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游》,教學目的:1、理解《逍遙游》的內容、主旨,了解莊子“小大之辯”的哲學思想,正確認識“大鵬”的形象。2、學習相關文言實詞、虛詞以及特殊用法、特殊句式;3、學習莊子“層層對比、層層深入”的論辯方法,體會莊子散文“汪洋恣肆”的文學風格。,一、解題:“逍遙”:即“無拘無束,自由飛翔”之意(古語中,“逍遙”與“翱翔”同義)?!跺羞b游》這個標題,展示的就是大鵬高飛萬里、自由逍遙的形象。,二、字詞注音:遷徙(xǐ)坳堂(ào)草芥(jiè)夭閼(è)決起(xuè)蜩蟬(tiáo)舂糧(chōng)蟪蛄(huìgū)大椿(chūn)斥鴳(chìyàn)泠然(líng)數仞(rèn)蓬蒿(hāo),找出本文的通假字:(1)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垂,同“陲”,邊際)(2)天之蒼蒼,其正色邪(邪,同“耶”,疑問語氣詞)(3)三餐而反(反,同“返”)(4)小知不及大知(知,同“智”)(5)此大小之辯也(辯,同“辨”,分辨,分別)(6)知效一官(知,同“智”)(7)而宋榮子猶然笑之(猶,同“繇”,喜)(8)而御六氣之辯(辯,同“變”)(9)旬有五日而后反(有,同“又”)(10)而征一國者(而,通“能”),解讀、翻譯課文第一部分: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譯文:北海有一條魚,它的名稱叫鯤。鯤巨大,不知道它有幾千里。鯤變化成鳥,鳥的名稱叫鵬。鵬的背,不知道它有幾千里。,奮起而飛,它的翅膀就像天邊的云彩。這只鳥,海動風起時就將飛往南溟。那南溟,那就是古代傳說中的天池啊。解讀:描述鯤鵬的形象——形體碩大無比,變化神奇莫測,奮飛時氣勢壯美。,《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譯文:《齊諧》是記載怪異事情的書.《齊諧》上記載說:“當鵬遷往南海時,振翅拍水,,激起幾千里的波濤。它乘著旋風盤旋飛上幾萬里的高空——它高飛,憑借著六月的氣流,這是山野中的霧氣、空中的塵埃和生物用氣息相吹拂的力量(匯合而成的天地之氣)。天色深藍,是它的真正顏色嗎?還是因為天高地遠而看不到它的盡頭呢?鵬從高空往下看,也不過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樣罷了。解讀:這里是說,野馬、塵埃、生物之以息相吹等大自然的氣息,共同匯合成六月強大的氣流(六月息)。,古人對風的成因缺乏科學的認識,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來描述,如宋玉《風賦》說“風起于青萍之末”“空穴來風”,郭璞《風水注》說“江流匯以成海,氣息聚而成風”等等。莊子在此對“六月息”的描寫,也屬此類。小結:寫鵬鳥南飛,乘天地之氣以游無窮的偉大形象。,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而后乃今將圖南。譯文:況且水積聚得不深,那么它負載大船就沒有力量。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么就只能用小草做它的船,放上一只杯子就粘住了,這是水淺而船太大的緣故。風積聚得不夠大,那么它承載巨大的翅膀就沒有力量。,所以鵬飛上幾萬里的高空,那所有的氣流就都集聚在它的下面了,然后才形成巨大的風,使鵬背負著青天飛行,而沒有什么能阻礙它;然后它才打算向南方飛行。解讀:?則風斯在下矣:這里的風指各種氣流(小風)。?培風:培,即養(yǎng)成、形成。這里指天地間各種氣流匯合而形成的巨大的風,即“六氣之辯”。李白有詩云:“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同風”之“同”,在這里也是“匯集”之意;“同風”即“培風”。,看來詩人不僅有浪漫豪情,對“逍遙游”的此一節(jié)文字,也有細微的體察呀!解讀:文章通過對比,指出:像水淺不能負大舟一樣,一般的風,不能負大翼。只有駕乘巨大的風(所謂御六氣之辯——也即由六月息、野馬、塵埃、生物之以息相吹、扶搖、羊角等等匯合而成的天地之氣),才能高飛九萬里而“莫之夭閼”。,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譯文:蟬和學鳩嘲笑鵬說:“我疾速地起飛,觸著榆枋樹木就停下來,有時如果飛不上去,息落到地上就是了。為何要飛上數萬里的高空再往南飛呢?”去郊外去的人,只須準備一天三餐,回來時肚子還是飽的;到百里外去的人,頭天晚上就要搗米準備干糧;到千里遠處去的人,要用幾個月來儲積糧食。這兩只小動物又知道什么呢?,解讀:蜩與學鳩不可能理解大鵬的壯舉,反而嘲笑道: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作者以俗世“遠行必先積糧”為例,說明大鵬高飛九萬里,是為了“培風”——即為了集聚起大自然的各種氣流,形成力量巨大的風,然后駕乘著它南飛。此與后文“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相呼應。,小結:第一段,作者把大鵬與“蜩”、“學鳩”作對比,指出:渺小的俗物不可能理解大鵬高飛九萬里的行為。承上啟下,引出下一段關于“小大之辯”的議論。,解讀、翻譯課文第二部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譯文:小智慧不了解大智慧,壽命短的不了解壽命長的。憑什么知道它是這樣的呢?早上生,見到太陽出就死的“朝菌”,不知道一個月的時間變化;,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蟪蛄”,不知道一年的時間變化,這就是壽命短的。楚國的南邊有冥靈這種樹,以五百年為一個春季,五百年為一個秋季;遠古時代有一棵大椿樹,以八千年為一個春季,八千年為一個秋季,(這就是壽命長的)。而且彭祖如今獨自以長壽聞名于世,一般人去與他相比,不是很可悲嗎?解讀:這里,作者提出“小”與“大”兩個慨念,指出,卑微的俗物不可能理解“偉大生命”的境界。論述上承上啟下。,湯之問棘也是已。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譯文:湯問政于棘,也說到(鵬)這個故事: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個深海,那就是古代傳說中的天池啊。。