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22年中考歷史模擬測試卷(二)
ID:86767 2022-06-21 1 9.99元 13頁 2.63 MB
已閱讀10 頁,剩余3頁需下載查看
下載需要9.99元
免費下載這份資料?立即下載
2022年福建省中考模擬測試卷(二)第Ⅰ卷(選擇題 共60分)本卷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司馬遷在《史記》中提出“祖黃帝說”,認為黃帝是華夏始祖,是顓頊、帝嚳、堯、舜的祖先,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還是漢朝人和匈奴人共同的始祖。這種觀念有利于(  )A.消除民族矛盾B.強化民族認同C.加強君主專制D.促進邊疆開發(fā)2.關于夏朝建立后的王位傳承,《史記·夏本紀》中寫道:“帝禹……以天下授益……益讓帝禹之子啟。”而《戰(zhàn)國策·燕策》則記載:“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據(jù)此能認定的歷史事實是(  )A.啟用武力奪取王位 B.益將王位讓于啟C.啟最終繼承了王位 D.禹直接傳位于啟3.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下列圖片說明了黃河流域(  )A.長期是古代中國的政治中心B.一直是古代中國的經濟中心C.長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D.一直是古代中國的文化中心4.西方歷史學家馬克·布洛赫把史料分為“有意”和“無意”兩大類。前者的作者大都“有意”以自己的文字左右時人和后人的想法,后者指原屬過去歷史事物的一部分而遺留至今的、無意中提供了可靠的歷史信息的那些史料。據(jù)此推知,下列屬于“無意”史料的是(  )13,A.《漢書·王莽傳》中對王莽性格的描述B.《三國志》中有關當時飲食的記載C.末代皇帝溥儀中自傳《我的前半生》D.《紅色中華》對蘇維埃政權建設的報道5.北朝民歌《木蘭詩》在北宋時被收入《樂府詩集》。詩中描寫木蘭“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其中“策勛十二轉”是唐代對軍功的獎賞。由此能夠確定《木蘭詩》(  )A.記載了古代政治制度的變遷B.屬于宋代文人創(chuàng)作的詩歌C.在流傳中融入新的歷史內容D.沒有研究歷史的史料價值6.隋煬帝在全國各地廣設糧倉,長安、太原、洛陽等地的倉庫儲存了幾千萬匹布帛,直到唐朝初年,這些倉庫中的糧食、布帛還沒用盡,如此富庶的隋朝卻短命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A.上層統(tǒng)治者奢侈腐化B.隋朝統(tǒng)治政策不得民心C.下層的人民起義不斷 D.隋修建大運河耗費國力7.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歷史事件發(fā)生時所產生和記錄的原始資料。以下可用于研究唐朝外交的第一手史料是(  )A.諸葛亮《出師表》B.李斯《泰山石刻》C.司馬遷《史記》D.《大唐西域記》8.右圖反映的主題是(  )A.國家的建立與鞏固B.中外政權的紛爭C.民族政權的并立與民族交融D.繁榮與開放的社會9.關于宋太祖駕崩前夜宋太宗(時為晉王)的活動,北宋時期有不同記載。《續(xù)湘山野錄》記載,宋太宗當晚曾與其兄宋太祖在宮中飲酒,并宿于宮中;《涑水記聞》則稱,那晚宋太宗并未進宮。這反映出(  )13,A.歷史事實都是通過歷史敘述呈現(xiàn)的B.同一歷史事實會有不同的歷史記載C.歷史敘述不能客觀準確再現(xiàn)歷史事實 D.綜合多種歷史敘述即可確認歷史事實10.比較下列三幅圖片,說法正確的是(  )A.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B.改變世界貿易的格局C.促進各地經濟文化交流D.加快殖民擴張的速度11.尋找歷史地圖中的關鍵詞是閱讀歷史地圖的重要方法。所謂“關鍵詞”就是能夠識別地圖的關鍵信息點。某同學在查閱地圖時找出了“大都”“宣政院轄地”“琉球”等關鍵詞。他查閱的地圖應該是(  )A.秦朝時期的地圖B.西漢初期的地圖C.元朝時期的地圖D.北朝初期的地圖12.《天工開物》中描述一種農業(yè)工具“揚郡以風帆數(shù)扇,俟風轉車,風息則止,此車為救潦,欲去澤水,以便栽種。蓋去水非取水也,不適濟旱。”材料反映了該工具主要用于(  )A.灌溉B.冶鐵C.排澇D.播種13.李鴻章晚年曾這樣評價自己的洋務事業(yè):“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由此可知,李鴻章(  )A.主張變法圖強B.對洋務事業(yè)有所反思C.企圖獨攬大權D.完全否定了洋務事業(yè)14.中共一大規(guī)定黨的任務是“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由勞動階級重建國家,直至消滅階級差別”,“消滅資本家私有制,沒收機器、土地、廠房和半成品等生產資料”。這說明當時中國共產黨(  )A.認識到掌握武裝的重要性B.借鑒創(chuàng)新蘇俄革命道路13,C.意識到革命任務的艱巨性D.尚未充分認識中國國情15.《紐約時報》某駐華記者在回憶錄中述及了“廣州聘請?zhí)K聯(lián)顧問”“武漢群眾集會慶祝勝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著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邊戰(zhàn)事連連”等情形。這些情形發(fā)生在(  )A.辛亥革命時期B.五四運動時期C.國民革命時期D.全面抗戰(zhàn)時期16.國民革命失敗后,共產黨人失去了城市。在退出城市的過程中,共產黨人又得到了農村。這種得與失在一開始的時候并不是自覺選擇的結果。材料說明(  )A.中國共產黨人在城市已經無法立足B.國民黨在城市中大肆捕殺共產黨員C.國民黨在城市中的力量相對較強大D.中國共產黨開始自主探索革命道路17.《人民日報》在曾刊載的文章中寫道:“中國,中國人,將不再是屈辱的殖民地奴隸的代名詞,而要永遠地受到全世界愛好和平民主的人民的尊敬了。中國人民從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陣營的祖國,有了真正能保護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該文章評價的是(  )A.