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統(tǒng)編版(2019)高一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二單元測試卷(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唐制規(guī)定,凡未加蓋“中書門下之印”,未經政事堂議決副署,而由皇帝直接發(fā)出的命令,在當時是被認為違制的,不能為下屬機關所承認。這說明唐代三省制( )A.對皇權形成了一定制約B.提高了行政效率C.皇權與相權矛盾尖銳D.政事堂權力膨脹2.這一制度使少數下層士人得以參政,影響到文官隊伍的整體素質與結構。它所造成的是一個龐大的讀書人階層?!斑@一制度”最早出現在( )A.秦漢時期 B.隋唐時期C.宋元時期D.明清時期3.開元九年(721)起,唐朝在沿邊各地陸續(xù)設立十大兵鎮(zhèn),其最高長官為“節(jié)度使”。節(jié)度使帶領一批專司戰(zhàn)斗的人戍守邊防地帶,統(tǒng)理外族,保固疆土。由此可知當時節(jié)度使( )A.嚴重威脅了中央集權B.是皇權加強結果C.擁有政治、經濟權力D.是為了穩(wěn)定邊疆4.觀察下面這幅漫畫。與漫畫反映的現象有密切關系的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是( )第13頁共13頁
A.宗法制B.九品中正制C.察舉制D.科舉制5.北魏至隋唐實行均田制,“均田”是指( )A.按全國人口平均分配土地B.將國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無地農民C.對廣大農民平均分配土地D.不侵犯地主階級的土地6.杜甫的詩歌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真實歷史面貌,被公認為“詩史”。以下關于杜甫詩歌的說法正確的是( )A.杜甫是安史之亂的親歷者,其詩歌作品可作為信史B.其作品通俗易懂,開創(chuàng)中國市民文學的先河C.其作品雖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但作為史料應加以甄別D.是浪漫主義文學作品,反映了底層人民的苦難7.唐代陸贄在談到租庸調制時說:“有田則有租,有家則有調,有身則有庸?!边@說明租庸調制( )A.基本特點是以人丁計稅B.實行以田畝為主的征收標準C.適應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D.反映了國家對人身控制加強第13頁共13頁
8.據宋代路振的《九國志》記載,唐哀帝時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發(fā)機飛火”,燒毀了該城的龍沙門。由此可知( )A.唐末火藥已經用于軍事B.唐代煉丹家發(fā)明了火藥C.軍事需要促使火藥發(fā)明D.宋代文獻最早記載火藥9.有史學家認為:從秦漢起,官僚體制就是中國制度的核心問題,它可以分成兩個大的子問題,一是官僚的選拔問題,二是官僚體系內部的權力制衡問題。隋唐時期統(tǒng)治者解決“官僚體系內部的權力制衡問題”的重要舉措是( )A.廢分封,置郡縣B.組成決策機構“中朝”C.中央設立“三公”D.確立三省六部制10.快遞小哥雷海為因在“中國詩詞大會”上奪冠而備受關注。在“冠軍爭奪賽”中,點評老師提示,這首詩反映了晚唐某位詩人在川東渝州盼望著與妻子剪燭夜談,傾訴自己在巴地秋雨時節(jié)的心境。雷海為回答正確,他給出的答案應是( )A.《朝發(fā)白帝城》B.《征夫》C.《宿巫山》D.《夜雨寄北》11.以下路線圖反映的史實應該是( )A.張騫出使西域B.昭君出塞C.文成公主進藏D.玄奘西游12.唐朝兩稅法規(guī)定:“不居處而行商者,在所州縣稅三十之一,度所取與居者均,使無僥利。居人之稅,夏秋兩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边@一規(guī)定( )A.減少了政府收入B.體現了公平原則C.簡化了收稅名目D.擴大了收稅對象13.觀察下圖,這一對峙局面結束于( )第13頁共13頁
A.公元前3世紀末期B.公元3世紀初期C.公元3世紀末期D.公元6世紀末期14.在黃巢起義的打擊下,唐朝各地文臣出身的節(jié)度使或是紛紛被殺,或是狼狽逃亡,取而代之的或是地方武人,或是朝廷任命的武將,從而造成“天下諸侯,半出群盜,強弱相嗟……國法莫能制”的局面。這反映出黃巢起義( )A.導致了藩鎮(zhèn)割據局面的形成B.促使節(jié)度使職權的進一步擴大C.成為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D.削弱了朝廷對地方的掌控能力15.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一大轉變是改變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而“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這一轉變發(fā)生在( )A.西周時期B.北魏時期C.隋朝初期D.唐朝中期16.從整個科舉考試史的角度看,唐代的科舉制尚處于早期和探索階段。多數的錄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還要看平時的文字高下,考生的聲名、影響、家世、地位等等;有時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開考,名次已定。據此可知,唐代的科舉制度( )A.考生的名望決定結果B.繼承了前代的遺風C.主要受制于士族門閥D.未得到平民的認可第13頁共13頁
