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對應練(二)[基礎運用層]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若無罪而就死地 就:走向B.以小易大,彼惡知之惡:怎么、哪里C.百姓皆以王為愛也愛:愛惜D.不識有諸 識:知道C [C項,愛,吝惜,舍不得。]2.下列各句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A.①為長者折枝 ?、陬C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B.①蓋亦反其本矣?、谛逃诠哑?,至于兄弟C.①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 ②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D.①愿夫子輔吾志 ②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D [A項,①“枝”同“肢”,肢體;②“頒”同“斑”。B項,①“蓋”同“盍”,何不;②“刑”同“型”,典范、榜樣,這里用作動詞,做榜樣。C項,①“采”同“彩”;②“罔”同“網(wǎng)”。D項,①無通假字;②“涂”同“途”,道路。]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活用類型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德何如則可以王矣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明足以察秋毫之末D.刑于寡妻,至于兄弟C [A項,王:名詞作動詞,行王道以統(tǒng)一天下。B項,衣:名詞作動詞,穿。C項,明:形容詞作名詞,視力。D項,刑:名詞作動詞,做榜樣。]4.選出下列加點的“是”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 )A.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B.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C.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笔钦\不能也D.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A [A項,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是”;B、C、D三項均作指代詞“這”講。]5.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古今詞義最接近的一項是( )A.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B.否,吾何快于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C.俯足以畜妻子 D.則牛羊何擇焉5
D [A項,古義:……的原因。今義:表示因果的連詞。B項,古義:兩個詞。于,對;是,代詞,這。今義:連詞,表示承接。C項,古義:妻子兒女。今義:男子的配偶。]6.對下列句子的分析判斷有誤的一項是( )A.王坐于堂上(“于堂上”是介詞結(jié)構,后置于動詞謂語之后)B.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C.臣聞之胡龁曰(“之”后面省略了介詞“于”)D.將以釁鐘(“以釁鐘”是介詞結(jié)構,后置于動詞謂語之后)D [D項,本句是省略句,“以”后面省略了代詞“之”。][閱讀提升層]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題。一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痹唬骸扳矣蟹嗜?,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恥之,愿比死者壹灑之。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yǎng)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跽埼鹨伞!?節(jié)選自《孟子見梁惠王》)二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肽芤恢俊瘜υ唬骸皇葰⑷苏吣芤恢??!肽芘c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節(jié)選自《孟子見梁襄王》)5
7.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B.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C.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D.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C [這句話是梁惠王陳述以前的魏國和當下的魏國,首先根據(jù)四面受敵的情況,確定要在方位詞“東”“西”“南”前面斷開,排除A、B兩項;根據(jù)“叟之所知也”中的“之”的用法(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排除D項。]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寡人,即寡德之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帝王對自己的謙稱。B.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始作俑者,指第一個用俑封殺活人的人,后泛指惡劣風氣的創(chuàng)始者。C.地方,古代地理觀念,謂地呈方形。這里是古今異義詞,意思是土地方圓。D.孝弟,孝,指還報父母的愛;弟,同“悌”,指敬愛兄長。談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對的,并不只是單方面的順從、尊敬。A [A項,“寡人”是古代君主、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肮讶恕边@個稱號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稱,春秋戰(zhàn)國時期常用。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稱。各代體制習慣各有不同,一般被封諸侯王者也可自稱“寡人”。]9.下列對這兩篇文章的分析與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兩篇文章均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說理形象生動,說服力強,充分體現(xiàn)了孟子的論辯藝術和語言特色。B.兩篇文章均以談話為主體,通過孟子與魏國兩位國君的談話,表現(xiàn)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仁政愛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擁護;人民歸順,就能天下無敵。C.孟子與梁惠王的對話,首先批評了梁惠王只圖自己享樂,不管人民死活,不為戰(zhàn)死者報仇雪恨,然后講到行仁政能使國富民強、天下無敵。D.從文段二可以看出,孟子一開始對梁襄王的印象并不好,說他沒有國君的樣子,但孟子仍耐著性子向他講仁政愛民的思想。C [C項,“為戰(zhàn)死者報仇雪恨”不是孟子的意思。]1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5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庖,與后面的“廄”相對,翻譯為“廚房”。率,率領?!按寺诗F而食人也”,判斷句。(2)嗜,喜歡。引領,古今異義詞,伸長脖子(遠望),形容急切盼望。[答案] (1)(現(xiàn)在您的)廚房里有肥美的肉,(您的)馬廄里有健壯的馬,可是老百姓卻面帶饑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領著野獸來吃人啊。(2)如果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國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脖子期待著他了。11.本文中“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以刃與政,有以異乎”用了什么寫作手法?說明了什么問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用了類比推理的寫作手法。說明用棍子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以及用政治害死人,在本質(zhì)上都是一樣的,都是殘害人民。【參考譯文】一梁惠王說:“我樂于聽取您的指教?!泵献踊卮鹫f:“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殺死人,(性質(zhì))有什么不同嗎?”梁惠王說:“沒有什么不同。”(孟子又說:)“用刀子殺死人跟用苛政殺死人,有什么不同嗎?”(梁惠王)說:“沒有什么不同。”(孟子)說:“(現(xiàn)在您的)廚房里有肥美的肉,(您的)馬廄里有健壯的馬,可是老百姓卻面帶饑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領著野獸來吃人啊。野獸自相殘食,人們見了尚且厭惡,而身為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事卻不免于率領野獸來吃人,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說過:‘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偶土偶的人,大概會沒有后代吧?’這是因為木偶土偶像人的樣子卻用來殉葬。(用木偶土偶殉葬尚且不可,)那又怎么能讓百姓們饑餓而死呢!”梁惠王說:“晉國,以前天下沒有哪個國家比它更強大的了,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三國分晉之后的魏國)傳到我手中,東邊敗給了齊國,我的長子也犧牲了;西邊又丟失給秦國七百里的地方;南邊被楚國欺侮。對此我深感恥辱,想要為死難者洗恨雪恥。怎么辦才好呢?”孟子回答說:“方圓百里的小國也能夠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對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罰,減輕賦稅,(提倡)深耕細作、勤除雜草,5
讓年輕人在耕種之余學習孝親、敬兄、忠誠、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長,(這樣,)可以讓他們拿起木棍打贏身披堅硬盔甲、手執(zhí)銳利刀槍的秦、楚兩國的軍隊了。他們(秦、楚)常年奪占百姓的農(nóng)時,使百姓不能耕作來奉養(yǎng)父母,父母受凍挨餓,兄弟妻兒各自逃散。他們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討伐他們,誰能跟大王對抗呢?所以(古語)說:‘施行仁政的人天下無敵?!笸跽埐灰獞岩蛇@個道理了?!倍献影菀娏合逋酢3鰜砗?,對人們說:“(梁襄王)遠遠看上去不像個國君的樣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見了我后)突然問道:‘天下要怎樣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說:‘天下安定在于統(tǒng)一?!?又問)‘誰能統(tǒng)一呢?’我對他說:‘不喜歡殺人的國君能統(tǒng)一?!?大王又問)‘誰會歸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沒有不歸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長的情況嗎?當七八月間一發(fā)生干旱,禾苗就要枯萎了。一旦天上烏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長得茂盛了。像這樣的話,誰能阻止它呢?而現(xiàn)在天下的國君,沒有一個不嗜好殺人的。如果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國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脖子期待著他了。如果真能這樣,人民歸順他,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誰又能夠阻止得了呢?’”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