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編版(2019)高一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六單元測試卷一、選擇題(本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1912年,孫中山代表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兩個“臨時”的提法從本質上體現(xiàn)了( )A.革命黨人為袁世凱奪權留有余地B.孫中山不計較個人名利的品質C.革命黨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D.中華民國政權還缺乏人民的支持2.孫中山在一次演講中說:“至于政府之組織,有總統(tǒng)制,有內閣制之分。法國則內閣制度,美國則總統(tǒng)制度?!薄吨腥A民國臨時約法》規(guī)定實行的是( )A.責任內閣制 B.君主立憲制C.總統(tǒng)共和制D.專制君主制3.1914年,袁世凱為實現(xiàn)獨裁統(tǒng)治,頒布《中華民國約法》,實行( )A.總統(tǒng)制B.內閣制C.君主立憲制D.君主專制制度4.1915年1月,日本向袁世凱政府提出“二十一條”要求。日本在“二十一條”中指出:“中國沿海港灣島嶼不得租與他國?!逼湔鎸嵞康氖? )A.排斥其他列強,妄圖獨霸中國B.維護北洋軍閥政府的利益C.尊重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D.欺騙國際輿論5.下圖反映的事件發(fā)生在( )A.洋務運動時期B.戊戌維新運動時期C.辛亥革命時期D.北洋軍閥時期6.美國《展望》雜志曾推選全世界“百名聞人”,胡適當選,其當選理由是“曾經(jīng)替中國發(fā)明了一種新語言”。這主要是基于他( )A.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B.主張文學改良第13頁共13頁
C.倡導民主與科學D.發(fā)表《狂人日記》7.革命派推舉孫中山為總理,把革命洪流匯集在一起,改變了過去“家家敲自由鐘,人人揚自由旗”的局面。形成這一情形的地點是( )A.武昌B.東京C.南京D.檀香山8.陳獨秀等人“認定要建立名副其實的共和國,必須從根本上改造國民性?!睘榇?,他們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以一本刊物為主要陣地,掀起一場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這本刊物是( )A.《民報》B.《申報》C.《新青年》D.《每周評論》9.如圖是《清帝退位詔書》,這一實物資料充分佐證了辛亥革命推翻了( )A.資本主義B.封建制度C.封建帝制D.帝國主義10.以下是某班同學在學習“民國初年維護共和的斗爭”時所做的學習卡片。請你幫助該同學把卡片中標注序號的空項準確補充完整( )北洋軍閥革命黨人刺殺宋教仁1913年,①②1915年,護國戰(zhàn)爭拒絕恢復③1917年,護法運動A.①武昌起義?、谇宓弁宋弧、邸吨腥A民國臨時約法》B.①二次革命?、谇宓弁宋弧、邸吨腥A民國約法》C.①武昌起義 ②復辟帝制?、邸吨腥A民國約法》D.①二次革命?、趶捅俚壑啤、邸吨腥A民國臨時約法》11.年號紀年從漢武帝開始,一直沿用到清末。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后,以陰陽合歷的民國紀年法取代了年號紀年法。這表明辛亥革命( )A.推翻了清朝統(tǒng)治B.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第13頁共13頁
C.否定了傳統(tǒng)文化D.傳播了民主共和觀念12.據(jù)《臨淄縣志》記載:“元旦(指公歷新一年的第1天),縣署與各機關各學校,互以名刺相投,賀年節(jié)?!边@一社會現(xiàn)象最早出現(xiàn)于( )A.清朝末年B.民國初年C.新中國成立后D.改革開放后13.“白話通神,紅樓夢、水滸,真不可思議。古文討厭,歐陽修、韓愈,是什么東西?!边@副對聯(lián)可能出自( )A.洋務運動時期的同文館B.戊戌變法時期的京師大學堂C.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北京大學D.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西南聯(lián)大14.1912年春,孫中山代表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兩個“臨時”的提法從本質上體現(xiàn)了( )A.革命黨人為袁世凱奪權留余地B.孫中山不計較個人名利的品質C.革命黨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D.中華民國政權還缺乏人民支持15.有學者指出,在中西文化經(jīng)歷了70多年的撞擊和交匯之后,出現(xiàn)于20世紀第二個十年里的這一陣波潮,其潮頭已經(jīng)越出了啟蒙的本義?!斑@一陣波潮”是指( )A.袁世凱獨裁B.北伐戰(zhàn)爭爆發(fā)C.新文化運動D.黃埔軍校創(chuàng)立16.1912年2月12日,清帝頒布遜位詔書,宣布退位,有人因此認為辛亥革命是中國版的“光榮革命”。這一觀點認為兩國“光榮革命”( )A.都減少了社會動蕩,避免了更大流血犧牲B.都以溫和的方式改變了兩國的社會性質C.都保留了君主制,沒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務D.都以非暴力方式建立了資產(chǎn)階級共和政體第13頁共13頁
