏的科目。B.胡越,泛指北方和南方的各民族,胡在北,越在南,也可分別稱蠻和夷。第43頁共43頁
C.太廟,古代皇帝的宗廟,本只供奉皇帝先祖,后來在皇帝批準下也可供奉皇后和功臣。D.石頭,指石頭城,即南京。南京的別稱還有金陵、建業(yè)、建康、白下、越城等。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周顗才華橫溢,但無心仕途。州郡任命一律辭不赴任,后元帝征拜尚書,仍上書極力推辭,固請未許。B.周顗不拘禮節(jié),狂傲不羈。他嗜好飲酒,常酒后妄言,揶揄王導,訾議皇帝,因而屢遭劾奏。C.周顗寬容敦厚,清廉儉樸。弟弟對他出言不遜且以燃燭擲之,他不以為意;王敦査沒家產(chǎn),竟無長物。D.周顗凝正耿直,守節(jié)秉義。同輩狎兒不輕慢待之;王敦謀逆,嚴辭以抗,生命臨危,容止不改。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公戎車犯順,下官親率六軍,不能其事,使王旅奔敗,以此負公。(2)語未終,收人以戟傷其口,血流至踵,顏色不變,容止自若。14.文末王導悲不自勝,說:“幽冥之中,負此良友?!蓖鯇槭裁催@樣說?10.D(解析:該句的意思是“臣退朝時反復思考,我學不通一經(jīng)之術,智能不勝任一官之職,人知足而止很難做到,未能謹守本分,于是擔負了重任,名位超過了實際才干”。)11.B(解析:四方少數(shù)民族分別是南蠻、北狄、西戎、東夷。)12.B(解析:揶揄王導并非在酒后,屢遭劾奏主要因飲酒,并非因訾議皇帝。)第43頁共43頁
13(1)你兵車冒犯和順,我親率六軍而不能抵抗,令朝廷軍隊潰敗,因而有負于你。(注意“戎車”“不能其事”“王旅”“奔敗”的翻譯,各1分?!叭周嚒弊g為“兵車”,“兵車犯順”也可翻譯為“舉兵叛逆”,“不能其事”如翻譯為“不能做好這件事情”也可,意思對即可,“奔敗”譯為“潰敗”“覆敗”。)(2)話還未說完,看押的人用戟擊傷了他的嘴,血流到腳,周顗臉色不變,舉止自若。(注意“收人”“踵”“顏色”“容止”的翻譯,各1分。)14.(1)周顗盡心解救自己,自己不能理解其良苦用心,反而銜恨在心。(2)王敦得勢,向王導探問應如何處置周顗,王導不贊一詞,不置可否。(3)王導整理文書,發(fā)現(xiàn)周顗救自己的奏章,言辭懇切,懊悔不已。(每點1分)【參考譯文】周顗,字伯仁,安東將軍周浚的兒子,周顗少年時便有很高的聲譽,神采俊秀,同輩之人相互親昵狎玩,但卻不敢輕慢放肆地對待周顗。廣陵人戴若思是東南名士,舉秀才后進入洛陽。平時聽過周顗的大名,所以專門拜訪,相對而坐好久,直到離開時,也不敢顯示自己善辯的口才。此后州郡征召,周顗皆不應命。弱冠之年,承襲了其父武城侯的爵位,官拜秘書郎,多次升遷為尚書吏部郎。晉元帝司馬睿初到江東,請周顗為軍諮祭酒,出為寧遠將軍、荊州刺史,領護南蠻校尉、假節(jié)。大興初年,再拜為太子少傅,仍任吏部尚書。周顗上疏推辭說:“臣退朝時反復思考,我學不通一經(jīng)之術,智能不勝任一官之職,人知足而止很難做到,未能謹守本分,于是擔負了重任,名位超過了實際才干?;噬蠜]有準許?;实墼O宴款待群公,飲酒至酣暢時,舒緩地說道:“今天各位名臣共同集會,和堯舜時比怎么樣呢?”周顗因醉酒厲聲說道:“現(xiàn)在雖然您同堯舜一樣是人主,但是怎么能比得了堯舜時的盛世呢。!”皇帝大怒,親手寫詔書交給廷尉,將要殺死他,關押了多天才赦放他。后來又因為醉酒的過失被官吏檢舉,皇帝諒解他的情況,也沒有對他貶謫責罰。周顗天性寬厚仁愛。他的弟弟周嵩曾經(jīng)有一次因為喝醉了酒,瞪著眼睛對他說:“你的才華比不上我,為什么竟然意外地獲得了崇高的聲望!第43頁共43頁