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 B.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C.聯(lián)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D.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8.對于右圖《1981年和2016年中國出口商品總額與構成》,下列選項中對圖片分析正確的是(  )A.農輕重結構比例已嚴重失調B.國際市場限制初級產品貿易C.工業(yè)制造水平遠遠領先世界D.改革開放推動出口結構變化13,19.20世紀70年代上半期是中國外交事業(yè)獲得突破性大發(fā)展的時期。這一突破性大發(fā)展的出現(xiàn)與國際形勢的變動有關,但更重要的是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因勢利導,對外交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由此可見,當時我國取得外交突破性大發(fā)展的主要因素是(  )A.有利的外部環(huán)境B.穩(wěn)定的國內形勢C.人民群眾的愿望D.決策者的作用20.在右圖中文字所標注的地區(qū),我國實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B.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C.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D.社會主義制度21.對下面一組圖片解讀正確的是(  )A.圖一標志著兩岸民間團體交往的開始B.圖三見證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見C.圖二形成了對臺和平統(tǒng)一的大政方針D.圖片反映了兩岸關系歷史性的進展22.歐洲人強烈的反省精神打造了哲學的深度,不斷追尋的精神開創(chuàng)了民主的先河,在與蒙昧和野蠻的交戰(zhàn)中,逐漸形成了復雜而獨特的“歐洲模式”,在世界其他文化中都可以找到歐洲文明的影子。上述材料中提及的“歐洲文明”的源頭是(  )A.古希臘文明B.古巴比倫文明13,C.古埃及文明D.古印度文明23.雨果在《悲慘世界》中寫道:“失敗反把失敗者變得更崇高了,倒了的拿破侖仿佛比立著的拿破侖還要高大些……他在疏失中仍是莊嚴的,在污點中仍是卓越的,在罪惡中也還是雄才大略的。”對于這段材料的理解最準確的是(  )A.拿破侖的對外戰(zhàn)爭都是正義的,不容置疑B.雨果站在歐洲封建統(tǒng)治者的立場上評價拿破侖C.雨果肯定了拿破侖的歷史功績D.對外戰(zhàn)爭最后的失敗讓拿破侖徹底被否定24.“大工業(yè)創(chuàng)造了現(xiàn)代化的世界市場,首次開創(chuàng)了世界歷史,因為它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于整個世界,因為它消滅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國的孤立狀態(tài)。”據(jù)材料可知,作者認為(  )A.大工業(yè)不利于世界市場的形成 B.世界各國的孤立有利于大工業(yè)發(fā)展C.世界市場的形成阻礙了歷史的進步 D.工業(yè)革命促進了整體世界的形成25.華盛頓曾說:“如果自由流于放縱,專制的魔鬼就乘機侵入。”他又說:“我對于我們自己內部的傾軋,比對敵人在算計我們,還覺得可怕。”據(jù)材料可看出華盛頓的意愿是(  )A.開辟新航路,建設北美新國家 B.推翻英國殖民統(tǒng)治,建立民主共和政府C.加強對外擴張,開辟海外市場D.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建立君主立憲政體26.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地起義自己解放自己,還不如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解放農民;繼續(xù)拖延只會更加引起災禍,只會對整個國家,特別是對地主會造成有害的、災難性的后果。有上述認識的改革者(  )A.頒布了《權利法案》 B.通過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C.簽署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D.推行了“文明開化”政策27.人們對于馬歇爾計劃的觀點如下表所示。其反映了(  )13,年代主流觀點20世紀50年代學者大多把馬歇爾計劃看作美國式慷慨的又一成功范例20世紀60—70年代歷史學家認為馬歇爾計劃是美國經濟帝國主義的表現(xiàn)20世紀80年代馬歇爾計劃并不像人們之前所認為的那樣在歐洲的復興過程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A.歷史認識具有時代性B.歷史認識具有唯一性C.學者的研究帶有主觀性D.歷史評價由學術界認定28.20世紀60年代,日本推行積極的經濟外交。1962年,首相池田勇人出訪西歐六國,協(xié)商貿易問題,法國總統(tǒng)戴高樂稱他是“半導體推銷員”。池田勇人還表示“沒有必要和美國采取完全相同的態(tài)度,現(xiàn)在可以和中國大力開展經濟、文化的交流”??梢?,當時的日本(  )A.實現(xiàn)了與中國的邦交正?;疊.聯(lián)合歐洲共同對抗美國C.表現(xiàn)出擺脫美國控制的傾向D.積極謀求政治大國地位29.兩極格局瓦解后,世界朝著多極化趨勢方向發(fā)展,國際組織紛紛成立,下列選項對應準確的是(  )選項國際組織目的、作用A上海合作組織建立新的、公正的國際經濟秩序B七十七國集團加強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合作關系,維護國際和平及地區(qū)安全穩(wěn)定C世貿組織制定和規(guī)范單邊貿易協(xié)議,組織貿易談判,解決貿易爭端D聯(lián)合國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30.