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我國存在了兩千多年,影響深遠。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秦始皇開始將早先在本國取得輝煌成功的法家學說應用到全中國……他還通過統(tǒng)一度量衡和貨幣來實現經濟集中化……——斯托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秦漢時期的中央統(tǒng)治者,為了有效地維護“大一統(tǒng)”,都對統(tǒng)治思想進行了選擇,用以規(guī)范、整齊全國上下的思想。——《“大一統(tǒng)”之夢》材料三 唐太宗常說:“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學識為本?!碧铺趩栁赫鳎骸昂沃^明君?”魏征:“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碧谝詾槿?。并說:“主欲知過,比籍忠臣?!?1)秦始皇最先將誰的法家學說應用到全國?(2)秦漢統(tǒng)治者是如何“規(guī)范、整齊全國上下的思想”的?(3)材料三體現了唐太宗的哪些執(zhí)政理念?請各舉一例說明他是如何踐行這一理念的?18.唐朝,一個不筑長城的統(tǒng)一王朝,具有開拓創(chuàng)新的氣魄,更有昂揚進取的精神。但終未擺脫滅亡的命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第13頁共13頁
——杜甫《憶昔》材料二 唐朝戶數在639年(唐太宗貞觀十三年)達300萬戶,705年有615萬戶,740年(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為841萬戶,754年有918萬戶?!獌鰢鴹潯吨袊丝谑?第二卷)》材料三 “寂寞天寶(唐玄宗后期年號)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亂各東西。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凄。但對狐與貍,豎毛怒我啼。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杜甫《無家別》(1)材料一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材料二的數據印證了材料一中哪一句詩所描述的情況?(2)材料二中,639-754年間唐朝的戶數數據呈現出怎樣的趨勢?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出現這一趨勢的主要原因。(3)指出導致材料三中現象的直接原因,結合所學知識,說說這一事件帶來的危害。1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唐初實行以均田制為基礎的租庸調制,“賦役之法:每丁歲入租粟二石。調則隨鄉(xiāng)土所產,綾、絹、各二丈……凡丁,歲役二旬。若不役,則收第13頁共13頁
其庸,每日三尺”。安史之亂以后,由于土地兼并嚴重,失去土地而逃亡的農民很多,租庸調制的維持已經十分困難,地方官員擅立名目攤派,階級矛盾激化,江南地區(qū)出現袁晁、方清、陳莊等人領導的武裝起義。“天下之人苦而無告,朝廷負擔遽增”。764年,唐代宗下詔:天下戶口,由地方官員據當時實在人戶,按貧富定等,作為征稅及差派徭役的依據。建中元年(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楊炎建議,推行兩稅法?!胺舶僖壑M,一錢之斂,先度其數而賦于人,量出以制入。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锵膬烧髦?,俗有不便者正之。”兩稅法的推行改變了過去的征稅標準,實現了“以人丁為本”到“以資產為本”的轉變,“天下便之,人不土斷而地著,賦不加斂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虛實,貪吏不誡而奸無所取,自是輕重之權始歸于朝廷”。兩稅法是中國賦稅史上的一個重大轉變,明代的“一條鞭法”、清代的“攤丁入畝”都是它的繼續(xù)和發(fā)展?!獡杜f唐書·楊炎傳》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德宗推行稅制改革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兩稅法的影響。20.唐朝與邊疆各民族進行交往、交融、交流,促進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材料一 唐朝邊疆地區(qū)有突厥、回紇、吐蕃、南詔、渤海等地方政權。唐朝政府與它們都保持著良好關系。……貞觀十四年(640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龍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間還數次會盟。南詔的13個王中有10人經唐朝加封,南詔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學習。唐朝的邊疆管理機構主要是大都護府、都督府、羈縻州……都督府都督、羈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領擔任,由大都護府直接管轄,上統(tǒng)于中央政府。第13頁共13頁