”拿起燃燒的蠟燭擲打他,周顗若無其事,然后漸漸地說:“周嵩你施行火攻,這本來是使出了一個下策呀?!碑敃r的宰輔王導非常重視周顗。王導曾把頭枕在周顗的腿上。王導指著周顗的肚子,問里面裝的都是些什么東西?周顗回答:“這里面空空洞洞的,不過像你這樣的人足可容納數(shù)百個?!蓖鯇б膊灰虼藧篮?。又曾在王導座間傲然嘯詠,王導說:“你想學嵇康、阮籍嗎?”周顗回答說:“我怎敢舍棄近處的你,而遠效嵇康阮籍。等到王敦叛亂,不久朝廷的軍隊被打敗,周顗奉詔去拜見王敦,王敦向周顗說:“伯仁,你有負于我!”周顗說:“你舉兵叛逆,我親率六軍而不能抵抗,令朝廷軍隊潰敗,因而有負于你?!蓖醵丶蓱勊难赞o剛正,不能答復。護軍長史郝嘏勸他躲避著王敦,周顗答復說:“我位列大臣,朝廷風紀淪喪,怎可再到民間求生存,向外投靠胡越之族呢”不久周顗和戴若思被收捕,經(jīng)過太廟,大聲罵道:“賊臣王敦傾覆國家,亂殺忠臣,眾神有靈,應當盡快誅殺王敦?!痹掃€未說完,看押的人用戟擊傷了他的嘴,血流到腳,周顗臉色不變,舉止自若,觀看的人都為他流淚。不久在石頭城南門外被殺,享年54歲。王敦派繆坦登記周顗家產(chǎn),沒收了幾枚素簏,只是裝了一些破舊的棉絮而已,又得到五甕酒,幾石米,當時在位的人都欽服周顗的清廉儉樸。當初王敦舉兵,劉隗勸元帝將王氏一族滿門抄斬,司空王導入朝請罪,恰好遇見正要進宮的周顗,王導叫住對周顗說:“伯仁,我們家這幾百口性命就全靠你了!”周顗連看都沒看他一下,徑自去了。周顗入宮后向元帝進言,備言王導之忠君愛國,極盡力量請求挽救王導,晉元帝采納了他的建議。周顗喜歡飲酒,又喝多了酒才出來。此時王導還跪在宮門口謝罪,看見周顗出來,又喊周顗的名字,周顗依舊不搭理他,只對左右說:“如今殺了這幫賊子,換取金印,掛在手肘后!”出宮之后,周顗又上書朝廷,表明王導心意,言辭懇切。而王導卻不知是救自己,卻在心中怨恨周顗。王敦得志之后。問王導:“周顗、戴若思是眾望所在,應當位列三司,這是肯定的了。”王導沒吱聲。王敦又說:“就算不列三司,也得作個仆射吧?”王導依舊不答。王敦說:“如果不能用他們,就只能殺了他們了?!蓖鯇н€是不說話。后來王導料檢中書故事,看到周顗救他的奏章,言辭感人,殷勤切至。王導執(zhí)表流涕,悲不自勝,對諸兒說:“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在幽冥之中,我愧對這樣的良友。第43頁共43頁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甲)陶潛,字元亮。潛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為鄉(xiāng)鄰之所貴。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時人謂之實錄。以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贏疾。復為鎮(zhèn)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zhí)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在縣公田悉種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彼睾嗁F,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頃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絕州郡覲謁,其鄉(xiāng)親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雖不識主人,亦欣然無忤,酣醉便反。未嘗有所造詣,所之唯至田舍及廬山游觀而已。刺史王弘以元熙中臨州,甚欽遲之,后自造焉。潛稱疾不見。弘每令人候之,密知當往廬山,乃遣其故人龐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潛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進。