某同學搜集到以下資料用以研究某個主題,就此判斷其研究的主題是(  )13,魏晉壁畫磚《驛使圖》(驛使:傳遞公文、書信之人)貝爾發(fā)明電話騰訊微信A.繪畫藝術風格的發(fā)展B.工業(yè)革命的影響C.信息傳播方式的演變D.中外文化的交流第Ⅱ卷(非選擇題 共40分)本卷共4題,第31題6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第34題10分,共40分。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名稱發(fā)明時間傳入阿拉伯時間傳入歐洲時間造紙術公元前2世紀8世紀11世紀以后指南針北宋時期12世紀13世紀初活字印刷術北宋時期不詳不詳火藥隋唐時期13世紀中期14世紀左右——摘編自《世界歷史地圖冊》九年級上冊(1)根據(jù)材料,指出造紙術發(fā)明的朝代。(2分)(2)小歷認為是中國的四大發(fā)明使歐洲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你同意小歷的觀點嗎?簡要說明理由。(4分)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大多數(shù)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和文學關注的中心都是人——文藝復興時期的新人,他或她是自身命運的塑造者,而不是超自然力量的玩物。人們不需要專心于超自然的力量,相反,生活的目的是發(fā)展自身所固有的潛能。——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3,材料二 英國用“光榮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種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營造出一種寬松、自由和開放的環(huán)境……否則,就難以想象英國社會如何能夠在18、19世紀和平地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摘編自錢乘旦《世界現(xiàn)代化歷程》材料三 1933年,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tǒng)。他面對嚴重的經濟危機,推行新政……所謂“新”指的是(美國)拋棄了自1776年以來所確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競爭的基本原則,實現(xiàn)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全面干預和調節(jié)。(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思想。(2分)(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光榮革命”后,英國確立“新的政治制度”所依據(jù)的主要法律文獻是什么。該法律文獻的頒布使英國確立了怎樣的政治體制?(2分)(3)根據(jù)材料三,概括羅斯福新政有何創(chuàng)新之處。(4分)(4)根據(jù)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說說促進社會發(fā)展的因素有哪些。(4分)3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15~16世紀是世界歷史發(fā)展的重要時期。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人類社會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新航路的開辟推動了世界各地人口的遷移和物種的大交流,改變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環(huán)境狀態(tài),在人類歷史逐步從分散走向整體的進程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摘編自統(tǒng)編高中教材《中外歷史綱要》13,材料二 18世紀和19世紀期間,人類擺脫了長期來自人口數(shù)量、食物供應、人類遷移以及經濟產量等各方面的束縛。這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發(fā)展就是工業(yè)革命,而在工業(yè)革命當中,最為重要的突破就是人類對礦物燃料的利用。這一突破使人類的生存條件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革。——摘編自[美]約翰·R.麥克尼爾等著《全球史:從史前到21世紀的人類網絡》材料三 隨著全球范圍內工業(yè)化的推進,環(huán)境惡化成為嚴重的問題。人類使用煤炭、石油等礦物燃料,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加劇了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對森林資源的亂砍濫伐,導致熱帶雨林大片消失,直接影響到全球的生態(tài)平衡。這些環(huán)境危機不僅是生態(tài)問題,也是現(xiàn)代社會面臨的重大經濟和社會問題。——摘編自統(tǒng)編教材《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材料四 人類是命運共同體,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zhàn)和共同責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重要的發(fā)展理念,也是推進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大原則,生態(tài)文明是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yè),要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自覺行動。生態(tài)文明建設關乎人類未來,建設綠色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應對氣候變化需要世界各國同舟共濟、共同努力,任何一國都無法置身事外、獨善其身。