——摘編自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材料二 唐朝確立了羈縻府州制度,以各邊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圍作為羈縻府、州行政區(qū)劃的基礎,并在眾多的羈縻府州基礎上設立都護府,由都護府直接管理,再統(tǒng)于唐王朝中央政府。為了維護遼闊邊疆地區(qū)的安定,唐王朝還確立了軍鎮(zhèn)屯戍制度。唐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對邊疆民族總體上講是以懷柔、招撫為主,以改善或加強與邊疆民族的關系。為了鞏固對邊疆的統(tǒng)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積極開發(fā)的政策,其主要內容是發(fā)展屯田、開辟互市貿易等?!幾择R大正《中國古代的邊疆政策與邊疆治理》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與邊疆各民族進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2)根據材料二,概括唐朝治邊政策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邊疆治理的意義。第13頁共13頁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A【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得出唐代三省制對皇權形成制約,但君主專制制度下,皇帝掌握最終決策權,所以制約有限,故A項正確;唐代三省制提高了行政效率,但材料中不能體現,故B項錯誤;唐代三省制體現了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但并沒有尖銳,故C項錯誤;根據材料,政事堂對皇權形成制約但皇帝掌握最終決策權,權力不會膨脹,故D項錯誤。2.B【解析】本題考查的是科舉制。隋文帝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辦法來選舉人才,隋煬帝時期正式設置進士科,故科舉制最早出現在隋唐時期,因此,答案為B項。3.D【解析】材料“節(jié)度使帶領一批專司戰(zhàn)斗的人戍守邊防地帶,統(tǒng)理外族,保固疆土”體現的是當時節(jié)度使主要是為了穩(wěn)定邊疆,D項正確。A、B、C三項與材料無關,排除。4.B5.B6.C第13頁共13頁
【解析】根據材料“杜甫的詩歌反映了……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真實歷史面貌”并結合所學可知,詩歌是文學作品,文學作品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說明杜甫的詩歌雖是對社會生活的反映,但與真實的社會生活又有區(qū)別,故選C項。詩歌作為文學作品,雖然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但是是第二手史料,必須和第一手史料相互印證,排除A項;市民文學是商品經濟下的產物,最早產生于宋代,排除B項;杜甫的詩歌是現實主義文學作品,排除D項。7.A【解析】租庸調制下的田是按人口來分的,而征收租、庸、調的依據就是人丁,這就說明租庸調制主要是“以人丁計稅”,故A項正確,B項錯誤。“租”和“調”是實物地租,“庸”是指可以納絹和布代替徭役,這種地租形態(tài)是商品經濟不夠發(fā)達的表現,C項錯誤;納庸代役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對農民的控制,故D項錯誤。8.A【解析】材料“唐哀帝時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發(fā)機飛火’”表明唐末軍事上使用火藥,A項正確。B項材料沒有體現,排除;是火藥發(fā)明后應用于軍事而非軍事需要促使火藥發(fā)明,C項錯誤;東晉時葛洪《抱樸子》中就記載了火藥的發(fā)明,D項錯誤。9.D【解析】本題首先明確時間條件“隋唐時期”,其次結合隋唐時期的政治制度進行分析。隋唐時期中央政府機構由中書省(起草詔令)、門下省(封駁審議)和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組成,三省分工明確,相互牽制和監(jiān)督,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因此D項正確。10.D第13頁共13頁
【解析】本題以詩詞大會為切入點,考查了晚唐時期著名詩人李商隱的代表作《夜雨寄北》,將古詩和歷史巧妙的結合。因此,答案為D項。11.C12.B【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不在居住地而到外地經商的人,在經商的地方報三十分之一的稅收,在居住地按照居住者的平均值來報稅,防止出現有人利用這個情況逃稅,從而說明了兩稅法體現了公平原則,故選B項。A、C、D三項材料沒有體現,排除。13.D【解析】根據地圖信息“北齊”“北周”“陳”可知,這是南北朝形勢圖,結合所學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廢掉北周皇帝自己稱帝,589年隋滅陳完成統(tǒng)一,D項正確。14.D【解析】根據“天下諸侯,半出群盜,強弱相嗟……國法莫能制”可知,黃巢起義造成地方勢力增強,削弱了朝廷對地方的掌控能力,故選D項。并非黃巢起義導致了藩鎮(zhèn)割據局面,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節(jié)度使職權的擴大,排除B項;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排除C項。15.D【解析】根據材料“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可知,賦稅制度由以人丁為主,向以財產為主轉變,結合所學可知,唐朝的兩稅法就是轉變的標志,D項正確。西周時期不是“以資產為宗”,A項與材料無關,排除;北魏時期、隋朝初期的賦稅制度是租(庸)調制,是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B、C兩項與材料不符,排除。16.B第13頁共13頁