弘乃出與相見,遂歡飲窮日。潛無履,弘顧左右為之造履。左右請履度,潛便于坐申腳令度焉。弘后欲見,輒于林澤間候之。其親朋好事,或載酒肴而往,潛亦無所辭焉。每一醉,則大適融然。未嘗有喜慍之色,惟遇酒則飲,時或無酒,亦雅詠不輟。以宋元嘉中卒,時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選自《晉書?列傳六十四隱逸》,有刪改)(乙)宋纖,字令艾,敦煌效谷人也。少有遠操,沈靖不與世交,隱居于酒泉南山。明究經(jīng)緯,弟子受業(yè)三千余人。不應州郡辟命。張祚時,太守楊宣畫其象于閣上;出入視之,作頌曰:“為枕何石?為瀨何流?身不可見,名不可求。”酒泉太守馬岌,高尚之士也。具威儀,鳴鐃鼓,造焉。纖高樓重閣,距而不見。岌嘆曰:“名可聞而身不可見,德可仰而形不可睹,吾而今而后知先生人中之龍也。”(節(jié)選自《晉書?列傳六十四隱逸》)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以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第43頁共43頁
B.以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C.以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D.以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鄉(xiāng)里,泛指鄉(xiāng)民聚居的基層單位,文中是指居里或籍貫相同的人,即同鄉(xiāng)。B.祭酒,古代管理酒業(yè)的官員。因為陶淵明酷愛飲酒,官府便征召他任此職。C.太守,是秦漢對郡守的尊稱。宋以后改郡為府,故知府亦別稱為太守。D.經(jīng)緯,經(jīng)書和緯書。經(jīng)書是儒家的經(jīng)書。緯書是講符篆、瑞應、占驗之書。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陶潛擅長作文,作文自有風格。他的《五柳先生傳》中的五柳先生,被時人認為是他的真實寫照,他寫了《歸去來》之后就辭去了縣職。B.陶潛躬耕自資,不愿諂媚長官。擔任彭澤縣令時,把公田全部用來種秫谷;被告知應該整飾衣冠迎接郡里前來視察的督郵,他嘆息不已。C.陶潛嗜酒如癡,率真放達自適。他曾希望自己能醉酒不醒,即使去陌生人家的酒宴,也欣然前往、酣醉而歸;每醉就忘乎所以,其樂無窮。D.陶潛為人清高,沉著而有涵養(yǎng)。他稱病不見仰慕自己的長官,甚至朝廷征召他做官,他也不赴任;他從來沒有表現(xiàn)出來高興或憤怒的神色。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未嘗有所造詣,所之唯至田舍及廬山游觀而已。(2)左右請履度,潛便于坐申腳令度焉。14.同為隱逸者,《晉書》對陶潛和宋纖的形象塑造手法有何不同?試做分析。第43頁共43頁
10.B【解析】“起為州祭酒”承前省略主語“陶淵明”,“起為”為謂語,“州祭酒”為賓語,意思是“陶淵明被起用任命為州祭酒”,句意完整,結(jié)構完整,前后斷開,排除AD;“堪”的意思是“忍受”,“吏職”為其賓語,承前省略主語“陶淵明”,意思是“他(陶淵明)不能忍受官吏這個職務”,應在“吏職”后斷開,排除C。本句翻譯:因為他親人年邁家里貧窮,任用他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這個職務,沒幾天就自己回家了。州里聘用他為主簿,不去,自己種田來養(yǎng)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故選B。11.B【解析】B.“古代管理酒業(yè)的官員”表述錯誤。