那里邊有一條魚,它的身子有幾千里寬,沒有人知道它有多么長,它的名字叫作鯤。有只鳥,它的名字叫作鵬,鵬的背像泰山,雙翅展開像天邊的云,鵬乘著旋風環(huán)旋飛上數萬里的高空,穿過云氣,背負青天,然后向南飛翔,將要到南海去。,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譯文:斥鴳嘲笑它說:“它將要到哪里去呢?我飛騰起來,不過十幾尺高就落下來,在蓬蒿之間自由自在地飛翔,這也就是飛的最高限度了,而它將要飛到哪里去呢?”——這就是大和小的區(qū)別啊。,解讀:“小大之辯”是莊子哲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命題。莊子認為,世俗的生物,受自身條件所限,為口食之欲勞碌爭斗,是很卑微的——此為“小”;而另有一類“偉大的生命”,突破世俗的限制,達于“高遠遼闊”的境界——此為“大”。,有人會問,這里再一次寫大鵬與斥鴳的事,不是跟第一段重復嗎?我認為——不,不重復。這一段是把它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強調斥鴳和大鵬的這種對立,就是“小大之辯”。,實際上,《逍遙游》三個段落中的三層對比,都是圍繞著“小大之辯”來進行論述的。小結:本段將“小知”與“大知”、“小年”與“大年”進行對比,并引用湯問棘的一段話,強調斥鴳和大鵬的這種對立,就是“小大之辯”。在篇章上,與第一段照應,再深入一層議論。,解讀、翻譯課文第三部分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譯文:所以那些才智足以勝任一個官位、品行順合一方百姓、道德符合君主心意、能力足使國人信任的人,他們自己覺得很得意,其實也和斥鴳一樣(所見甚?。?。,因而宋榮子都輕蔑地嗤笑這四種人。再說,即使全社會的人都稱贊宋榮子,他卻并不因此而更加勤勉;全社會的人都責難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加沮喪。(這是因為他)能認清自我與外物的分別,能辨明榮辱的界限,但他也至此而止了。他在世上,雖然沒有拼命地追求什么(名利),但還是有不曾樹立起來的東西(還是有所局限,沒能達到“至人”的境界)。,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數數然。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解讀:?有所待:待,同“呆”,停留也。這里是使動用法,“使······停留”,可譯為“約束、限制”。,“有所待”,即有所限制之意。?惡乎待:哪里有什么限制呢?這里是說,“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就能夠無拘無礙,獲得自由與逍遙。(通行注本把““有所待”解釋為“有所憑借”,并說大鵬“摶扶搖而上九萬里”是“有所待”,那么,“至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所憑借的似乎更多更宏大,為什么就不是“有所待”呢?),解讀:可以看出,這里的“猶有所待”是與前面的“猶有未樹”相對應的,意義也是相近的,它是說,列子雖然能夠“御風而行”,但是“旬有五日而后反”,是有所局限的。據此說明,宋榮子、列子等人,雖然有較高的修養(yǎng),但并沒有達到“至大至高”的境界。由此推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結論,并形成對比,進一步深化了“小大之辯”的內涵。,譯文:列子乘風而行,飄然輕巧,但十五日后就返回了。他對于招財納福的事沒有拼命地追求。他雖然不用步行可以飛,但還是有所局限的。至于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駕馭六氣的變化,而在無邊無際的境界里遨游的人,他們有什么能夠限制呢?所以說:至人、神人、圣人,不存私欲,不求功利名聲。,解讀:莊子認為,只有不追求功名私利的人,才是至高至圣的人,才能夠得到真正的自由(像大鵬那樣自由地翱翔)。這,就是莊子《逍遙游》的主旨。(教材及通行注本的一個最大的錯誤,就是把“待”注釋為“憑借”,并據此為標準,把大鵬、斥鴳等等,都化為“有所待”那一類“俗物”。這就把整篇的主旨和思想內容弄“擰”了),小結:第三段進行更深一層的分析,將宋榮子、列子與“至人”、“神人”“圣人”作對比,指出:即使像宋榮子、列子這些有道之人,也還是有所局限的。要真正得到“逍遙”,必須沖破“功名利祿”等私欲的束縛,讓自己的精神做到“無所待(無所限制)”。由此收結上文,得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結論。,藝術鑒賞:《逍遙游》的藝術風格莊子散文善用寓言,極富想像力。莊子寓言虛構出許多神奇莫測令人嘆為觀止的故事,創(chuàng)造出形形色色多姿多彩令人瞠目結舌的形象。莊子以奇崛瑰麗的想像力勾畫了詩性的空間,在作者的筆下,鯤“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寫鵬的南徙,“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此時,物理空間的限制被縮小甚至取消,詩人的想象力掙脫了任何空間的束縛。,豐富的想像使莊子的文章形成一種奇詭異常、變幻莫測、汪洋恣肆的獨特風格,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寫作學習三層對比,層層深入——《逍遙游》的論辯藝術第一段:把大鵬跟“蜩”與“學鳩”對比,從形象上展示“小大之辯”。第二段:將“大知”“大年”與“小知”“小年”進行對比。從思想上歸結出“小大之辯”的觀點。,第三段:將宋榮子、列子與“至人”、“神人”“圣人”作對比,得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結論。三層對比,從形象推進到慨念、觀點,再進一層推出結論,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緊扣,表現出莊子精湛的論辯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