【解析】材料“還要看……考生的聲名、影響、家世、地位等等”說明唐代科舉制受到了前代九品中正制的影響,故選B項。材料“錄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還要看平時的文字高下,考生的聲名、影響、家世、地位等等”說明名望只是參考之一,排除A項;材料“并不完全倚重考卷,還要看平時的文字高下”說明門閥士族的控制被打破,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平民的看法,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1)韓非。(2)秦:焚書坑儒。漢:接受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長安設太學,推行儒家教育。(3)任用賢才,任用房玄齡為相(或任用杜如晦為相)。善于納諫,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18.(1)社會現實:開元盛世時期國家呈現經濟繁榮(人口眾多,糧食豐盈,國庫充實),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百姓富足的景象。印證:“小邑猶藏萬家室”。(2)趨勢:連續(xù)增長(上升)。原因:“貞觀之治”(奠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繼續(xù)發(fā)展);“開元盛世”(全盛)。(3)原因:安史之亂。危害: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破壞;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各種矛盾越來越尖銳;中央權力衰微,節(jié)度使權力加大,形成藩鎮(zhèn)割據的局面。【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開元全盛日”及詩句反映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即可。第二小問,材料二的數據說明唐朝639-754年間戶數連續(xù)增長,其印證了材料一中“小邑猶藏萬家室”。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可以看出639-754年間唐朝的戶數數據呈現出連續(xù)增長的趨勢。第二小問,639-754年間唐朝先后出現了“貞觀之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開元盛世”的繁榮局面,據此回答即可。第(3)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三中“天寶”“陣敗”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原因為安史之亂。第二小問,結合所學回答安史之亂的影響即可。19.(1)土地兼并嚴重,均田制和租庸調制遭第13頁共13頁
到破壞,國家財政困難;農民大量逃亡,社會矛盾激化;唐代宗改革奠定了基礎。(2)保證了(或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改變了戰(zhàn)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人民的負擔;成為此后中國古代社會稅收制度的基礎(或對后代賦稅制度改革產生了重大影響)?!窘馕觥康?1)問,根據材料“由于土地兼并嚴重……租庸調制的維持已經十分困難”可知,土地兼并嚴重,均田制和租庸調制遭到破壞;根據材料“朝廷負擔遽增”可知,國家財政困難;根據材料“失去土地而逃亡的農民很多……階級矛盾激化”可知,農民大量逃亡,社會矛盾激化;根據材料中唐代宗改革內容可知,唐代宗改革奠定了基礎。第(2)問,根據材料“賦不加斂而增入”可知,保證了(或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根據材料“改變了過去的征稅標準,實現了‘以人丁為本’到‘以資產為本’的轉變”可知,改變了戰(zhàn)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人民的負擔;根據材料“明代的‘一條鞭法’、清代的‘攤丁入畝’都是它的繼續(xù)和發(fā)展”可知,成為此后中國古代社會稅收制度的基礎。20.(1)方式:和親;會盟;冊封;設置機構。(2)特點:設立了相對完善的邊疆管理體系(羈縻府州制度)和防御體系(軍鎮(zhèn)屯戍制度);邊疆民族政策以懷柔、招撫為主;注重邊疆經濟貿易的發(fā)展。意義:有利于邊疆地區(qū)的穩(wěn)定、開發(fā)和發(fā)展;有利于民族團結和民族融合;有利于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fā)展?!窘馕觥康?1)問,根據材料一“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可知,和親;根據材料一“唐蕃之間還數次會盟”可知,會盟;根據材料一“南詔的13個王中有10人經唐朝加封”可知,冊封;根據材料一“唐朝的邊疆管理機構主要是大都護府、都督府、羈縻州”可知,設置機構。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唐朝確立了羈縻府州制度……在眾多的羈縻府州基礎上設立都護府,由都護府直接管理,再統(tǒng)于唐王朝中央政府……唐王朝還確立了軍鎮(zhèn)屯戍制度”可知,設立了相對完善的邊疆管理體系(羈縻府州制度)和防御體系(軍鎮(zhèn)屯戍制度);根據材料二“對邊疆民族總體上講是以懷柔、招撫為主,以改善或加強與邊疆民族的關系”可知,邊疆民族政策以懷柔、招撫為主;根據材料二“唐王朝也采取了積極開發(fā)的政策,其主要內容是發(fā)展屯田、開辟互市貿易等”可知,注重邊疆經濟、貿易的發(fā)展。第二小問,根據唐朝治邊政策,結合所學知識,從邊疆開發(fā)、民族交融和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發(fā)展等方面分析即可。第13頁共13頁