祭酒是古代主管學務官員,州祭酒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一地的教育局局長。故選B。12.A【解析】A.“他寫了《歸去來》之后就辭去了縣職”表述錯誤,根據(jù)文本“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可知,他是先辭官,后寫的《歸去來》。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3.(1)(他)不曾拜訪過這些人,所到的地方只是田家家舍以及到廬山游觀罷了。(未嘗,不曾;造詣,拜訪;之,動詞,到;唯,只是;而已,罷了。)(2)隨從詢問他鞋子的尺寸,他便在座位上伸出腳讓(他們)度量腳的長度。(左右,隨從;履,鞋子;第一個“度”,尺寸;申,同“伸”,伸出;第二個“度”,動詞,度量腳的長度,)14.①《晉書》用正面描寫陶潛的隱逸者形象,比如用語言描寫來塑造陶潛嗜酒如癡、為人清高的形象;②對宋纖則運用側(cè)面描寫,如用太守楊宣和馬岌的感嘆、稱頌來塑造宋纖超拔不群。參考譯文:(甲)陶潛,字元亮,是大司馬陶侃的曾孫。他少年時心懷高尚,知識淵博善于做文章,灑脫大方不拘謹,自得于真性情,被鄉(xiāng)里鄰居所看重。曾經(jīng)作《五柳先生傳》來形容自己,當世人說是實錄。因為他親人年邁家里貧窮,任用他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這個職務,沒幾天就自己回家了。州里聘用他為主簿,不去,自己種田來養(yǎng)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又做鎮(zhèn)軍、建威參軍,對親戚朋友說:“第43頁共43頁
想做個文官,來掙些補貼家用的錢(意譯)?!惫苓@些事的人聽說了,任用他為彭澤令。在縣里,公田全部命令種秫谷(可釀酒),說:“讓我一直醉酒就夠了?!毕騺砗啒阕詯郏徽~媚長官。郡里派遣督郵到他的縣,他的下屬說應該束上帶子(穿正裝)見督郵,陶潛嘆息說:“我不能為五斗米(這些俸祿)彎腰(喪失尊嚴),小心謹慎的為鄉(xiāng)下的小人做事啊!”義熙二年,將印綬交還離開了彭澤縣,于是作了《歸去來兮辭》。不久,朝廷征召陶淵明為著作郎,不去就職。后來他謝絕了所有州郡官的拜見。陶潛的鄉(xiāng)親有時備了酒邀請他,有時邀請?zhí)諠撘黄鸷染谱?。雖然不認識主人,他也很高興絲毫沒有生氣的樣子,喝得暢快淋漓后就回家。不曾到過(游歷)別的地方,只是去一些田間家舍和廬山游玩罷了。刺史王弘在元熙年間到達江州,很欽慕他,后來親自造訪。陶潛稱病不見。王弘每每派人在路上等候,私下知道陶潛要往廬山,于是便派他的敵人寵通之等人帶著酒,預先在半路上邀請他。陶潛一遇上酒,在野亭舉杯便飲,快樂得忘記了趕路。這時王弘便出面與他相見,于是一起飲酒歡宴終日。陶潛沒有鞋,王弘環(huán)顧左右命令為他做鞋。左右詢問他鞋子的尺寸,他便坐著伸長腳讓他們度量。以后王弘再想會見他,便在草澤山間等候。他的親朋好友,有時帶著酒菜前往陶潛住處,他也從不推辭不喝,每喝醉一次,就感覺很舒適。他從沒有高興或生氣的樣子,只是見酒就喝,如果沒酒,也可以不停的吟誦。陶潛宋元嘉年中去世,享年六十三歲,文集流傳于世。(乙)宋纖,字令艾,敦煌效谷人也。年少時有遠大的志向,沉靜不與世俗之人交往,在酒泉南山隱居。研究經(jīng)緯之書,跟隨他學習的弟子有三千多人。州郡征召他不去就職。張祚時,太守楊宣把他的畫像畫在閣上,進出看見就贊頌說:“什么石頭作枕頭,什么水流漱口,品質(zhì)真高潔呀,他的身體見不到,他的名聲不能求取啊?!本迫伛R岌是高尚的人,他準備威儀,擊鐃敲鼓,造訪他。宋纖身居高樓之內(nèi)拒絕見面。馬岌感嘆說:“名聲可以耳聞,但身形卻不能看見,品德可以仰視可形體卻不能一睹,我從今往后知道先生是人中的豪杰了?!钡?3頁共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