17.清末鄉(xiāng)紳被稱之為省紳,本應是官營的保甲組織,但不知不覺之間變成了省的自治性公局,權力以省為單位得以分立。然后是省的獨立。這個作為行政機構的省的獨立,才構成了諸多王朝更迭歷史中清王朝崩潰的歷史特質。由此可知,這一“歷史特質”( )A.突出了三民主義的影響B(tài).推動了辛亥革命的進程C.主導了清末新政的展開D.使辛亥革命取得了勝利18.“□沖擊了封建主義的思想、道德和文化,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其中□處應該是( )A.洋務運動B.辛亥革命C.五四運動D.新文化運動19.清帝退位詔書稿由南京臨時政府擬訂,袁世凱收到后擅自在詔書稿上加入“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等內容發(fā)表。孫中山表示反對,致電袁世凱強調:“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組織?!彼麄兎制绲膶嵸|體現(xiàn)在( )A.是否贊同共和體制B.政府組建的主導權C.是否進行社會革命D.臨時大總統(tǒng)的人選20.1917年,中國站在協(xié)約國一方參加一戰(zhàn)。英招華工幾乎全部被投放到前線,挖掘戰(zhàn)壕、修筑工事、野戰(zhàn)救護、掘埋尸體、清掃地雷、筑路架橋、解運糧草、裝卸給養(yǎng)……但凡戰(zhàn)爭所需,幾乎無處不往、無所不為?!▏婈牽偹玖罡l阋苍诮o法國總理的信中寫道:“(華工)是非常好的勞工,他們可以成為最好的士兵……”這說明中國參加一戰(zhàn)的顯著特點是( )A.“以工代戰(zhàn)”B.文明出征C.不參與戰(zhàn)務D.民間自發(fā)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第21題14分,第22題16分,第23題14分,第24題16分,共60分。)第13頁共13頁
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guī)定:總理可以駁回總統(tǒng)的意見;總統(tǒng)頒布命令須由總理副署才能生效。材料二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guī)定:“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qū)別”,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財產(chǎn)、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通信和信教的自由;人民有請愿、訴訟、考試、選舉及被選舉等權利?!幾园讐垡涂傊骶帯吨袊ㄊ贰?1)依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如此設置分權的目的。(2)根據(jù)材料二概括《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的上述條款蘊含的政治原則,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的意義。22.近代中國人民的抗爭和探索,是中國近代史的宏大主題之一。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國近代前期部分大事年表1856年英法聯(lián)軍發(fā)動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國半殖民化程度進一步加深1860年洋務運動開始,開啟了中國近代化進程1894年甲午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民族危機空前加深1895年康有為發(fā)起“公車上書”,維新變法運動開始1900年①1901年清政府宣布實行新政,諸多的改革措施更為廣泛深入1906年清政府宣布實行“預備立憲”,積極推進立憲運動1911年②1915年新文化運動開始,民主與科學的思想得到廣泛傳播某同學對上述年表進行解讀,由該年表可知,民國初年的政治發(fā)展出現(xiàn)了近現(xiàn)代中國史上的第一次民主轉型,1895~1915年民主政治成為近代社會發(fā)展的主要趨勢之一。第13頁共13頁
(1)根據(jù)材料,請將大事年表中省略①②兩處的內容補充完整。(2)列舉出大事年表中存在直接因果關系的兩組大事。(3)根據(jù)材料中的大事年表和該同學的解讀,指出1895~1915年資產(chǎn)階級推動民主政治趨勢出現(xiàn)的重大政治事件有哪些。分析近代中國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失敗的原因。2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9世紀末20世紀初,民族主義傳入中國,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晚清出版的歷史教科書帶有濃厚的民族主義色彩,如趙懿年的《中國歷史教科書》認為讀歷史之任務在于養(yǎng)成國家觀念,勃發(fā)愛國之心,讀史可以知道中國以前是如何之國,中華民族以前是如何民族,“顯我祖國之榮光,復我先民之名譽”……除了針對國外列強之外,尚有另一層涵意,就是從漢族立場出發(fā)推翻滿清政府,苦心創(chuàng)制了一套漢族當權合法性依據(jù)?!幾岳钚⑦w《新舊之爭——晚清中國歷史教科書》材料二 孔教問題,方喧呶于國中。此倫理道德革命之先聲也?!涫着e義旗之急先鋒,則為吾友胡適。余甘冒全國學究之敵,高張“文學革命軍”大旗,以為吾友之聲援。旗上大書特書吾革命軍三大主義:曰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曰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曰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惇毿恪段膶W革命論》(1)根據(jù)材料一,概括晚清歷史教科書編纂的目的,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此目的出現(xiàn)的社會背景。(2)根據(jù)材料二,歸納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列舉胡適首倡“文學革命”的文章,分析“文學革命”對于新文化運動的意義。第13頁共13頁