——摘編自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1)根據(jù)材料一,指出新航路的開辟對人類社會的影響。(4分)(2)根據(jù)材料二指出,使人類生存的條件發(fā)生根本性變革的最重要的突破是什么?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隨著兩次工業(yè)革命的展開,人類社會分別進入了什么時代?(2分)(3)根據(jù)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分析“隨著全球范圍內工業(yè)化的推進,環(huán)境惡化成為嚴重問題”的主要原因。(4分)13,(4)根據(jù)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請你從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角度,談談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識。(2分)3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中國近代史大事記年表(部分)1840—1842年鴉片戰(zhàn)爭1851—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19世紀60年代—1895年洋務運動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zhàn)爭1898年戊戌變法1911年武昌起義1915年新文化運動開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根據(jù)材料,以世紀、時期的表述方式,簡述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時間。(2分)(2)閱讀以上材料,提取兩個歷史事件,確定觀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中國近現(xiàn)代史知識加以論述。(8分。要求:觀點明確,根據(jù)材料中的兩個歷史事件,并結合所學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中的一個歷史事件,加以論述,史論結合,條理清楚)13,參考答案第Ⅰ卷1.B 2.C 3.A 4.B 5.C 6.B 7.D 8.C 9.B 10.C11.C 12.C 13.B 14.D 15.C 16.D 17.B 18.D 19.D 20.C 21.D 22.A 23.C 24.D 25.B 26.C 27.A 28.C 29.D 30.C第Ⅱ卷31.(1)漢朝。(2分)(2)【答案一】判斷:同意。(1分)理由:四大發(fā)明促進了歐洲社會的轉型。造紙術和印刷術推動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進行,促進了歐洲思想的解放?;鹚幐淖兞俗鲬?zhàn)方式,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滅亡。指南針的發(fā)明促進了新航路開辟,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fā)展。(3分)【答案二】判斷:不同意。(1分)理由:中國的四大發(fā)明只是促進了歐洲社會的轉型,而不是根本原因,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才是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的根本原因。(3分)32.(1)人文主義思想。(2分)(2)《權利法案》;君主立憲制。(2分)(3)拋棄了自由放任、自由競爭的基本原則;國家全面干預和調節(jié)經濟生活。(4分)(4)合適的政治制度、工業(yè)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創(chuàng)新的意識等等。(4分)33.(1)推動世界各地人口的遷移;推動物種的大交流;改變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環(huán)境狀態(tài);推動人類從分散走向整體。(4分)(2)蒸汽機的發(fā)明和使用。第一次進入“蒸汽時代”,第二次進入“電氣時代”。(2分)(3)煤炭、石油等礦物燃料的大量使用,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對森林資源的亂砍濫伐,導致熱帶雨林大片消失,直接影響到全球的生態(tài)平衡。(4分)(4)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zhàn)和共同責任,需要世界各國同舟共濟、共同努力。(2分)34.(1)二十世紀前期(或初期)。(2分)(2)觀點:順應歷史發(fā)展潮流的改革推動了社會的進步。(2分)13,論述:19世紀60年代,面對內憂外患,地主階級洋務派以“自強”“求富”為口號,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促進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但沒有從根本上廢除封建制度,因而最終失敗。隨著中國民族危機的加劇,1898年,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學習西方先進制度,這促進了思想啟蒙,推動了社會進步,但因為把希望寄托在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改革最終失敗。1978年,面對經濟體制問題,中國在農村和城市進行經濟體制改革,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促進了社會發(fā)展,中國經濟迅速騰飛。綜上所述,只有順應歷史發(fā)展潮流,采取針對性的改革,才能有力地推動社會的進步。(6分)13
同類資料
更多
福建省2022年中考歷史模擬測試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