2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偶然與必然有人認為,1911年武昌發(fā)生的那些事,是一場意外,意外里的意外。這場意外,毀了一個王朝,像扳道岔一樣把古老的中國扳到了另一個軌道上。也有人認為它不是一場意外,而是19世紀以來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材料二 肯定與否定“民國”之取代自秦始皇以來兩千多年的“帝國”,是近代中國社會內在矛盾發(fā)展的結果,是一種前無古人的變化。它打破了歷代王朝的更迭機制,否定了整個皇權體制,因而也觸動了傳統(tǒng)社會的各條神經(jīng),是政治制度和社會思想的一大躍進?!愋衤础督袊鐣男玛惔x》1911年在中國建立起美國共和政體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為它在中國的歷史、傳統(tǒng)、政治經(jīng)歷、制度、天性、信仰、觀念或習慣中毫無根基。它是外國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國之上的。——[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成功與局限君主專制政體 社會生活 民主共和民族資本主義 半殖民地半封建(1)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1911年武昌發(fā)生的那些事”是一場意外嗎?為什么?(2)材料一、二中對“民國”的評價有何不同?(3)結合所學知識,運用以上五個詞語以“成功與局限”為主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緊扣主題,觀點合理;史實準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合乎邏輯;100字左右。第13頁共13頁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C 解析:辛亥革命后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在孫中山的領導下組建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開啟了中國民主憲政的歷程,但政府并非由人民選舉產(chǎn)生,《臨時約法》也尚未由國會投票通過,使用“臨時”一詞體現(xiàn)了革命黨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C項正確。2.A 解析:根據(jù)所學可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實際上確立了責任內閣制,故選A項;君主立憲制需要保留君主,辛亥革命推翻君主專制政體,排除B項;總統(tǒng)共和制總統(tǒng)的權力很大,辛亥革命后為了限制袁世凱的權力,實行責任內閣制,理論上總統(tǒng)只是國家象征,沒有最高的行政權,不是總統(tǒng)制共和制,排除C項;《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推翻君主專制的結果,排除D項。3.A 解析:據(jù)所學知識可知,袁世凱于1914年5月頒布《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tǒng)制,故選A項。4.A 解析:國家利益是各國處理國際關系的一切出發(fā)點,故A項正確。5.D 解析:袁世凱于1915年5月被迫簽訂“中日民四條約”,此時屬于北洋軍閥時期,故選D項。6.B 解析: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和倡導民主與科學的是陳獨秀,故A、C兩項錯誤;新文化運動期間,胡適發(fā)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掀起了文學改良革命,故B項正確;發(fā)表《狂人日記》的是魯迅,故D項錯誤。7.B 解析:中國同盟會于1905年在日本東京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故選B項。8.C第13頁共13頁
解析:1915年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通過對辛亥革命失敗教訓的認真思考,認定要建立名副其實的共和國,必須根本改造國民性,他們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選項C符合題意。9.C10.D11.B 解析:年號紀年體現(xiàn)的是君主的獨尊地位,辛亥革命后以民國紀年是對君主獨尊地位的否定,表明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故選B項;A、D兩項屬于辛亥革命的成果,題目強調的是民國紀年的意義,排除;否定年號紀年,不等于否定傳統(tǒng)文化,兩者不是一個概念,排除C項。12.B 解析:中華民國成立后,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nóng)時;從公歷,所以便統(tǒng)計”,定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公歷1月1日取代夏歷正月初一而稱為“元旦”,題目中元旦指的是公歷1月1日,最早出現(xiàn)于民國初年,清朝末年沿用傳統(tǒng)歷法,以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元旦,故A項錯誤,故B項正確;C、D兩項均晚于B項。13.C 解析:據(jù)材料“白話通神……古文討厭”可知贊揚白話,批評古文,據(jù)所學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故選C項;洋務運動主張“中體西用”,主張保留中國的文化制度,排除A項;戊戌變法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不是文化,排除B項;抗日戰(zhàn)爭時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不是文化,排除D項。14.C第13頁共13頁
解析:袁世凱最終能夠篡奪辛亥革命果實,與兩個“臨時”并沒有任何關系,而且這也絕非是“本質體現(xiàn)”,故A項錯誤;兩個“臨時”與孫中山的個人品質并沒有直接的關聯(lián),故B項錯誤;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在這一時期已然認識到,民主共和之路并非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漫長和循序漸進的過程,兩個“臨時”正是其不懈探索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故C項正確;有無“臨時”兩字與中華民國政權是否獲取人民支持同樣沒有直接的關系,故D項錯誤。15.C解析:根據(jù)所學知識和材料“20世紀第二個十年里的這一陣波潮,其潮頭已經(jīng)越出了啟蒙的本義”可知,新文化運動1915年爆發(fā),是一場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啟發(fā)著人們民主與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故“這一陣波潮”指的是新文化運動,故選C項。16.A解析:“光榮革命”是指英國通過政變,資產(chǎn)階級和新貴族與舊貴族達成妥協(xié),避免了社會動蕩,故選A項。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故B項錯誤;英國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務,故C項錯誤;英國建立的是君主立憲制,故D項錯誤。17.B解析:辛亥革命中,大部分省份紛紛獨立,推動了革命形勢的發(fā)展,進而推動了辛亥革命的進程;材料沒有體現(xiàn)三民主義的作用和清末新政的展開;辛亥革命不能說取得了勝利,故選B項。18.D解析:1915年,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它啟發(fā)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條件。新文化運動沖擊了封建主義的思想、道德和文化,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選項D符合題意。19.B解析:根據(jù)材料“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和“共和政府不能由第13頁共13頁
清帝委任組織”可知,雙方爭論的是由誰組建政府,即政府組建的主導權,故選B項。根據(jù)材料可知,雙方都贊同共和制度,排除A項;共和政府的組織屬于政治革命,不是社會革命,社會革命是實現(xiàn)平均地權,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共和政府的主導權,結合所學可知,孫中山同意只要袁世凱贊同共和,中華民國政府的總統(tǒng)位置就讓給袁世凱,排除D項。20.A解析:根據(jù)材料可知,在一戰(zhàn)期間中國派出了大量勞工去做戰(zhàn)爭中的后勤保障,“以工代戰(zhàn)”支援一戰(zhàn),故A項正確。材料不涉及文明出征,排除B項;挖掘戰(zhàn)壕、修筑工事、野戰(zhàn)救護、掘埋尸體、清掃地雷等也是參與戰(zhàn)務的,排除C項;中國參戰(zhàn)是政府行為,而非民間自發(fā),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第21題14分,第22題16分,第23題14分,第24題16分,共60分。)21.(1)目的:限制袁世凱的權力,維護資產(chǎn)階級民主制度。(2)原則:主權在民。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在法律上宣告了君主專制制度的滅亡和民主共和政體的確立;成為近代中國民主化進程的一座豐碑。解析:第(1)問,由材料一“總理可以駁回總統(tǒng)的意見;總統(tǒng)頒布命令須由總理副署才能生效”并結合所學可得出限制袁世凱的權力,維護資產(chǎn)階級民主制度。第(2)問第一小問,據(jù)材料二“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財產(chǎn)、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通信和信教的自由;人民有請愿、訴訟、考試、選舉及被選舉等權利”,并牢牢抓住核心限定詞“政治原則”,得出主權在民。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2.(1)內容補充:①八國聯(lián)軍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②辛亥革命(或武昌起義)爆發(fā),最終推翻了清朝專制統(tǒng)治(或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建立了中華民國)。(2)大事: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洋務運動;甲午中日戰(zhàn)爭、維新變法運動;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清末“新政”;清末“新政”“預備立憲”、辛亥革命等。(任答兩組,需前后有直接因果關系)第13頁共13頁
(3)事件: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原因: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國情決定;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不充分,經(jīng)濟基礎薄弱;資產(chǎn)階級力量弱小,軟弱妥協(xié);封建勢力強大,專制主義影響根深蒂固;列強的阻撓破壞;教育水平低下;民主意識淡薄等。(答出其中三點即可)解析:第(1)問,依據(jù)所學知識,可知1900年“①”是八國聯(lián)軍為鎮(zhèn)壓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維護在華權益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依據(jù)所學知識,1911年“②”是辛亥革命爆發(fā),最終推翻了清朝專制統(tǒng)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第(2)問,依據(jù)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中期清政府面臨內憂(太平天國運動)外患(列強侵略)的困境,清政府內部的洋務派以“自強”“求富”為口號,創(chuàng)辦了近代的軍事工業(yè)、民用工業(yè),領導旨在挽救統(tǒng)治危機的洋務運動。依據(jù)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末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民族危機空前加深,以康梁為代表的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掀起了主張發(fā)展資本主義,實行君主立憲的維新變法運動。第(3)問第一小問,依據(jù)所學可知,1895~1915年資產(chǎn)階級推動民主政治趨勢的重大政治事件有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從內部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不充分,經(jīng)濟基礎薄弱;資產(chǎn)階級力量弱小,軟弱妥協(xié);封建勢力強大,專制主義影響根深蒂固;國民教育水平低下,民主意識淡薄;外部列強的阻撓破壞等方面回答。其根本原因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國情決定的。23.(1)目的:發(fā)揚愛國心,培育民族主義精神;推翻清政府,建構以漢民族為主體的民族國家。社會背景:民族危機空前加劇,中國已經(jīng)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主義思潮傳入中國。(2)基本內容: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倫理道德革命、文學革命)。文章:《文學改良芻議》。意義:推動了白話文的使用;成為推動新文化運動的有力武器。第13頁共13頁
24.(1)不是一場意外。辛亥革命是19世紀以來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辛亥革命爆發(fā)的原因包括:19世紀中葉以后資本主義的興起與發(fā)展和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壯大;中國民眾救亡圖存意識的增強;西方民主思想的傳播;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的發(fā)展壯大。(2)材料一認為“民國”的建立是中國社會發(fā)生的重大變化,對中國歷史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材料二認為“民國”在中國缺乏根基,失敗是必然的。(3)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引起了人們社會生活的變遷。但由于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因此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言之成理即可)第13頁共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